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奇计不如陈平多,为何刘邦高看张良而不是陈平,因为格局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刘邦身边最有名的谋士,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刘邦夺得天下后,然后退隐山野,得以善终。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也是刘邦身边最有名的谋士之一,与张良不相上下,六出奇计,三朝丞相,并得以善终。

两个人都非常厉害,是刘邦身边最厉害的两位谋臣。

汉高祖刘邦对张良、陈平两人是如何评价的呢?

  •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

汉高祖刘邦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kuì xiǎng],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摘自《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张良,字子房。因为刘邦的这句话,天下人对张良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良: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 刘邦对陈平的评价:

刘邦:“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摘自《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但是,当对比张良、陈平的计谋典故时,甚至陈平的典故还更多一些。如陈平,有“六出奇计”之典故。

陈平: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张良没有像陈平那么多的计谋典故,那为什么刘邦会把张良列为“汉初三杰”之首呢?而不是陈平呢?

因为“格局”和“对刘邦的影响”!

根据对《史记》对张良、陈平的描述,加上自己的理解,列出如下六大理由,请读友们批评、指正。

一、 出身:“张良 > 陈平”

  • 张良:出生在五世韩相之家(战国时期之“韩国”),出身显贵。

张良的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期之“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等到张良时代,韩国被秦国灭亡,家人也被杀害。于是,张良失去了世袭宰相的机会。所以,张良十分痛恨秦国,将反秦作为的目标。

  • 陈平:出生在农村,贫农家庭。

陈平虽然家贫,但他娶妻“嫌贫爱富”,娶了个嫁过5次人的富家女,有钱了便于他外出游学,认识更多的豪杰。

另外,传言陈平在老家时与他的嫂嫂私通。此话传到刘邦的耳朵里,刘邦对他的人品还进行过怀疑。不过刘邦豁达、大气,只重视陈平的谋略和计策,并未对此小事进行计较。

虽然刘邦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无论贫贱富贵,只要有才就用。但是,在骨子里对出身好的人还是高看一步。

张开地:张良祖父-三朝韩相

二、 认识刘邦的时机:“张良 > 陈平”

  • 张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天下群雄并起之际,很早便认识并跟随了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兵反秦。张良在下邳(今邳州市、宿迁市、徐州市交界处一带)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反秦大旗。 但是张良总感觉身单势孤,难以立足,计划率众投奔景驹(自立为楚王的农民军领袖,驻扎在留县)。

半路上正好遇上沛公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随刘邦。

  • 陈平:陈平投靠刘邦时,已在鸿门宴之后、楚汉之争之时,认识刘邦较晚。

陈平投靠刘邦时,已经鸿门宴之后(张良在鸿门助刘邦成功解脱,早已为刘邦心腹),楚汉之争之时,远晚于张良。

陈平在修武(今河南修武县)投靠了汉军,通过老友魏无知见到了汉王刘邦。

当时刘邦还有些质疑他的人品,因为看到陈平的计谋很好,能为其所用。所以没有计较其他,开始重用陈平。

张良、刘邦相识于下邳,天下群雄刚开始起兵反秦

三、 忠诚度:“张良 > 陈平”

  • 张良:怀揣“复兴韩国”之梦,梦想破灭后,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张良身为韩国人,一直梦想复兴“韩国”。曾在反秦联盟会议上,对主事的项梁提议:“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最为贤能,可立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项梁答应,并命人找到横阳君韩成,立为韩王,即韩王成,并以张良为司徒(即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难以夺回。

后来,在沛公刘邦的帮助下,夺回多处韩国故地。张良为报答刘邦,暂时离开韩王成跟随刘邦,助刘邦先入关中。再后来,因为项羽杀掉了韩王成。张良的“韩国梦”破灭,于是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助刘邦统一天下。

  • 陈平:频繁跳槽,刘邦为陈平的第三个主子。

陈平第一个主子:魏王(魏咎),因为魏王不采纳陈平的建议,所以陈平离开魏王投靠楚王项羽;

