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作的脊髓蛛网膜炎1例报告

男,61岁。因“胸背部不适、双下肢活动障碍、大小便困难8个月,加重15d”入院。

8个月前,患者于晨练时出现胸背部不适,其后3d出现双下肢无力、小便困难,7d出现小便不能。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脊髓蛛网膜炎”,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胸部不适感消失,双下肢无力减轻,小便恢复正常。

3个月前,患者胸部及双下肢的捆绑感逐渐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胸椎MR增强扫描示T1-5层面椎管内硬膜外见纵条形软组织强化影,环绕压迫相应层面脊髓(图1);MR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PET-CT扫描:T1-5层面脊髓代谢轻度不均匀性增高;全身其余探测部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及转移征象;双侧颈部及纵隔内多发小淋巴结,代谢不高,多考虑为非特异性改变。给予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治疗后,症状减轻出院。

15d前,患者胸部以下捆绑感加重、下肢活动不能、大小便困难等症状,并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本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神清,双下肢肌张力高,双上肢远端肌力V级,近端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侧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不能,T8-9平面以下触觉减退(除左下肢外侧),T8-9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下肢深感觉消失。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双侧腹壁反射(±),双侧膝反射(+)、踝反射(+)、髌阵挛(±)、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双侧Hoffmann征(-),右侧Oppenheim征(+),左侧Oppenheim征(-),右侧Gordon征(+),左侧Gordon征(-),双侧提睾反射(-),脑膜刺激征(-)。

血常规:白细胞12.53×109/L,中性粒细胞8.10×109/L。血钾3.32mmol/L,血沉22mm/h。泌尿系统彩超及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胸椎MRI及增强扫描示:T1-5水平脊膜增厚,脊髓受压变细,呈长T1略长T2信号改变,病灶强化明显(图2)。

脑脊液检查:色清,压力120mmH2O,奎肯氏试验不完全通畅,白细胞计数72×106/L,单核细胞94%,色氨酸实验弱阳性,墨汁染色(-),乳酸定量2.3mmol/L,糖强阳性,蛋白1.82g/L,结核杆菌及单纯疱疹病毒DNA定量正常。

给予无菌导尿、加巴喷丁、地塞米松、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

讨 论

脊髓蛛网膜炎是一种隐匿性、炎症及瘢痕形成性疾病,通常由脊髓碘油造影、感染(如结核、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及脊椎外伤(如硬膜外穿刺、麻醉、鞘内注射药物)等因素引起,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好发年龄40~60岁,男性多见,病程15d~20年不等。

本例患者无明显诱因,8个月内3次发病,以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伴有大小便障碍,且进行性加重,MRI及PET-CT可排除脊髓肿瘤及多发性硬化,无明显家族史。

有观点认为,蛛网膜可对外来刺激产生炎症反应,形成永久的瘢痕、纤维化及粘连。

脊髓蛛网膜炎以脊髓粘连和脑脊液流动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进而导致间质水肿、瘘管形成并干扰脊髓的微血管循环。以上情况均可引起进行性脊髓病、痉挛状态及疼痛等神经症状。

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痛苦、生活质量差,通常会抑郁、自杀、酗酒,目前尚无特效药根治此病。鞘内注射透明质酸酶、经皮神经电刺激、髓鞘内泵入阿片类物质效果并不理想,微创手术分离粘连的脊髓蛛网膜、显微切割蛛网膜及脑室-蛛网膜引流术似乎是改善症状的直接方法。

备注: 文章涉及的图查不到,抱歉!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