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防疫第一人”伍连德故居 胡同里的小洋房仍在
在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的2020年寻访伍连德故居,是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情。
1910年,源自西伯利亚地区的鼠疫传入我国东北三省,6万东北同胞罹难,年仅31岁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在3个月之内控制住了疫情。从那时开始,伍连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仅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且改变了国人对疾病防控的态度,更提高了中国卫生防疫检疫的国际地位。
不过,2003年之前,国人对伍连德知之甚少,其被广大国人熟知还是在今年新冠疫情袭来之时。
1912年,东北防疫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伍连德在北京置业。由于当时他的很多工作与外务相关,需要经常和位于东堂子胡同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打交道,所以他就在这条胡同择址而居了。1937年日军进犯北平,伍连德被迫举家重返马来西亚,他在东堂子胡同的这座旧居后来捐给了国家。
从地铁五号线灯市口站出来不远就是东堂子胡同,胡同只有短短七百多米,但历史悠久,故事多多。胡同的最西端有一个朱门紧闭的四合院,是蔡元培故居。顺着幽静的胡同向东走,经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外交事务专门机构,走到胡同的最东头,可以看到一幢红砖的三层西式小洋房,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了。
伍连德故居门前没有任何标识,但西式小洋房在北京的胡同中十分少见,因而分外抢眼。早些年这里居住了不少居民,自建了各种大小建筑,小洋房和花园基本成了大杂院。2003年抗击“非典”,伍连德的事迹渐被国人所知,保护伍连德故居的呼声日益高涨,小洋房的腾退保护工作终于启动。
此时故居还未修缮,但周边的各式小棚房已拆除清理,因此第一眼看上去小洋房有些破败,然而仔细端详可以看出,房子的结构并未被大规模破坏,砖墙、石膏柱等很多建筑构件还都是一百年前的样子。进入洋房的小门紧锁,不过房管公司的值班人员允许进入后院参观。
从幽静而狭促的东堂子胡同转进小院,豁然开朗。伍连德故居是一座三层红砖别墅,开有老虎窗的“孟萨屋顶”具有典型的法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设计者是清末留法建筑设计师华南圭。别墅最亮眼的是一层有一面漂亮的巴洛克玻璃花窗,看得出来是民国时期的制作工艺,虽然岁月让其褪去了华丽的色泽,但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面花窗依然完好。
后院是这套建筑原本花园的位置,这种洋房加花园的布局设计带有浓厚的西洋色彩,和中式四合院大相径庭,显然这和主人的身世、爱好有关。
伍连德是南洋华侨,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0年,伍连德在东北抗疫中一战成名。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并最终有效控制的大型抗疫之战。在这场战斗中,伍连德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他设计了“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他第一次提出遗体火化,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改变了国人对遗体安置的观念。
之后,伍连德又组织扑灭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暴发的肺鼠疫和霍乱。
1911年,伍连德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在伍连德自传中,他认为自己做过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在东北抗疫,另一件就是为祖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
伍连德当然不只做过这两件重要的事情,他还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二十多所医院和医学院,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京中央医院,并参与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建设。他创立的东北防疫总处成为国际知名防疫科研机构,二十年间不仅承担了东北防疫任务,而且培养出一代防疫精英。
可以说,伍连德开启了中国现代防疫医学先河,因此被称为“中国防疫第一人”。他的长子伍长庚子承父业,医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不幸在工作中被传染,病逝于东堂子胡同家中。
伍连德在《鼠疫斗士——伍连德自传》中说:“我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古老的中国……我衷心希望她能永远幸福繁荣。”梁启超曾如此评价伍连德:“中国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唯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一人而已。”
初冬的暖阳照在百岁花窗上,闪着温润的光芒,不由得让人想到一百年前它的主人也一定曾站在这里。虽然物是人非,但历史终不会忘记那些应该被记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