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你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作者|汨罗江上一叶舟
“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
前几天的一个早晨,我还睡梦中,四岁半准备上幼儿园的儿子跑到我床边,开口问了我这个问题。面对他突然袭来的这个问题,大脑是嗡嗡的,我迟疑了几秒,回复了他,至于他有没有听懂,总之他是上学去了。
可是此后的几天里,“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你和我一样,之前受教过太多的答案,自己心里也有答案;但当你认真静下心来思考,把这个问题当回事时,估计你会和我一样,发现自己之前所有的答案都是“一无所获”。因为我们看似的知道,审视下来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答案可以令自己心满意足,包括你所谓见过的那个最好的答案,而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终极答案,任何一种言语、文字上的解释都不足以解决实质上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很多人熟知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的这样一番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你快乐。”
相比那些这个回答很高级,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终归本质,还是出于生存的考虑,区别只是生存的姿势不同。比如,程序员坐在空调的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就可以把钱挣了吃饭;安装工人则要在烈日下爬上百米高空作业去挣钱吃饭。从金钱的角度来比较,程序员相比安装工的人生,一年顶十年。
日剧《女王的教师》有一段台词,至今还在疯传。
你们给我好好觉醒吧。还不明白吗?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后你们可能会碰到很多很多你们不知道的事。也会碰到很多你们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物。这时候作为一个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称为人,连猴子都不如。
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理解。还能做什么呢?不论如何学习,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样子,那都是骗人的。进了大学也好,进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还有一个在网上很火的答案,是莫言说的。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
各行各业的精英,都不甘寂寞,也推出了自己的读书论。
白岩松说:
为什么要提倡各位多读书,因为你们要相信前方有一个更好的你自己在等着你啊,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看到什么能比读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
经济学家薛兆丰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我喜欢让一个思想变得清楚,让一个思维框架变得清楚。
蒋方舟曾用调侃的话说:
多读点书,不然你的三观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因为他没有其他的输入渠道。
周鸿祎在一次访谈中打趣地说:
人丑就要多读书。
郭德纲教导他的儿子:
一个人,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可以没学历,但不可以没文化。
曾国藩有句名言: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里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里。
孔子云:
不读诗,无以言。
星云大师是怎么说的?
读书为了做人,为了明理,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读书可以知书达礼,可以改变气质。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来自周恩来总理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答案只是“冰山一角”,远远不止这些。
相比网络上那种嘲讽,恐吓式的说法“你不读书,凭什么过上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有一类答案的诠释令人匪夷所思,把读书吹捧到了天上。
比如有人说:不读书的人,世界是狭隘的;不读书的人,胸怀和格局太小,没有远见。这种“上纲上线”的读书论,简直是强盗逻辑。心胸狭隘,没有胸怀、没有格局的读书人比比皆是。历朝历代那些祸国殃民的人,还少得了读书人吗?
历史上的李斯也是个读书人,却和赵高等人沆瀣一气,帮助昏庸无能的胡亥,最终窃取了皇位。胡亥继位第二年,李斯被胡亥设计,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而李斯身前与赵高勾结,直接促使了秦国的历代累积付之一炬。
所以,千万别把读书和修养、道德、格局、胸怀这些字眼放到一块。学富五车的人,未必是道貌岸然的君子。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的大学教授也不在少数。
哪种才是你见过的最好的答案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总有一些答案,有人声称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去界定哪种答案最好。
相比解释“人为什么要吃饭”这种极其简单的命题,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古往今来,都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答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没有尽头。
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经济学家、宗教人士,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阅历和知识所组成的认知结构不同,所处的处境、心境和时期也不同,决定了它可以诠释出包罗万千的内容,可具象,也可意象,可宏观,也可微观,伸缩性很强,涵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答案就像你眼前的一片大海,一眼望不到头,没有边界,也没有方向;每一滴水都是海水,但每一滴海水都代表不了大海。
而不论哪种答案的诠释,都脱离不了“价值论”的范畴,物质和精神的属性。再具体而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就像思想家卢梭说的: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要想召唤大众读书的欲望和行动的力量,任何一种名人、专家诠释的答案在“平庸摇摆的人性”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微不足道。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35岁的前一年被公司“新陈代谢”掉了,这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准备专升本,考取一个本科的学历文凭。可是当我问他,你考取这个文凭,将来准备做什么,有什么规划吗?他给出的回答是,先弄个本科学历再说,现在找工作没有本科学历不行啊。话是没错,但学的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个性,有实用价值,这些他没有做过深度思考;只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试图抓住文凭这根救命稻草,来挣脱自己内心的惶恐和无助,平息内心的焦虑和迷茫。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一个人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动机是什么,读书这事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最后都会变成不了了之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打心眼里认知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呢
考研名师张雪峰,在一场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他说如果孩子不想读书,你可以带他去4个地方:客运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和机场。让他们去看看,挤大巴车的人群,穿什么样的衣服,抽什么样的烟,嘴里说什么话。再带他们去火车站、高铁站和机场看一看来往的人群,又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问问他们将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看似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到过这四个地方,见了一次世面,让一个人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哪一类人,但你能确定这个人从此以后就会把读书学习当回事,真正理解了“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的缘由吗?
