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旧事|老青口的风情轶事

老青口的风情轶事

周明军

赣榆青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青口原名贺家寨,据说寨上以贺姓人居多,老青口人都知道在青口有周贺一家之说,现在贺姓减少(以后再谈)是有原因的。

但青口是什么时候叫青口的,以前叫什么,县志中记载不多,一方面是地方史志对赣榆的叫法都论述不清(多年前赣榆广播天天宣传说赣榆的来历是因为赣榆有棵榆树呢),另一重要方面是青口作为赣榆的政府机关所在地才是近几十年的事(1945年)。青口当时是赣榆的经济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

青口的历史远比南北朝刘宋“泰始”年间的1400年要多得多,秦始皇当年就曾今在赣榆留下许多足迹。象秦山岛、下驾沟等。也就在公元210年左右那时的青口叫什么,仅仅是一个小寨子而已,不足为名。在历史的长河里沙粒一个。贺家寨的地名在古家谱中是有记载,可惜家谱在文革时丢失了,有志的朋友可以考证。当然那时的赣榆是属琅琊郡。

赣马的城里以前是赣榆县政府所在地,但更早时城头、班庄镇的古城(当时的祝其国首都)。

历史上青口以山东鲁南一带移民较多,但也不伐宁夏,内蒙一带南下移民,(历史上成吉思汗南下入侵导致当时宁夏,内蒙一带大批百姓沦为南下难民其中有一小支牵到本地定居.),或山西一带盐商家眷和后代,更因为居民聚居的多员化,造就了今天青口地区四不象的地方腔调(青口腔是集鲁南口音,山西方言等形成的混杂的地方性语言.)

明嘉靖年间,赣榆诗人董志毅《榆城春色歌》诗曰:“紫阳之桥始见虹,青口春潮帆若鸿。武强月出融融夜,渡口沙河春水明。”“帆若鸿”,可见当时青口港泊船之多,一派繁忙景象。

青口近代史在鲁南,淮海地区一直在扮演着海盐,海产品等商品集散地的重要位置,清朝末年因为私盐泛滥,清政府税收连年下划,后加以盐政管理,改革盐政制度从新使盐业兴盛起来,又因本地区水路比较便利,所以在当时也兴盛一时,就这样青口成为盐商的聚集地。

历史上青口镇的名人有很多:当时镇上财力上最为突出有五大家族,这五大姓式分别为蒋,许,龙,佘,周.这四大家族因为祖辈上百年的积累,财力,物力当时在苏北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了。

赣榆老赣中(现在的外国语)曾是许家的后花园,名为潜园,已经不被年轻人知了,光绪八年,青口人许鼎霖在江南科考中举第二名,许鼎霖把喜报送到正在江宁牢里的父亲许恩普,许恩普有外号“四坏瓜”,牢头说“这不是四坏瓜的儿子吗?许鼎霖顺口答道“瓜坏子不坏”,称为千古佳话。

现在的军人礼堂就是青口周姓的房址,周姓当时在青口属大姓,一方面是居住的早,另一方面周姓继承了祖辈经商的理念,从事油行这一行业,做的很大。

乾隆五年,两江总督郝玉麟 准青口开港运豆去浏河。有周家周曰树上人合伙集资造船他们把从山东、山西收来的油装船运到上海。在青口比较有名的油行有十三家之多,周家就占了九家。周小如的“周復胜油行”、周士斌家的“全盛油行” 周士果“益盛油行”等,

周家依靠开油行为业,从山东、山西用驴队驮运花生油送到青口的各家油行,浩浩荡荡的,民国时据说青口的食用油一天不运出就能够淹没青口,可见当年青口的兴旺。当然,油行也带动了运输等多个行业。

油业赚了钱,他们创办义学,由周小如父亲,时任赣榆商会会长的周维塽带头创立了青口义成小学,半民办,半官方,给青口培养许多人才。著名作家王鲁彦曾在义成小学任过国文教员,青口地区青年秀才徐明西、朱子穆。两人曾詖官方选派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来时带回部分理化仪器,即在义成小学任教张竞同毕业于青口义成小学。

这所学校就是现在赣榆实验小学的前身。

周姓中有叫周小如是学法律的,是两江政法学堂毕业,家里也有财势,那时的县政府在现在赣马,也就是城里。那时的政府为什么放在赣马而不放在经济重地青口呢,据说是由于青口有钱有势的人太多,根本不把小小的芝麻官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年一农户甲找周小如写了呈状把农户已告上法庭,说是乙家的羊把甲家的小麦(青苗)吃了。县官一看呈状,上面写的是“羊吃麦苗,四蹄齐刨,羊嘴以剜,断根截苗。”便大怒,说农户乙: “冬天里你家的羊把人家的麦苗吃了也罢,明年春还能发出,现在吃的断根截苗,就把麦苗毁了,你家要赔偿损失。”农户乙不慌不忙把他也找周小如写的呈状送上去。县官一看,上面写的是“三九严寒,地冻如砖,钢撬錾不冻,羊嘴怎能朝下剜?”县官想,也是,三九严寒,大地都冻了,羊嘴怎能把麦苗的根吃掉呢?于是,该官司不了了之了。

