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龙心理
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龙之心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理”的探究,而最高层次的“理”便是“道”。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在生活中讲“理”,如情理、天理、道理等等。如果说某个人不讲理,那简直就是在绕着弯地骂这个人不是人,是非常负面的评价。因此,心理,在汉语中,就是指人类心理活动的道理,也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关于“心理”一词,后面另有专文介绍,此处暂不多讲。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
中国古代教育是不分科的,强调“一以贯之”,因此,也就从来没有“XX学”这类西方式的分科目的知识体系的名称。当然了,如今我们已经与国际完全接轨,全部采用分科式教育,而且科目分支也越来越细,科目类别也就越来越多,“心理学”早已成了人尽皆知的学科了,而西方的“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目名称,所以,汉语中的“心理”其实就是西方的“心理学”。
自远古时期中国古人就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为图腾。所以,龙心理的真实含义就是:中国人的心理学。
如此说来,大家一定觉得“龙心理”这个名字对研究中国心理学的中国人来说实在太容易了,完全就是张嘴就来理所当然了吧?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为了给发掘整理出来的这套中国心理学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通俗易懂又具有心理学特征的名字,整整花费了四年的时间!
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名字而如此费力呢?
这是因为,这套中国心理学从知识架构到理论与西方的心理学完全不同,而且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因为当时就已经非常完善了,所以中国古人就把这套心理学直接应用到了社会管理和生活实践中,而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出现。但正因为如此也就不为人所知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心理学前辈们曾经对中国古代典籍作过一番研究。不过,由于思路和方法的局限,最终却得出了“中国没有心理学,但有心理学思想”的结论,并为世界心理学界所采信。
也正因为如此,这套中国心理学的发掘整理,对于中国心理学界,乃至世界心理学界的意义就更加不同寻常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方面,名字必须要和西方心理学区别开来,还要体现出中国这套心理学体系与西方体系的不同;另一方面,还要能反应出中国特色,更要具备心理学特征;同时,名字还要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要知道,中国有诸子百家之说,学术界有许多的门派,彼此互不服气。如果名字带有某一家的核心概念,很容易让其他门派抵制、打压甚至攻击,因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年的时间,换了很多个名字,始终不能令人满意,这套中国心理学也就因此晚面市了四年。
四年的时间,经历了太多太多,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辣,有无奈,更有收获。而最终这个名字的到来,却是现实版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龙心理”的发掘整理人高行之先生在和其他老师交流的时候曾经多次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心理学前辈们试图确定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学,但是,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出了问题。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心理学家们以西方心理学为模板寻找中国的心理学,本就是一道无解的题。试想,如果中国有类似西方心理学的自己的心理学,还用得着心理学家们找么?如果没有?又怎么可能找得到?
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怎么可能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没有认识?如果不是因为对人类心理有着充分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怎么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如果有,那么一定与西方的心理学不一样,不为人们所认识;否则,就应该是西方跟中国学习心理学,而是不是中国向西方学习了。既然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不一样,那么,照西方心理学的样子又怎么可能找到中国心理学呢?
高行之先生在一次督导公开课上说:中国的心理学们试图比着西方心理学这只猫,找一下中国古代典籍中没有长得像猫的知识体系。比方说如果在中国能找到一只虎,那就是中国的心理学了,这显然就是“照猫找虎”……
公开课刚结束,高老师刚关上直播的按钮,就有电话进来了,是河南郑州的心理督导师李继凯老师打来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胡佩诚教授发起并主导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心理督导专用培训教材《心理督导师》,胡教授是主编,李继凯老师是副主编,高行之老师是编委成员,负责国学、伦理与法律部分;而且李老师与高老师都是胡教授督导班的同学,所以两人联系非常密切。
李继凯老师在电话中的语气比较急切:“刚才你讲的课我听了——”
这把高老师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课堂上哪儿出了差错呢。
就听李老师继续说:“你那个心理学是龙心理,龙啊!”
“什么?”高老师一头雾水,没听明白李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李老师也注意到了自己的激动情绪,缓和了语气,一句一顿地说:“中国心理学的确不是虎。心理学前辈们不是‘照猫找虎’么,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心理学的确不是‘虎’,而是‘龙’!你那个心理学就是‘龙心理’啊!”
高行之曾经草拟过像中道心理学、中庸心理学等名字,因为容易被误解为是儒家的知识体系而放弃;也曾经计划使用易简心理学这一称呼,却因为不容易被普通人所理解,也似乎有些缺乏内涵,无奈也放弃。
听罢李继凯老师的话,高老师不禁开怀大笑:“找了半天,在这里等着呢。好!就用这个名字!”
困扰了四年的难题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后来,高老师说,那一刻,他真正体验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从此,龙心理的名字就被正式确认了下来,开启了龙心理推广宣传的新征程。
弘扬五千年文化精髓
传播龍心理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