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窗”大连,为什么“很不东北”?
辽宁大连,藏着不一样的东北味道。
大连人,说着带“海蛎子味”的胶辽官话,吃着从烟台传来的焖子,在一座满是“洋气”的城市里生活,出门在外,也多称呼自己为大连人。
但她亦与东北息息相关。这里是东北铁路网的终点,哈大线等铁路将大连与东北的主要城市相连,让大连成为东北腹地的窗口,亦有身为老工业基地的底蕴,和“共和国长子”的骄傲。
这种跨越山海的地域混合感,恰与大连关键的地理位置脱不了干系:立足渤海湾,大连是东北海陆空交通的枢纽;放眼东北亚,大连更是一个控海临陆的地理中枢。滨海的位置,让年轻的大连,总是如同海一般波澜壮阔,追求开放。正如最早开拓大连地区的人,就是一群北上的探险者们。
辽东半岛,犹如中国北方伸出海洋的一只臂膀,大连就位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 辽宁大连区位示意。制图/ F50BB
长达1906公里的陆岛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奇绝长卷。大连并不多见沙滩,丘陵与山地多与海浪正面交锋,海浪如刀,风雨同力,共同雕刻成壮观的基岩海岸,为大连带来不一样的海滨面貌。
大连再向南,是“东北天涯海角”旅顺老铁山。她与山东蓬莱田横山共同划分黄渤海。渤海海峡对岸,就是中国北方向海洋伸出的另一只臂膀——山东半岛。烟台、威海等城市与大连隔海相望,最近相隔不过百余公里;
向东而去,中国第二大群岛长山群岛如同“海上城堡群”,扼守黄海北部,乃是整个东北的海上屏障;
▲ 长山群岛中的广鹿岛。摄影/傅鼎
向西远望渤海三大海湾中最大的辽东湾里侧,山海关襟燕山、带渤海,与黑山、松岭一线的山地,组成连接起东北和华北平原的辽西走廊;
向北沿辽东湾溯辽河而上,越长白山余脉,则是辽阔丰饶的东北腹地。早在明清时期,探险者们就向北前行,后来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之一“闯关东”。
明朝有辽东边墙,清朝常年封禁东北,若沿辽西走廊前往东北,障碍重重,对于大多数移民而言,海路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自山东半岛烟台、威海地区乘舟,渡过渤海海峡,从辽东半岛登陆,再经由辽河、鸭绿江、黑龙江及其支流,移民便可以到达东北大多数地区。
在闯关东的路上,众多来自烟台、威海等地的山东人便留在了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的大连地区,他们也将所说的胶辽官话带到了大连,乃至北上营口一带,甚至在黑龙江虎林市,还形成了一座“海蛎子味”的方言岛。
时至今日,大连与对岸的几座山东城市关系依然紧密。从大连旅顺口出发,建一座大桥或是海底隧道,连接烟台、威海等地,让渤海湾成为真正的“大湾区”……这样一种有关渤海湾跨海交通的畅想,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作为北方为数不多的海滨城市,大连一直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外地人对大连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句“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这座城,藏着无数种风景:
但对于一个初到大连的游客,可能最惊叹的是,这座城,为什么有这么多广场?
大连是建在广场上的城市,广场带来的开阔视野,奠定了大连辽阔大气的城市气质。大连新时期的代表广场星海广场,堪称是“浪漫大连”的最好隐喻:
▲ 星海广场俯瞰。摄影/史港泽
连绵的丘陵上搭建起无数个广场形成的星海,街巷是联结星辰大海的航道。在狭长的丘陵海岛之间,数不胜数的广场,织起山海之间的道路,共同勾勒出了一座星海之城——大连。
浪漫意象之外,广场则是大连这座年轻城市的历史印记。许多老大连人传说,中山广场上的八栋建筑是当年八国联军建的,所以样式各异,为八栋建筑。但是实际上它们多是日占时期,在日本对西方世界的想象之中修起的。大连的城建史上,多的是这种光怪陆离的异国元素。
▲ 大连中山广场老建筑。摄影/李文博
尽管早在6000年前,大连地区就有先民生存的痕迹,战国时期,大连已是燕国辽东郡所辖,隋唐时期,辽东湾已成为东征的重要通道。但大连本身,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
大连和其南端的一角旅顺,扼守渤海海峡的出口,天然深水港湾众多,面向黄海一侧终年不冻。在新时代与旧中国的碰撞之间,大连地区,便是东北亚突入太平洋的一扇窗口。
这里载起旧中国救亡图存的希望,洋务运动时期的北洋水师军港之一,就设在旅顺。长山群岛记载着1894年甲午战争的悲壮,黄海大海战中邓世昌未能击沉的“吉野”号,便沉没在这片海域。
甲午战争爆发不久,北洋水师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旅顺、威海。日本与沙俄均试图染指大连地区。1898年,沙俄强行租借旅大半岛后,将旅顺港命名为Порт-Артур(亚瑟港),又将北边的商港都市命名为Дальний(达里尼),意为“远方”,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此地,更名为发音接近的大连(だいれん,Dairen)。
