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心理

提到青春期您想到了什么?

叛逆,情绪波动,早恋?

是父母的无奈表情还是孩子倔强的脸?

提到青春期您想到了什么?

叛逆,情绪波动,早恋?

是父母的无奈表情还是孩子倔强的脸?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家长首先面对的是原来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得逆反,听话指数从80%骤降到8%;

其次是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家长从原来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迅速跌落;

再次,家长对孩子很明显的错误选择无能为力,既担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又没有实际办法去改变。

这些都使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喜欢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不好管,处于懵懂的时期,在很多事情中,他们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老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尤其喜欢和老师与家长对着干,总觉得按大人们的方法做很受委屈、很不甘心,会觉得凭什么他们说怎样我们就得怎样……

中国人羞于谈“性”,但又往往受其困扰:

幼童被猥亵、少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堕胎成为常态,艾滋病呈上升趋势……

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你的回避就不存在。

相反,恰恰是因为你的回避,让这件事情变得神秘,让孩子们更想去“窥探”…

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的变化必然带来复杂的心理变化。

性,是理解青春期不可回避的话题。

青春期的孩子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以前有个词叫“早恋”,让很多家长老师都头疼。

其实“早恋”的危害,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老师的反对压制造成的。

青春期的情感本来朦朦胧胧,不是很确定,家长老师的紧张,反而可能让孩子更认真了。

有成年人回忆“早恋”时,因为师长的态度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年所恋已经没什么印象,而那种心理压力记忆犹新,也给后来的成长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好在现在社会文化日渐宽松,“早恋”这个词汇基本可以淘汰了。

青春期本来就是会萌发对异性的朦胧情感,出现在本该出现的时候,谈不上“早”。

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与读小学时相比,初中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要少了几乎一半。

孩子们常常单独活动,同时参加家庭聚会的时间也在减少。

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争吵。

这些争吵给孩子们带来了压力。

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要避免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要对孩子不停地唠叨,以免引起孩子反感。

在小学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私隐。

但是进入初中之后,青春期的孩子明白什么是私隐,并且会更加注重私隐,渴望和同年龄的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甚至拒绝和老师、家长沟通交流。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希望自己有一个独立的房间,独立学习的地方,可以存放自己私人物品的箱子等等,不喜欢家长进入自己的方法,不喜欢家长管自己。

如果家长私自进入学生的房间,或者触碰他们的私人物品,就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产生不适感。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正视和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平等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要命令他们学习,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到他们的身上,避免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