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起病的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一例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又称为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临床表现多样,患儿多于2岁前死亡,成人起病罕见,容易造成误诊。我们报道1例成年起病的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7岁,因“视物成双、行走不稳4个月”于2012年11月入院。患者于2012年7月底开始发热,体温高达39.4℃,5d后出现行走不稳,视力下降,双眼睑下垂,晨轻暮重,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应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无效。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小便困难。患者自幼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其母约30岁时听力明显下降,外祖母有耳聋、高足弓病史。体检:意识清楚,构音欠清,双眼上下视运动受限。四肢肌力V级,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病理征(+)。患者步基增宽,行走不稳,高足弓。经头颅MRI检查发现四叠体、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图1)。生化检查:血肌酸激酶181U/L,血乳酸4.15mmol/L。脑脊液生化正常,乳酸3.74mmol/L。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无明显异常。予B族维生素、左旋肉碱、辅酶Q10治疗,患者症状减轻。12月8日患者再次发热,体温38.5℃,嗜睡,伴急性尿潴留、四肢无力,各项病原学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复查头颅MRI示病变范围扩大(图2)。电生理检查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予地塞米松对症治疗,患者体温降至37.5℃左右,但肢体无力症状仍持续加重。2013年1月6日查头颅MRI可见新发壳核病灶(图3)。颈、胸、腰椎MRI基本正常。2013年3月5日头颅MRI示新发小脑半球病变(图4)。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测定发现复合物I和V活性缺陷。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发现9176T>C,Sanger测序验证了该突变。患者母亲血Sanger测序检测到同一突变。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影像学特点、基因检测、线粒体复合物活性测定、血乳酸水平等,确诊为LS。患者因反复感染,于2013年9月5日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讨论
本例患者为成年起病的LS确诊患者,具有发病较晚,病变累及部位广泛,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临床上突出表现为眼动异常和运动障碍,生化检测示血液和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病灶位于双侧基底节、脑干,尤其是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双侧小脑半球。
患者尿潴留的加重与四肢周围神经病的进展平行,脊髓MRI未发现明显异常,可能由于自主神经受累所致。患者发病初期锥体束受累,双下肢肌张力升高,肌力正常,后期四肢无力接近0级。神经传导速度可见感觉和运动神经损伤。四肢无力可能为锥体束和周围神经共同受累所致。患者发病后出现持续低热伴间断性高热,且发热常可诱发病情继续加重。血、尿、便常规多次培养均未发现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考虑中枢性发热可能。患者出现眼睑下垂,晨轻暮重,可能由于眼外肌受累所致。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推测与眼肌的运动不耐受一过性改善有关,而非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双眼垂直运动受限可能与中脑背盖部病变相关。
因此,面对此类患者应重视其家族史、生长发育史和多系统器官受累证据的收集,可能会提供遗传代谢病的诊断背景。同时应注意相对特异性的症状组合,如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中枢性呼吸异常、锥体外系和(或)锥体束同时受累等。对急性起病的患者应警惕有无基础病变之上的诱发加重。确诊的患者应及早开始予营养支持以及包括多种维生素、左旋肉碱、辅酶Q10、一水肌酸等的鸡尾酒疗法。当患者出现高热时更应积极补充热量。疑诊为LS的患者应注意及时进行血乳酸、血气分析以及肌酶谱等检测,必要时可行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酶活性和基因检测,以便进一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