大连这座城市的诞生,源于港口兴建。1899年,当时的占领者沙俄政府兴建大连港,并将其规划为西伯利亚最大的码头——大连湾港。在沙俄的眼里,大连是其在远东地区堪比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大连伊始的城建设计,便是仿照当时西方最美丽的城市巴黎。
▲ 日占时期的大连老地图。
大连最早被规划成“马车拉来”的巴洛克式城市:大型广场奠定大连市区框架,小型广场互相连通成二级道路。尼古拉耶夫广场(今中山广场)、红场(今港湾广场)、火车站前的市立广场(近胜利桥北广场)等大广场,至今仍是市中心区域。市北有火车站,市东沿海则是港口,从一开始,大连就是一座海陆通达的城市。
但沙俄的规划尚未落成一二,大连便被日本占领。在日本人的野心驱动下,大连港成为东北最大的海港,人口激增,让大连开始出现规整的欧美式棋盘路网,也预示着马车时代进入到电气及汽车的时代,很快,大连成为一座当时非常发达的工业港口之城。
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大连才焕发出新的光彩。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工业基础,大连很快成为新兴的工业中心。老工业基地的骄傲延续至今,承载起新中国的海洋之梦: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海上钻井平台,都在大连诞生。
另一方面,她也是中国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中国第八大港口的大连,1984年就兴建了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曾与深圳并肩,1992年又有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2016年,大连则与沈阳、营口共同组成辽宁自贸区。这样波澜壮阔的开放历史,落到大连人的生活里,则化成了啤酒节、服装节、樱花节、赏槐会等众多大连式的节庆记忆。
今天的大连,是渤海湾畔辽中南、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内的一颗明珠,又向北与哈长城市群遥相呼应。海洋丰饶,丘陵舒缓,为大连带来宜人的生活环境,但坐山望海的位置,又让她总是不乏开放与奋进的激情。
大连人的生活,如同海一般壮丽多彩。
作为一座沿海城市,大连气候却为“温带型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难倒了一代代大连学生,却也成为大连物产丰饶的依仗。个大味甜的樱桃和苹果,一如对岸的烟台;黄海冷水团带来的“四月里,开桃花,海参鲍鱼岸边爬”,则是大连最为骄傲的海产。
大连本地海产一遇到自青岛、福山等沿海地区兴起的胶东菜(鲁菜菜系中的分支),再加上几分东北味道,便成了独一份的大连“海蛎子味”。炒鲜边、海蛎子萝卜丝饼、咸鱼贴饼子……大连味道,总是讲究一个原汁原味、咸鲜可口。
但要说起大连人最喜欢的小吃是什么,那还得是一口源于烟台,焦黄鲜香的焖子。
地瓜粉糊放入平底锅,煎烙成大连人最稀罕的焖子外壳——“ge”,一口咬下,还是Q弹软糯的口感。调料是麻酱、酱油、蒜水三样,用小铁丝叉起,便是最地道的大连焖子。这一口焖子,与大连海产相合,以三鲜焖子的名义历久弥新,更是藏着大连人的生活里山与海的壮阔。
大连,是一座藏在海雾里的城市,却也有“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海风,吹拂出她的真面目:山丘零星分布,更多是连绵起伏的斜坡。正是因此,在东亚最大的城市广场星海广场落成之前,大多数大连人,是不会骑自行车的。
这里的生活,多数时间可以用脚步来丈量,满是海滨小城的缓慢悠扬,乃至公共交通,也颇有几分不徐不疾之感。
大连的有轨电车堪称全国独家,不同于其他地区多为特色旅游项目的观光电车,有111年历史的大连有轨电车,仍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贯穿全城,律动有序的有轨电车“咣当”声,是大连城市早起的闹钟,也是让大连进入梦乡的摇篮曲,早已成为了大连的城市生活符号。
但舒缓之余,大连人的生活里绝不缺乏海浪般的激情。大连可能是全国最热爱体育的城市。有数据显示,仅大连现有的球迷,就多达200万人,全市每年举办各类业余足球赛近7万场,参赛人次超30万。
这里走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是“田径之乡”,更是一座足球之城。大连建市百年,足球与之同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连走出了210多位国脚与十几位国足队长。来自大连的球队,曾获得8次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冠军。
一场激情比赛,一口焦香焖子,仿佛便是大连生活的缩影:源自山东的海鲜烹饪和“海蛎子味”方言;东北式撸串喝酒的豪爽;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和大连港留存的俄式风情;与长春遥相呼应的广场-公园式布局;见证了青春的滨海路;燃烧着激情的体育场……
在这样的氛围下,大连是山东大连还是东北大连之争,早已不再重要。这一座接纳四海的浪漫之城,面朝大海,始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