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病(94):术后精神状态改变
例1:中年妇女,腰椎手术后精神状态改变。
例2:73岁女性,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放置引流管后,反复呕吐。
答案:远隔性小脑出血
远隔性小脑出血(RCH) 曾被认为是幕上开颅手术后极为少见的并发症,国外神经外科文献报道过约100例RCH,但在影像杂志中鲜有报道。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神经外科医生和影像诊断医生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和询证医学需要,RCH检出率明显增加。
RCH可发生在多种神经外科手术后,如动脉瘤夹闭生化、颞叶切除、肿瘤切除术、颅内血肿引流术后,也可在椎管手术、腰椎穿刺后发生,但其准确发生率尚不清楚,相关文献报道为0.8%~5.0%。
临床表现特点: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术后患者的意识水平降低或昏迷,其次是麻醉苏醒时间延长。其它常见的症状还包括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因此在开颅术后如遇到上述症状、体征改变或术后患者的意识障碍无法用麻醉和手术创伤来解释时,应及时复查CT,有学者建议患者术后6~12 h应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了解颅内情况。对于术后没有症状的患者,也最好在开颅术后1~2 d行颅脑CT复查。
RCH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有各种学说。有学者认为手术时脑组织移位可造成脑血管牵拉撕裂,形成小脑岀血。脑脊液丢失学说认为脑脊液丢失引起小脑下垂,导致后颅窝表面静脉桥一过性闭塞形成小脑出血性梗死。另外还有术中头位旋转学说、低灌注脑组织扩张的血管再灌注学说,即血管再灌注时容易撕裂小血管。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RCH发生机制为颅内压变化学说,即颅内压骤然下降或升高,可使脑组织移位,脑血管牵拉撕裂。脑组织移位引起小脑上表面与小脑幕间的静脉桥断裂岀血,形成小脑表面沟或叶裂弧条线高密度影。RCH无明显占位效应,复查时RCH大小、形态无改变,上述影像表现也支持小静脉岀血。
一般认为RCH与任何特定类型的外科手术没有相关性,国内王诚等报道14例开颅术后幕上远隔性岀血,其中8例为脑膜瘤,提示幕上、幕下远隔性岀血好发于脑膜瘤术后。
影像表现:远隔性小脑出血典型CT表现为小脑表面沟或小脑叶裂弧条线高密度影,此表现称为“斑马征”。出血可能是单侧或双侧,双侧分布占53.5%,单侧占46.5%。
RCH常发生于小脑上表面,但可有小脑实质岀血,多为表浅实质出血,如大量出血和水肿可产生占位效应,压迫第四脑室,造成阻塞性脑积水;脑蚓部岀血约占9%,但单纯累及蚓部者少见;此外还有蛛网膜下腔、脑叶岀血,混合岀血少见,大小各异。
RCH可根据CT平扫的出血典型表现作出诊断,即小脑单侧或双侧表面沟或脑叶裂弧条线高密度影,呈“斑马征”,为其特征性CT表现,结合开颅手术史,诊断不难。但如遇隐形或迟发性RCH则要行MRI检查才能发现。
鉴别诊断:
①高血压脑出血,常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性出血常位于幕上深部和基底节区,而远隔性脑出血多位于小脑上浅表面沟和脑叶;如行MRI检查发现基底节区有陈旧性岀血灶有助于鉴别。
②肿瘤卒中,小脑转移瘤和胶质瘤可并发岀血,但CT平扫可见等密度结节,灶周水肿明显,增强有结节强化,其他部位有结节也有助于鉴别。
③出血性小脑梗死,发病突然,病灶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内见小斑点状高密度岀血点,增强CT或MRI可见脑回样强化有助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