陈平第二个主子:楚王(项羽),因为楚王只信任项氏宗族、亲戚兄弟即使有才也不能被重用,所以陈平才离开楚王。

陈平第三个主子:汉王(刘邦),因为陈平怕被刚愎自用的项羽杀掉,逃离项羽投奔刘邦。因为刘邦豁达、不计小节,可以用人。

所以,在忠诚度上来讲,刘邦认为陈平不如张良。

张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报仇:秦国灭了韩国,所以敌人是秦国;楚王项羽又灭了韩王成,则敌人就是项羽。只有跟随刘邦,才能报仇。所以,刘邦相信张良。

而陈平呢? 频繁跳槽,哪里有发展前途就往哪里去,就如今天找工作一样。刘邦这里有前途,所以来刘邦这里。当然可以理解陈平的做法。但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陈平的忠诚度不如张良。

横阳君“韩成”:被立为新韩王,但又被项羽杀害。张良立誓为其报仇,以项羽为敌

四、 与刘邦的关系:“张良 > 陈平”

  • 张良:从起兵开始就影响了刘邦的思路,既是谋臣,又是良师益友,堪称“帝王师”。

前面讲过,刘邦、张良在反秦之初相识,一见面就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而其他人却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应该是上天授予人间的”

刘邦为农民出身,实为粗人,但能够赏识并听进张良的建议,真是天意。于是,张良在刘邦身上,将理论变成了实践。

张良助刘邦拿下宛城(今南阳)、智取峣[yáo]关、入关进咸阳、屯兵灞上、奔赴鸿门宴、火烧栈道等,每一条谋略都是教刘邦向“王”靠拢;特别是闻名天下的张良“下邑[yì]画策”,帮刘邦制定夺取天下的战略,再教刘邦向“皇帝”靠拢。

张良既是刘邦的谋臣,又是良师益友。

  • 陈平:“谋臣”,刘邦创业之初不在,等刘邦成为“汉王”了才投奔过来,就是一个打工人。

因为陈平来的晚,不敢跟刘邦称兄道弟,只能以臣子的身份跟刘邦对话。

陈平解荥阳之围,助刘邦逃出荥阳;陈平请刘邦伪游云梦,智擒韩信;陈平献计解白登之围等等,这都是作为臣子接到“主子”的命令后去做的。

所以,陈平没有走到张良的地步,处于“接命令后如何执行、如何出谋划策”的阶段。因为,陈平已经错过了“刘邦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当王”的阶段。

当陈平投奔刘邦时,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已经成熟了很多。所以,在与刘邦的关系上,陈平无法与张良相比。

张良“下邑画策”,下邑,即今天的安徽砀山县

五、 战略(阳谋):“张良 > 陈平”;计谋(阴计)“张良<陈平”。 但刘邦更看重的是战略(阳谋),综合从格局上来看,“张良 > 陈平”

  • 张良:从张良一生所献的计谋来说,张良更像一个“战略家”。

我们列举张良的六个谋略,一起看看这些谋略对刘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谋略一:张良助刘邦拿下宛城、 智取峣[yáo]关等,赢得入关时间。让刘邦“第一个入关”,从“沛公”到“汉王”。

楚怀王曾在与各路反秦诸将约定:“先入定关者王之。” 刘邦虽然不强大,但是在张良的谋划下,第一个入关,给人一种感觉“刘邦就是真命天子一样,有如神助”。可见张良入关之策对沛公刘邦能够封“王”的功劳太大了。

  1. 谋略二:张良“智斗鸿门”,帮刘邦逃出生天,化解了一场灾难。

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十分恼怒,强大的项羽准备要进攻刘邦。幸亏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曾有交情,怕张良受到伤害。于是项伯连夜赶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而张良却将实情告诉了刘邦,刘邦也是感到惊慌,向张良问策。于是,张良协助刘邦智斗鸿门,在鸿门宴上帮刘邦逃出生天,化解了一场灾难。

  1. 谋略三:张良献计刘邦“火烧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消除项羽猜忌,并可防备偷袭,养精蓄锐。

