对联的词性(上)
对联的基本原则:实对实,虚对虚。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有许多变化,我们要灵活掌握。
数词:
数词,有实指,也有虚指。如:
1.五岳,这就是实指;
2.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的“三”就是虚指;
3.,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对吧。
这个实指,虚指,大家听明白了没。我给大家说说哈。五岳,是指的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这都是实在存在的,所以,这个词,就是实词。但是呢,在实际的诗词创作运用中,五岳,有时候也是虚指的了,是指大范围的山和地域了,就此词而言,他就是指的实际存在的这五座山。三军,这个就好懂了是吧,现代就指陆海空三军,古代是指前、中、后三军。这也是实际存在的,所以就是实词。,这个就更好懂了,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四海,指的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些都词的出现,都是根据实际地理来标明的。所以,是实际存在的,就是实指。当然的,在创作诗词联的时候,这些诗词,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泛指,而不仅仅是单指,就这个词本身而言,他就是个实际意义上的词,所以,我们当做实词来看待。
唐伯虎纪事中有一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我们先不考虑重复的“洞”字。这里的数词,上句也好、下句也好,都是实指。对联的用数,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文章的用数,没有什么不同。但普通文章的用数,比较自由。而对联的用数,却要受到限制。上联几个数字,下联就必须几个数字。上联的数字在哪个位置,下联的数字也只能在哪个位置。否则就不能成对。这样一来,对联的用数,就不能不作一些特殊的处理了。有这样一幅对联:
收百八景于目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薄雾
登卅六峰之顶上,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百:实际是一百。卅:实际是三十。这就是一种特殊处理的方式,上下皆作特殊处理。再看一联: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爨(拼音:cuàn,),一般指烧火煮饭,也常被用作姓氏。其由来一说是根据姓氏而来,二是源于军事。这里的三百和二千,都与实际不符,如此用法,叫作取整。另外有一种相反的用法,化整为零。如:
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
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这个就是化整为零。数词联中,还有代名。如: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这个就是代名。“九”和“五”,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位名。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术数家释为人君之象。后即以“九五”指帝位。
有人对数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一、二、三、四之类。因此,一见联中有这样的数,而另一联相应的位置上没有类似的数,便认为“对得不工”。
西湖有一联: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大家看看,这联里的数词,是虚还是实?全联用了四个数字,三、四、一、十。“三面”:三潭印月。这联是描写“三潭印月”,虚虚实实,到底如何,在你心中也。
我们来看下面对联:
1: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大家看,这联数词的位子,半、绝;工不工?看词语的话,那半和绝是形容词了,对吧?但是这里我们可以都把半,绝当做数词看。半,就是一半,绝,就是大到不能再大量的意思。
2: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添一度春秋
(一次国宴上,年龄最大的是一个141岁老翁,纪晓岚为他献上此联。计算一下,上联是60*2+3*7=141,下联是70*2+1=141,妙)花甲和古稀,分别就是六十和七十的意思,也可以做数词对。数词用得好,能够为对联增色不少。
3: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这里的多对一,形容词作数词对。
4:
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
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这里的巧妙在什么地方?在用数上了。上联全是说“一”,却不单调重复---孤、独、一、横、匹;而下联全是说“二”,也是花样百出---两、夹、二、对、双。
比如这个“夹”字,只有两方面相向而为才是“夹”对吧?若是只单方面用力,那是推。“夹”字义本身就蕴涵着“双”的意思。
我们很多人见到数字不知道怎么对,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对好?并不是我们的词汇少,而是我们的思路没展开。数字入联,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数字,横、匹,两、夹、对、双,独,孤,偶,仨,卅,廿,绝,极,中,半,重,有,无等等。这些词都可以和数字相对。拥有这么多的资源,这样一来,我们对数字的时候,思路不就宽多了。
量词:
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等等。
例如,史学家范文澜堂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其中,句,年是量词。
兰州神河庙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道对层也是量词。
对联中常常有名词活用做量词的例子:
如:
几簇菊黄悲客梦
一池月白涨秋声
池名词作量词
一溪流水绿,
千树落花红----上联的溪,下联的树,也是名词作量词。
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等等。在对联中,动词是不可缺少的。少了动词,句子就缺乏生动,容易呆板。因此,合理使用动词,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一个五言或者七言句中,一般有一到两个动词,最多不得超过三个。
如:
成都杜甫草堂有一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留”和“著”是动词。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郑燮
“来”和“起”都是动词。
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所以动词的词性必须严格。否则句子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活用作名词。如:
清吴镇撰天津大悲院联: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本来是动词,这里活用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