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邪与正邪》
题目中的“虚邪”容易理解,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高士宗注此曰:“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但所谓的“正邪”又是何意呢?难道“邪”还有正负之分吗?
先得重点说说这个“虚邪”。因为只有真正地理解了“虚邪”之意后,便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正邪”了。
有人统计,“虚邪”一词在总共在《内经》里出现过二十三处,其意思均指自然界的四时不正之气。但是人们总要疑问,既是邪气,又为何冠之以“虚”呢?其实,此“虚”并非《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所言的病机之“虚”,亦非疾病证候之“虚”;此“虚”乃是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始能伤人致病的那个“虚”!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之王冰所注云:“邪乘虚入,是谓虚邪。”
就《内经》而言,“虚邪”概念的形成有其较为复杂的认识背景,其与“虚风”一词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虚邪”派生于“虚风”。虚风是八风之一;但凡与节令所应方位完全相反的风,即反节令气候的风,皆谓之“虚风”。由于人体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与四季气候变化节律同步,故无论在哪一节令中,如果有与该节令所应方向相反的气候,也就是所谓的“风”出现的话,人体则都可能因不适应这种反季节的气候而发病;那么这种反季节的气候,也就是所谓的“虚风”便就成了邪气,这种邪气即是“虚邪”。
这一认识集中体现于《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该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也。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内经》的作者在此处将“虚风”与“虚邪”作为互词对待,可见,“虚邪”即是“虚风”。另外上文中还提到了“实风”,其实此“实风”是相对于“虚风”而言的。所谓“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如张介宾在其《类经-卷二十七》就认为:“月建居子,风从北方来,冬气之正也。月建居卯,风从东方来,春气之正也。月建居午,风从南方来,夏气之正也。月建居酉,风从西方来,秋气之正也。四隅十二建,其气皆然。气得其正者,正气王也,故曰实风,所以能生、长、养万物。”张介宾此文中所谓“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一句,指的是与月建节令相反的方向所来之风。其中“冲后”指北极辰(即太一)所居的相反方向。而《类经-卷二十七》注后又云:“冲者,对冲也。后者,言其来之远,远则气盛也。如太一居子,风从南方来,火反胜也。太一居卯,风从西方来,晋胜木也。太一居午,风从北方来,水胜火也。太一居酉,风从东方来,木反胜也。气失其正者,正气不足,故曰虚风,所以能伤人而主杀主害,最当避之。”此可见,“虚风”即非时之气,也即是反季节气候,因其极易成为伤人致病的邪气,故此处经文上言“虚风”,下谓“虚邪”,均云“避之”,故二者在此处有等价效果。
若从源流关系认识,“虚风”则属八风范围,是形成“虚邪”概念之源;由于“虚风”较之“实风”更易成为致人于病的邪气,于是将其以“虚邪”名之。
“虚邪”源于“虚风”之论还可以从《灵枢-岁露论》中找到依据,该篇说:“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这段经文有三点重要的提示:其一,“虚风”是指与节令所应方位相反,也就是前篇所谓的“冲后”虚乡来的风。其二,“虚风”极易伤人致病,故称为“虚邪”。之所以言“邪”,乃是因其能致人发病。而以“虚”命“邪”之意有二:一是此邪从“冲后”虚乡而来,即指反节令气候;二是在人体恰逢虚时,即人体处于对此反节令之气候不适应的状态时,此时伤人,则就是以“虚”命“邪”的理由。其三,“虚邪”又称为“贼风”。贼者,伤害之义。与之对应的节令性气候即是“实风”,此“实风”乃“主生长、养万物”;而“虚风”即为反季节气候,极易伤人致病,故曰“虚风,贼伤人者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才将“虚邪”“贼风”叠用。
由此观之,《内经》中的“虚邪”一词源于“虚风”而又等价,又称之为“贼风”,《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为“贼邪”。《黄帝素问直解-卷一》释此四者义同名别,均指四时不正之气;也称为外邪,或外感之邪。此两者在《内经》中均指原发之邪。
再说题目中的“正邪”。所谓“正邪”之说最早出自《灵枢-小针解篇》:“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整句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也就是虚邪所引起的,还是由于人体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后遭受的风邪致病;区分开这两种,也就便真正理解所谓“虚邪”与“正邪”的区别了。而对于“虚邪与正邪”之说,《素问-八正神明论篇》里也有云:“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也就是说,四时八节之时乘虚而侵人人体的贼风,叫做“虚邪”;而因用力汗出,腠理开泄所遭受的风邪,则叫做“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