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化文起义军改造的三个方案是谁提的?最后解决问题是哪个方案

何克希将军

1948年10月,到了月未,军委有命令下来。

陈毅麾下又多了一个军——三十五军。

这话有问题吗?的确,还不够严谨。

因为,陈毅虽然名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人却在中原军区,华野发号施令有粟大将。但粟大将悉心前方军务,那么,对吴化文起义后具体工作事项,谁来做呢?

当然,这不用担心,肯定会有人来。革命,武装斗争为中心,中共华东局工作太多了,书记饶漱石也在想,怎么办?交给谁,可不是小事。

饶会和陈毅沟通一下吗?可能有,虽然有“黄花塘事件”阴影。但两人都经历过三年前的郝鹏举起义,这是一个教训,或者说也得到了经验。

谈吴化文三十五军是个话题。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确,吴部的归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大势下必然的过程。

最近,我的一个同事,也是一个群友,发了几页其父的自述。

深得教益,深受启发,深为感佩。

其父不是别人,正是三十五军政委何克希。

1948年10月,曲阜会议后,一纵副司令员何克希被饶漱石留了下来。这么说吧,职务是提升了,但任务也很特殊,也很棘手,不见得人人都会乐意。

尤其是山野的将领,想起三年前郝鹏举,心里就会窝心。

1946年1月,郝鹏举在台儿庄起义。解放区好吃好喝,还给他补充兵员。第二年,风云突变,蒋军大举进攻山东,郝吃不准了,陈毅苦口婆心做工作,郝完全置若罔闻。最后,跑了还不算,还把新四军联络部长朱克靖押解到了南京。

当然,1948年的深秋,是蒋家王朝的多事之秋。吴部在黄河北整训,深入解放区里,类似大规模再次反水的事件可基本排除,但如何改造,我上回说过,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看来真是这样。

朱克靖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同志,被派去郝鹏举部,一说他也是担任起义部队的政委。

右二朱克靖

华东局再派一个政委去起义部队,确实要好好掂量。

要有丰富的革命阅历,要成熟,要能独当一面。懂军事,也能做政治工作,最好是有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

何克希非常符合这些要求。他是一纵副司令员,但也当过三旅政委。抗战时期,曾是浙东游击纵队的司令员,也算是独当一面,有统战的经验。

何克希带领400多具有较高军政素质的干部,组成3个师和13个团(包括营连)的配套班子进入起义部队。实际上,是一次换血,不能说全部,但要害必须掌控。

华东局要求是,尽快能让部队参战,不然,那不是吃白饭了。淮海大战即将打响,大决战,华野兵力没有优势。华东局的要求也是形势所迫。

那给何政委多少时间呢?

这没说。

中医大夫高明在何处呢?只要搭搭脉,就能看出个端详来。

何政委去了部队后提出三个方案。

一、两个月参战可以,但必须和我军一支部队合编。明确提到的是鲁中南纵队。为什么这个时候就提到了鲁中南纵队,这倒是个迷。

二、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吴部改造需要时日。也就是说,参战日期不能确定。淮海战役快结束时,在外围执行任务,可能也抓一些漏网之鱼。突击任务那就免了,据我所知,当时冀鲁豫独立旅都没机会,把阵地让给主力了。

三、为了加快对吴部的改造,政治上启用一个人,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此人何克希自述中没有点出名字,但大致说了,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姓张。

为什么何政委会对饶漱石提到那个张委员呢,现在许多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辽沈战役长春起义,国民党的六十军也被授予番号,就是五十军。有人拿吴三十五军和曾泽生的五十军对比,以为是一样的,谬误大矣。

虽然,五十军的改造也是非常复杂艰巨。但两个军长则完全是不一样的。长春起义,尽管也是军事压力,但首先是曾泽生有了动机,去做下属工作,与蒋某人彻底决裂,投奔光明。

但吴化文只是在军事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还没有那样的高度。正如何克希自述中所言,他和他的部下还有正统思想。要解决思想问题,不是一两天的事。这样一支部队派到前线,谁能放心。

那个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吴部是什么角色,这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蒋某人没看准,张委员内心对蒋某人是不满的,思想上反而走在了吴化文前面。

我推测,张委员肯定是蒋派来控制吴部的。起义后,首先清除的就是这类人,但张的政治态度,何政委觉得可以一用。试想,连老蒋亲信都看清了前途,这对起义官兵是一个很好教育。

但饶漱石听了,给何克希一个更大的空间,连何也没有想到。饶决定任命张委员担任军政治部副主任。让一个“外人”来担任要职,倒让何克希吃惊了。

不过,何克希在自述中写道,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第一方案。

事实上,合编时淮海战役已经胜利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对国民党军队的改造方向也得到确定。

吴部以一个师部和三个团与鲁中南纵队合编,兵员还剩六千,番号仍为三十五军。不过,你稍稍想想,400多干部集中到了三个团里,差不多也快挤满了。

何政委三个月来的工作也是一次成功的探路,为以后近二百万国民党军起义投诚部队的改造积累了经验,明确了基本的思路——合编。

事实也是如此,以后独立授予起义部队番号的寥寥无几,不过数万人而已。五十军因抗美援朝战功卓著,得以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堪称奇。

军史公开说明合编部队有4个军,除了三十五军,还有三十四军、三十三军、十四军。以后许多部队虽然有大批起义人员,但因为成了“常态”,也就不提合编了。

至于,什么是合编?是不是开动一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论呢?

具体的,有学者说就是拆散补入。

看过三十三军军史吗?宋时轮说,是渤海纵队的壮大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