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赏罚教育”,也是我认为在阿德勒心理学中,除了课题分离之外,又一个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应用尺度的理论。
在过去的亲子教育中,有两种通用的教育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批评教育是背后那根挥舞着时刻准备落下来的鞭子,表扬教育是面前那根诱人的胡萝卜。
随着育儿理论的发展,批评教育被认为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已经被越来越多现代家长抛弃;表扬教育则被认为可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成为主流方法。
但是,阿德勒提出,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表扬教育,都不可取。他认为,表扬和批评,只是使用的工具上有区别,背后的目的却相同,都是试图操纵孩子——用表扬来引导孩子做家长认为正确的事,用批评来避免孩子做家长认为不正确的事。
赏罚教育下,孩子的行为,体现的是关系里处于高位者的意志。表扬或者批评,都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的意味,在无意中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书中举了一个案例来讲这种微妙的心理,很有意思。
孩子帮妈妈准备晚饭,妈妈会表扬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而老公做了同样的事,则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更多是说“谢谢”。
因为妈妈心里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做不好这件事的,但Ta竟然做成功了,所以值得表扬;而老公本来就有能力做这件事,所以做成功也没什么好表扬的,只表达谢意和开心就足够了。
这里面,涉及阿德勒心理学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纵向关系里,个体之间有地位高低、能力高低之分,大家都希望得到身处高位者的表扬和认可;横向关系里,个体之间“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确认你的价值,而是只要你存在就有价值。
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所以他否定含有俯视意味的赏罚教育。倡导父母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而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也就是“鼓励”。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难道孩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夸都不能夸Ta了吗?这种心理学未免也太扯了吧?”
前面我们说过,再好的理论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审势则宽严皆误。所以接下来说说我对于阿德勒有关赏罚教育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应用的看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阿德勒否定赏罚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否定人有高低之分的纵向关系,二是否定操控孩子。
先说第一层纵向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阿德勒提倡要将所有人际关系都看成是“横向关系”,但不得不说,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以“纵向关系”为主流的社会中。有人在某一领域地位比你更高、能力比你更强,这时候,你想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厉害的那个人的表扬,是人正常的心理状态。
但你会一直将这个人看作比你更高的权威,一直隶属于这段纵向关系吗?不会的,你会不断成长,有一天,你会发现,在这个领域内,你的成就已经可以赢得他的尊重,你们的关系也从纵向关系变成了横向关系。
这样的角色,可能是父母、是师长、是老板。。。
每个孩子,从只会哭泣吃奶的小婴儿,到会开口说话,再到有能力迈出第一步,再到独立去上学,都是在“宝宝真棒”“宝宝好聪明”“宝宝真了不起”的表扬和鼓励中,一步步获取外界反馈,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和能力,才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成年人的。
可以说,亲子关系都是从纵向关系开始,但好的亲子关系会慢慢演变成横向关系。这是因为,纵向关系的本质是评价,水平高的一方去评价水平低的一方。小孩从出生到长大,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学习,父母就是最初的老师。无论是学说话、走路还是学习穿衣系鞋带,都是从不会到会,从笨拙到熟练。在学习的过程中,来自老师的评价必不可少,只有这样,初学者才知道自己的练习是不是到位。所以这种纵向关系,不仅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非常必要。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新鲜、富有挑战,渐渐开始超出父母的认知范围。在有些父母自己也没接触过的新的问题面前,父母同样是茫然的,不再像教授穿衣系鞋带时那样,掌握着正确答案。比如没上过大学的父母,想要去指导孩子选择什么专业,就一定是非常困难而且不靠谱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这些问题自己也不懂,知道自己懂的也不一定对,知道自己在这些问题面前已经不再有教孩子、评价孩子的资格,知道自己是时候从纵向关系退出,转变成横向关系。
再说第二层操控孩子。
刚才说到,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必须承担起养育的职责,担负教导义务,暂时性的纵向关系是合理的。但纵向关系的度,仍然需要拿捏好:什么时候表扬鼓励?什么时候批评?我认为做父母的需要想清楚两点。
第一,评判的标准是谁来定义的?
有些事情很容易判断是非,比如随地吐痰;但更多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判断,想弄清楚是非曲直是要耗费很多脑细胞的,家长有时候图省事,会把判断事情恰当与否的标准,简化成是否合自己的意。那就成了,孩子合了自己的意,就会得到赏;不合自己的意,就会被罚。长期这么下去,乖孩子有可能会发展出讨好型人格的潜质;熊孩子可能就会过度叛逆,成为潜在的问题少年。
第二,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会异化孩子的目标感?
教育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自己能明事理辨是非,拥抱真善美。但是在赏罚教育的模式里,赏的奖品和罚的手段,它们的存在感要远远高于事理本身。于是,孩子的言行选择,更多是受到“希望得到奖赏和害怕遭受责罚”这样的心理所驱动,而不是受自己心中的是非感所驱动。
所以,家长要想清楚,这种赏罚,是否会导向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如果没有奖赏,那我为什么要做好事;只要不被惩罚,那我干点坏事又何妨?”
这样的人生观,没有属于自己的压舱石,其行为动机和信念支柱完全取决于外界。一旦外界环境大起大落,受这种教育出来的人,也容易在讨好型人格和叛逆型人格之间来回摇摆,难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最后小小回顾一下,本集节目里,我们对阿德勒否定一切纵向关系的观点,其实是打了补丁的。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有纵向关系的成分,只要为人父母者把握好纵向关系的度,不以自己的个人好恶来代替事理的是非曲直,不让赏罚手段异化孩子的目标感,并清楚该在什么时机、哪些场合适时从纵向关系退出,切换成平等地支持、鼓励孩子的横向关系,那么这样的亲子关系,就是积极健康、值得赞赏的亲子关系。
这集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下集见。
本期为《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二十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值得一读
第三集: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三集
第六集:自卑的真相
第七集:走出自卑情结的四种心理自救术
第八集:注重竞争的人生观,错在哪里?
第十一集: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第十二集: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十三集:家长不催孩子不写,作业焦虑果真无解?!
第十五集:三论作业焦虑:孩子的作业,你看懂了吗?
第十六集:阿德勒心理学虽好,但小心用错了地方
第十八集: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实越自我
第十九集:人的归属感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