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小山村的十年:从水窖存水到澡盆洗澡


山西芮城六官村位于晋南中条山的半山腰上,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村里就可以看到黄河对面西岳华山巍峨险峻的山峰。因为与大山为伴,与黄河为邻,六官村自古就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同样也因地处大山,村里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土地贫瘠,饮水困难,但百姓却淳朴善良、热情好客。2006年,摄影师走进六官村,用镜头持续记录了村中百姓十余年的生活日常,观察着村子那些细微之处的变化。

六官村土地面积5000多亩,耕地面积4000亩,其中旱地占到80%,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6年之前,村里因沟坡地较多,机械难以进入,农作物收种还是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2017年至今,一些小型机械陆续出现在农田之中,刀耕火种般的劳作方式才逐渐减少。图为2011年夏收季节,一户人家将割下来的小麦装上用三轮车拉回家。

图为2013年,一名80岁的老人在地里摘花椒。六官村的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山坡上到处都种着花椒树,所种植的大红袍花椒在当地十分出名,百姓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来自花椒。

六官村全村由六官、常家2个自然村组成,共有9个居民小组553户、2313人。2008年前,村里还有不少依地势而挖的土窑和半地窨院,目前,这种地穴式的居住方式正在被村民放弃,而陆续搬进新盖的砖瓦房中,仅有部分老人还偶尔在冬天到土窑中住上一段时间。图为2011年初夏,一群孩子地窨院中玩耍,大人们则在地窨院上清理收获的油菜籽。

2011年7月,一户村民正在盖新房。新房全部采用红砖和预制板材料建造。图为封顶后,主家为新房贴对联。

六官村地处自晋入陕的要塞和战略要地,据村里的老人讲,侵华日军自1938年起就盘踞六官村,作为渡河西进的重要据点,六官村百姓在日军铁蹄下遭受了7年地狱般的生活,也和日军进行了7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图为2017年,87岁的姚银钢老人搀扶着半身不遂的老伴在家里进行康复锻炼。姚大爷说,他12岁就被日本人逼着挑水,受了不少苦,现在和老伴每人每月都有80元的养老金,觉得还是现在的社会好。

姚大爷说,六官村是个严重缺水的村子,以前家家都有水窖,用来存储雨水或从外村买来的水,供人畜使用。近几年,村里在山上修了水渠,家家也通了自来水,用水方便多了。“以前到附近的村子花钱去买,每吨水价高达24元呢。”图为2008年,一位外村的卖水人将一车水灌进一户人家的水窖中。

2015年5月9日,村里通自来水后,一位年轻母亲将烧好的温水添加到新网购的塑料游泳池中,让孩子在炎热的天气里洗澡、戏水。这样奢侈的用水,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曾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村里的土地贫瘠,年轻人也和全国大多数农民一样,在打工潮涌动时,纷纷外出打工,希望为家里增加收入。年轻人的离开,让村里留下了很多的老人和孩子。图为2013年春节前,留守在家的孩子爱不释手地玩着回家过年的父母给他买的玩具车。2015年,这个男孩被爸爸接到打工的城市上学。

留守在家的老人也不闲着,想着办法为家里挣钱。图为2009年,一户人家把家里的老房子收拾一下,作为养鸡的场所,以在农作物之外搞点副业。

2008年2月,两位老人在地窨院中爆玉米花,准备放在春节里作为零食食用,嘴馋的小朋友围在他们身边等待。

2008年左右,随着外出打工者见识增多、观念转变,电脑和网络开始进六官村,一些年轻的父母纷纷为孩子购买电脑,让孩子接触更广、更丰富的外部世界。图为2009年,爷爷和两个孙子坐在窑洞里,通过电脑观看电影。

2009年,夕阳下,村里的留守妇女们聚在一起学习敲锣鼓。通过敲锣鼓、跳广场舞,留守妇女们劳作之外的生活丰富了许多。

作为当地较大的村子,六官村小学在撤点并校政策中非常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但就读学生却越来越少,主要是不少村里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镇上或城里更好的学校上学,而村里的一所民办幼儿园却从2006年起至今一直生源不断。左图为2006年,村小学里的学生们在教室午休的场景。右图为2017年,幼儿园的孩子们用上了独立的童床。

2012年,村里在村委会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几位大娘和孩子好奇地在上面转来转去。

2014年,村里将改造厕所用的水泥罐临时存放在一块空地上,这些水泥管成了孩子们的游乐“设施”,他们在管子里钻来钻去,玩得不亦乐乎。

2015年,一位老人将家里的生活垃圾倒进专用垃圾车。作为乡村清洁工程的一部分,这种垃圾专用车是当地政府为村里免费发放的,每天定时在村里转,专门负责收集村里的生活垃圾,之后进行集中处理。

2016年9月,秋收后,村民在用临时雇来的脱粒机脱玉米,摆脱了以前费时费力的纯手工劳作方式,解放了人工。

2017年大年初二,是女儿回门走亲戚的日子,80岁的赵俊大爷和老伴一起与两个女儿、女婿、外孙们拍合影。赵大爷是当地种植花椒的能手,不但自家的两亩花椒种得好,还经常被请到外村讲课。赵大爷说,他去年的花椒收入了2万多元,卖花椒树苗还挣了将近万元,孩子们都不要他们的钱,老俩口也花不完。由于两人身体都很好,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他和老伴就住在自家的老院子里。

2018年2月11日,腊月二十六,熊占娥和弟媳一起蒸年馍。熊占娥说:“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一两百个馍,不仅自家要吃,走亲戚也要送一些,那时候吃的东西少。现在家家都不缺吃的,而且馍铺也多,可以随时买,走亲戚也没人再送馍了。我们一家都喜欢吃酵子馍,不喜欢放发酵粉的,所以趁着过年蒸点,另外再捏几个花馍,让日子过得更有味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