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聂明鉴
现在世界似乎掀起了一股绿色革命,如让地球绿起来,让社会更和谐。电脑绿色软件使我们更加便捷;中医药的绿色治疗使我们更加安全。在现代医学发展的今天,西药的毒副作用越发显现出来,再滥用抗生素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将会发扬光大。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同疾病斗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地作用,现在西方国家也正开始重视中医药,过去英、美两国对中医药采取抵触政策,现在都已逐步开放中医药的准入。而在我国有相当的年青人对中医药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有病在医院开回来中药不知如煎药服药,在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的煎制法和服药法的一点小知识:
一、如何熬制中药
中药的煎药方法十分重要。煎药得法,对疾病的康复很有帮助。明代医家李时珍曾经说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可见,方法不可忽视。
1、对煎药器皿的要求,最好用沙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成分形成化学物质,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质,产生毒性。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此外,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
2、注意加水量加水量应根据药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
3、煎前浸泡,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4、掌握火候
5、注意时间。滋补类药物,煎时宜久,少煎则药力不出,功效不见,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时至一小时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需焖煮数小时以上。因这类药品多为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前常需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解表发汗等外感之药,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钟即可。此类药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药物有效成分挥发逸去,多煎则香气过性,失其功效。一般性药,具体情况,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即可。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除与药物的质地有关,一般来说,凡质地硬、气味难出的药物,煎煮的时间以长为宜;质地软松、气味易出的药物煎时宣短。总之,煎外感病之药,宜用急火;煎内伤病之药,宜用缓火。
此外如旋复花、枇杷叶等应包煎,不然其绒毛入喉令人呛咳,再如再药丸散未、飞滑石等则汤清而易上药罐口,亦宜包煎。砂仁、豆蔻、芒硝、薄荷等必须后入,多煎则失去功效。另有用酒煎者,以其能散寒滞、开郁结、消饮食、通经络、和营卫,然而不饮酒者,仍以水为佳,不可免强。其它如先煎、另煎、兑服、烊化就不一一多说了,应遵照医嘱。
二、中药煎煳不宜服用。
煎中药时,往往因水量少、火力过猛或忘性,所致煎煳。于是有人自作聪明再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煎干尚未煎煳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然而有些药物煎煳以后,产生了其他功效,如荆芥是解表药,煎煳以后变成了荆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产生了止血效能;还有如蒲黄用于活血,而煎煳后蒲黄炭则止血,功效相反。一旦煎煳的中药,病家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至于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则会加重病情,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三、如何服用中药
服药方法也不得小瞧,服药得法,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解表发汗之药,服药后宜啜热粥一碗,发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微微似有汗,则邪自却,不可令大汗淋漓,病不除而伤正气。病在下者,宜空腹时服药,服药后,再吃饭,使药力自能下行,不上窜,而收功则大。病在上者,宜饭后服药,使药力不能下行,只能上窜而收功。真寒假热之症,宜热药凉服。真热假寒之症,宜凉药热服。新病多用汤剂,久病多用丸、散剂,取其“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之意。又有吐血病药宜凉服。补益宜服膏滋药。此乃服药之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