当年周家的两层小楼也算青口最高的房子是,那是木制材料居多的房屋,四梁八柱的,有一年失了火,经过一年周家又把小楼盖起来了,可见周家的财力。

老青口吃早点的聚集地和对面的二道街形成了当时最为热闹的早餐一条街,早点一般有凉粉、薄粉、黄粉,油条果子,豆腐脑,豆磨子,糊特,炒牌,炝面饼,锅贴饼,豆腐卷,在这里更不能缺少的是赣榆煎饼,当然煎饼至今仍是赣榆青口人早餐的主食。

现在的青口已经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面目了,二道街已经拆迁,不会再有去街上逛一趟走下来都是叔叔,大爷那样的事了,那亲切地道的青口腔调现在很少听到了,反而多的都是陌生的口音,陌生的脸庞。

见面时互问: “吃了吗?”回答“没(mai!) ”,可能再也难听到了。  

见面时互问: “吃了吗?”回答“没(mai!) ”,可能再也难听到了。 

(0)

相关推荐

  • 钻天鹞子邹明海轶事之四:羊吃麦苗

    有一年冬天,一个放羊的偷偷把羊放出去,吃了别人家的麦苗.那家人十分生气,就来找邹明海写呈子告状,邹明海在状纸上写道:"羊吃麦苗,四蹄乱刨,'咔嚓'一声,连根除了." 这家人把状纸递 ...

  • 大降温,接近0℃!下周可能有雪

    很多市民朋友看天气预报时的心情 都经历了大起大落! 最近几天 天气还是可以的 虽然没有大太阳 但是气温也不算很低   但一看到 下周直接打到1℃附近  凉了一大截...... 下周一,最低气温接近0℃ ...

  • 小麦追肥用错了时间,产量很难提升,今年农户要记好

    小麦在返青期该不该追肥?现在从全国各地来说,从南到北,有些南方地区的小麦已经开始拔节了,处于拔节期,再往北走,北方一些地区像河南.河北,小麦处于返青期.在小麦返青期,很多农户习惯开始浇水追肥了. 浇水 ...

  • 青口旧事|《青口旧事》之一青口五不勾(5)周曰森为民请愿

    周明军 青口八大家,发了东家,发西家,要想马家发,拆了东门,青口石坝倒了塌....青口五不勾,蒋许龙佘周..... 青口有许多大户人家,说大户,不一定说是人口多,而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像现在说就是有声望 ...

  • 青口旧事 | 民国青口赣兴火柴

    民国赣榆青口赣兴火柴厂 周明军 1927年以后,民族火柴工业受瑞典火柴跌价倾销的严重打击,国产火柴销售量逐年下降,产品大批积压. 为了抵制瑞典火柴的倾销,拯救民族火柴工业,1928年江苏省火柴同业联合 ...

  • 青口旧事|赵小凤“里党观型”碑

    赵小凤赣榆人,幼年丧父.随母亲来青口当佣人.母亲遭主人侮辱,服鸦片自杀.可怜赵小凤由远房姑母收养.赵小凤品貌端秀,姑母又没有孩子,彼此相依为命.但赵小凤姑父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赌棍,有年正月十六,他带领 ...

  • 青口旧事|二道街的两张诉状

    周明军 赣榆青口历史悠久,青口名称来历及含义说法众多,但青口历代在苏北属于经济重镇是不争事实,特别是经乾隆五年,青口开港,给青口带来更大的机遇.大的行口店面都在青口牌坊街,随着青口船运把青口豆油类运到 ...

  • 青口旧事|青口的盐

    周泰元赣榆人,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拔贡,乾隆十二年(1747年)周泰元中顺天榜第一百八十六名举人,选拔到镶红旗官学教习. 乾隆十七年十月(1752年)时年三十九岁的周泰元在镶红旗官学教习三年期满 ...

  • 青口旧事|二道街轶事(1)

    周明军 历史上的青口,二道街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大的商号都在牌坊街. 乾隆五年,两江总督奏准开放青口港,山东.山西.河南各地商船聚于青口.山东沂.蒙.郯城之大宗花生.花生油.花生饼.杂粮等,山西之粮油 ...

  • 青口旧事|牢门贴对子,瓜坏子不坏

    周明军 当年赣榆青口有绅士许恩普排行老四,青口人有数字排行称呼的习惯,比如说,姓李排行老三,称呼为李三,王姓排行老五,就称呼为王五,所以,许恩普人称许四.后来由于许恩普为了争权夺利,做过一些事,怼罪一 ...

  • 青口旧事|二道街轶事(3)给个石门枕,压死个狗意的

    周明军 青口人有数字排行称呼的习惯,比如说,姓李排行老三,称呼为李三,王姓排行老五,就称呼为王五,所以,许恩普人称许四.后来由于许恩普为了争权夺利,做过一些事,怼罪一些人,这些人送许恩普外号" ...

  • 青口旧事|正月十六青口南窑会由来

    大清王朝的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赣榆位于苏鲁沿海交界的咽喉,从此那几年,赣榆处于明清两朝拉锯战的战场. 一.榆园军由来 在清初几年,"反清复明"的斗争在大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