这种场景多半只会出现在电影、电视剧里。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像俞敏洪一样,小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母亲带他去了一趟上海的亲戚家,让他见识了大城市的样子,从此这个农村娃立志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每个人的可塑性,可被激发的触点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一个笑话,笑点低的人觉得很有趣,好好玩;但笑点高的人则会觉得真没意思,认为这有什么好笑的。
没有一种答案可以解决所有人对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的困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揭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下,有不同的需求。这也是马克思说的:事物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印象中章子怡曾说过一句话: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但每一段感情我都是认真的。
这句话用在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上再合适不过。
《女王的教师》中那段一本正经,有哲理,有力量,有深度的话,看似震撼人心,但你确定那些孩子听懂了吗?
成人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是非标准来定义问题,然后给孩子头顶套上一圈“紧箍咒”,希望他像孙悟空那样乖乖听话,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得真经。稍有不从,就开始念咒语……
人一旦置身于现实的环境,“拔苗助长”这些浅显的道理,“再正常”不过的常识,都会变得不堪一击,因为环境会扭曲出人性的无比荒诞——反常识,反人性。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疑问:“爸爸,人为什么要上学?”
我大脑迟疑了几秒,给孩子做出了回复:“你之前看爸爸写文章,你不是说怕爸爸太累了,要帮爸爸写文章吗?你上幼儿园,老师教你识字,你学会了就可以帮爸爸写文章了,那样爸爸就不需要那么累了!这几天你和爸爸一起拼乐高积木的航母,如果你认知了很多字,就可以像爸爸一样知道怎么看说明书,这样以后你不需要爸爸帮忙,你也可以自己拼出乐高航母这样的玩具……”
傍晚,孩子幼儿园放学回到家,我问他:“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幼儿园了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我怕自己学不到知识。”
对他这个回答,我还是挺震惊的;接着我又问他:“学到知识有什么用吗?”他告诉我:“学到了知识,可以吃,可以喝,可以玩(组装航母)。”
对他的这个回答,自己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正好符合他这个年龄段自我天性、童真的认识。但我依然没有放弃对“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学习,所以就有了上面那些答案的搜索,试图找出最佳的答案。
但过了几天后,自己还是一无所获。一天下午,去陪着孩子玩时,看着他那种对玩的专注和认真,刹那间,众多的疑惑,在心里有一个答案:
为什么成人非要去打破孩子的那份童趣,为什么成人非要在他们的大脑里强行塞进那些成人世界的深奥道理,那些赤裸裸的竞赛宣言?
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过程,急于求成,不行!与其你给他答案,不如启发他自己去尝试思考、探索,然后作出相应改变的行动。
合理的策略是什么?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根据他不同的人生情景和处境,循循善诱,启示他自己去思考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生三观的阶段);而不是给他界定一个标准答案,划定一个范围,硬生生地告诉他,你不读书,将来就会怎么样,你读书了,将来会怎样。
记得高中的一次暑假,母亲得知我想挣零花钱的想法,她和邻居的一个包工头说,让我去工地干几天试试,她还一脸得意地说,看你能坚持几天。三天下来,整个后背被晒爆皮了,火辣辣的,连脸也被晒爆皮,自己感叹地对母亲说道:“还是读书好,打工太苦了……”
这种现实场景的自我体验,远远大于母亲之前的说教!
还有一个例子,自己带团队时,那些缺乏自我学习动力的员工,不论你平时花费多少语重心长的苦口婆心,他都一副满不在乎,一脸嫌弃的样子。哪怕你明示他,告诉他读书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公司会给他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不会激起他内心多大的波澜。
和成年人讲道理,最没用,也最累,除了招致对方的反感,你只是又获得一次糟蹋自己,作贱自己的机会,往往还得连累自己的祖宗十八代被挨骂!
但这不意味着讲道理一点机会都没有。比如工遇到公司升职加薪,没他份时,自尊心受到打击,心情不爽,此时在再切入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个同事的样本供他参考学习,再根据他个人制定一套学习成长计划,持续性给他帮助和鼓励,让自己明白“他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这件事则会顺畅得多。
所以,要想让一个人认知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学习”,靠的不是哪种标准答案,哪种你见过的最好的答案,也不是你心中定义的某个说法;而是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协助的行动策略,才能让对方真正明白他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用当下营销流行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用场景思维才能让客户快速买单。换作读书学习上的理解方式,也就是抓住生活的一些场景,把一个人引入到场景中,让他触景生情,大脑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的思考,从而让他自己理解“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最后产生读书学习的“购买行为”。而不是生硬地告诉他一个道理,硬生生地塞进他的大脑里,希望他按着你的思想来行事。
结束语
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最后不忘记叔本华的两点告诫:
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很轻松,然则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