张良送刘邦到褒[bāo]中(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这为刘邦后来的势力壮大打下了基础。可见张良深谋远虑。

  1. 谋略四:张良“下邑[yì]画策”,制定夺取天下的战略。

刘邦兵败彭城,逃走在下邑(今天安徽省砀山县)路上,刘邦问张良有何良策可以灭掉楚国项羽。

张良思考之后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如果要舍弃一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这就是著名的“下邑画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当然张良早于诸葛亮)。后来,刘邦按此策略,封王此三人,最后正是靠这三人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

  1. 谋略五:张良阻止刘邦封六国后代,避免犯下历史错误。

楚军兵围汉王刘邦于荥阳时,郦食其(lì yì jī)献计刘邦:封六国后代为王,那么他们将感恩戴德,如此一来,就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项羽了。刘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计划册封六国后代。

张良听后大为震惊,赶回帐中,阻止刘邦说:如果土地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汉王争夺天下,则汉王更加危险了。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如梦初醒,幸亏有张子房,否则就坏了大事了。

  1. 谋略六: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

刘敬劝告高帝刘邦说:“要以关中为都城。” 刘邦对此心有疑虑,还是想迁都至洛阳。张良劝说到:“洛阳虽然险固,但中间境域狭小,不过几百里,四面容易受敌;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 蜀两郡。” 于是,刘邦听从张良建议,决定定都关中。

  • 陈平:六出奇计,天下流传,协助刘邦统一天下,陈平更像一个“计谋家”。

陈平的六个计谋,个个堪称经典。

  1. 第一计:“巧施离间计”,离间项羽君臣,削弱楚军凝聚力。此计谋让项羽疏远了大将钟离昧。
  2. 第二计:'恶草近楚使',气走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范增。最终亚父范增病死在路上。
  3. 第三计:'夜出女子二千人,解荥阳之围',让刘邦诈降约定在东门,骗项羽去东门,刘邦从西门偷走。
  4. 第四计:'蹑足刘邦,稳定韩信军心',建议刘邦封势力正盛的韩信为齐王,避免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5. 第五计:“请刘邦伪游云梦,智擒韩信”,避免了韩信在自己的属地起兵造反,即避免了一场战乱。
  6. 第六计:“贿赂阏氏(yān zhī),解白登之围”,单于在爱妃阏氏(yān zhī)的劝说下撤兵,解救刘邦逃出生天。

(本处不再介绍“六出奇计”,见我上篇文章:“西汉开国功臣六出奇计、三朝丞相、善终的陈平,千年腹黑高手”,其中简介了陈平六个计谋故事。)

刘邦入关路线图:途中张良献谋良多,为入关赢得时间

六、 平定天下后的态度:“张良 > 陈平'。

张良、陈平助刘邦平定天下后,两人对胜利果实的态度也不一样。

  • 张良:功成名就,隐退山野。

刘邦夺得天下后,张良称病隐退,不享受封赏。刘邦称之为高风亮节。因为张良陪伴刘邦一路走来,深知帝王之道。只有归隐,才能让刘邦放心。

虽然刘邦封张良为“留候”,但是张良并未享受。

  • 陈平:享受成果,继续辅佐刘邦。

刘邦夺得天下后,陈平被封为“户牖[yǒu]侯”。陈平知道自己是半路跟随刘邦,根基没有张良等人深厚。所以继续大胆的跟随刘邦。而刘邦也认为陈平虽然功高,但是人品有问题,不会成什么大事,对他也是放心。

后来,刘邦去世后,陈平倒向吕后,并做了2代丞相,但在吕后时代故意饮酒作乐,让吕后放心自己;吕后去世后,陈平又联合周勃等大臣铲除吕氏家族,辅佐仁慈的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在汉文帝又做了1代丞相。 后来陈平被司马迁写入《史记-陈丞相世家》

可见,陈平非常聪明,作为打工人,只能去顺应主子,去适应新主子。适者生存,这是陈平在乱世中存活哲学。

六点理由已经列举完毕,个人认为张良更胜一筹。各位历史爱好者,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谢谢!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