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双相障碍患者远离严重精神障碍,回归正常生活
我们知道,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往存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同时又存在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虽然它包括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但爽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也更大[1]。所以,我国国务院也是将双相情感障碍认定为了六种需要建档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
所谓严重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因为认知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的社会适应能力急剧下降,不但没办法正常生活,还常常会给周围人带来麻烦甚至危险。但从医学角度讲,双相情感障碍本身属于发作性疾病,不管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两次发作之间的间隔期是完全可以恢复到发病以前的精神状态的。所以如果能控制复发,就一定能让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回归到以前的正常生活中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呢?
首先要确定双相障碍的诊断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和确诊,这个问题是整个医学界的难题。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误诊率,高漏诊率,高复发率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任何一个精神医学发达的国家,确诊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是一件需要耗费相当长时间可可能经过多名精神科医生误诊的事情。比如来自欧美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要经过平均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确诊;69%的双相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或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疾病,而被误诊者需要平均经过4名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才能最后确诊为双相障碍[2]。
所以说何时正确诊断出双相障碍患者,对于患者何时开展系统治疗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当然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首次治疗的治疗情况,以及今后的愈后问题。
双相障碍的治疗过程
就像我上面说的,很多患者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确诊断出双相障碍,所以双相障碍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同样来自于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双相障碍患者往往发病需要经过平均10年时间才能得首次规范的治疗,50%以上正处于发病状态中的双相障碍患者长达5年以上未接受过药物治疗[2]。
可以说双相障碍的治疗一定是长程的、连续的,但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双相障碍患者一般都会存在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相反的心境交替出现,躁狂发作的时候应该以抗躁狂治疗为主,但抑郁发作的时候却不是单纯的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甚至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时候在理论上是不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因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很可能终生都是以循环往复的方式发作,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是有可能将正在抑郁发作的双相患者直接转为躁狂发作的。
理论上双相抑郁的患者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单独使用心境稳定剂或单独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者干脆使用心境稳定剂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是双相一型还是双相二型,如果抑郁发作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自杀倾向,那尽快缓解自杀意念,缓解自杀风险一定是第一位的,所以当然应该以尽快控制抑郁症状为目的使用抗抑郁药物。加强观察,及时察觉转躁倾向,及时停服抑郁药物,就会最大限度的帮助到双相抑郁的患者了。
另外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双相治疗指南——2018CANMAT双相障碍治疗指南中所推荐的临床一线用药还是喹硫平或锂盐的单药治疗。当然,在一些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喹硫平 一种心境稳定剂的联合治疗方式,这也是大多数精神专科医院为了控制患者症状最常给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疗效也得到了整个医学界的肯定。
双相障碍的心理治疗
在目前的双相障碍规范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治疗方式一定是认知行为治疗(CBT),CBT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训练患者认识和改变有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3]。
- 认知疗法是改变错误的思想,信念和态度(例如,“都是我的错”);
- 行为疗法的重点是通过刺激控制和暴露与预防来改变错误的行为;
- 不管是我们的认知,还是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所以改善认知和行为,也就是在改善情绪。
当然,可以用于双相障碍心理治疗的方式还很多,比如通过家庭治疗我们可以挖掘患者内心深处的不满与冲突,或者出家庭治疗意外的其它团体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进行人格重建,人格改变和治疗。
双相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
我们知道,双相障碍患者的病程往往都很长,而且很多时候患者对于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自身影响都是巨大的,加之整个社会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源自于未知的恐惧,都加重了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
而有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患者中大多数功能损害都与较高的内在病耻感和病耻感体验有关[4],所以如何给患者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情感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
虽然双相障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但如果我们能提高对公众的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预防,提高公众对双相患者的理解和同情,对其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偏见,就能帮双相患者更好的科学治疗,帮助双相患者更好的融入生活、回归社会[5]。
参考文献
[1].方怡儒.吴志国.陈骏《双相障碍的诊治与研究———机遇与挑战》.2014
[2]方贻儒.汪作为.双相障碍概要[M].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1-18
[3].Anderson IM,Haddad PM,Scott J. Bipolar disorder。BMJ 2012;345:e8508
[4]Vázquez GH,Kapczinski F,Magalhaes PV,et al.Stigma and func- 444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Vol 29,No.6,2015www.cmhj.cn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11,130(1):323-325.
[5]赵杰.刘铁榜.双相障碍病耻感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6):44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