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智慧  答九川问:“如何是诚意功夫?”

[原文]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
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
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
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
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工夫。
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
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
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
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
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
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
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
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
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
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译文]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九川自京都归来,在洪都(今江西
南昌)再次见到先生。先生军务缠身,只得抽空给九川讲授。首先询问
九川近年来用功的情况。九川说:“近年来领悟到'明明德’的功夫仅
是'诚意’。从'明明德于夭下’,逐步追溯本源,只到了'诚意’上,
诚意之前为何又有格物致知的工夫?后来经过体会,我认为意的真诚与
否,必须先有知觉才可以。自颜回'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
的话语中能得到说明,所以,我确信不疑。但是其中又怎么多了一个格
物致知的工夫。我又考虑到,我心的灵敏岂能不知意的善恶?只是因为
被物欲蒙蔽了。只有格除物欲,才能象颜回一有不善马上会知道。于是,
我怀疑我的功夫是否做反了,以至与诚意没有直接联系。后来我问于希
颜(王守仁弟子),希颜说:'先生主张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工夫,十分
正确。’我说:'诚意的功夫到底指什么呢?’希颜让我去作深入的思
考。但我还是不能领悟,特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真可惜啊!一句话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你列举的颜回的
事正是。只要理解身、心、意、知、物均是一回事就行了。”
九川仍疑惑地问:“物在外,与身、心、意、知怎会是一回事?”
先生说:“耳目口鼻及四肢,是人的身体,若没有心岂能视、听、
言、动?心想视、听、言、动,若没有耳目口鼻及四肢也不行。因此讲,
没有心就没有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心。从它充盈空间上来说称为身,从
它主宰上来说称为心,从心的发动上来说称为意,从心的灵明上来说称
为知,从意的涉及外来说称为物,都是一回事。意是不能悬的,必须牵
涉到事物。所以,要想诚意,就跟随意所在的某件事去'格’,剔除私
欲而回归到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上,就不会被蒙蔽而能够'致’
了。诚意的功夫正在这里。”
听了先生这番话,九川积存在心中的疑虑终于消除了。
[评析]
阳明先生以“正心”、“诚意”来代替“格物”的观点,使许多学
者仁人深受教益,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这些人认为,王阳明的“格
物”说只是些主观意念活动,只能称为“物格”,而不是探索客观事物
的“格物”。并指责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解释,即“使事物各
得其正”和“为善去恶是格物”,违背了《大学》以三纲本主体以八目
为功夫的宗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