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断链、调整!全球产业链将走向何处?

破坏,是一件苦差事;建设,则是一番大事业。进步通过左手来破坏,而通过右手来建设。

导读:面对疫情引发的产业链断裂危机,全球各地纷纷采取另类行动来进行产业修复。

新冠疫情是经济全球化以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走向的一次重大外部冲击,也是对全球产业链的一次大考,不同行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均出现产能下降、运转不畅、链条中断等问题。

根据邓白氏商业资料公司的评估,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94%的企业经历了新冠病毒带来的供应链中断。

面对疫情引发的产业链断裂危机,全球各地纷纷采取另类行动来进行产业修复。

一边是大国加强产业链的“国家干预”能力,比如,今年上半年,法国拟考虑动用国有化等干预措施保护受威胁大型企业或重要经济资产;美国和日本则呼吁本国企业撤出中国,并宣布对搬离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德国和印度等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收紧外国投资、收购政策,防止“抄底”的发生。

另一边是跨国企业动作不断,LVMH、DIOR、兰博基尼等巨头企业跨界转产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谷歌和微软正加快将其手机、个人计算机等产品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跨国巨头赛诺菲计划将其现有的6个原料药生产基地分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从而组建第二大原料药企。

那么,经此一役,究竟该如何看待这场全球性的产业修复调整呢?

热门新书

福 卡 智 库

01

全球产业链调整趋势

虽说各国为了保障产业链安全和尽快修复经济不得不如此,然而,以上举措只是全球产业混沌期下自以为是的“应对之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修复,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正进行新调整、新布局:产业链的断裂危机,将“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致命性尽显无遗。

为避免链条过长、分工过度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断链风险,再加上国家主权意识的崛起,国家和企业会尽量降低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逐步向母国靠拢,产业链朝更短、更本地化的趋势调整。

如据安永咨询公司针对145家德企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准备因此次疫情而调整他们的供应链,不再按照最低价格标准,而是最高安全标准。世界正在颠覆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形态,由竞争导向更多地转变为合作导向,甚至加剧了产业集群区域化、次区域化崛起。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战略、政策与检查部副主管Tamin Bayoumi所言,未来,为了应对“普遍开放贸易”存在的很大不确定性,供应链及贸易“一定程度的区域化几乎不可避免”。

后疫情时代,在全球引力与斥力的相互对冲之下,以区域互助、各类产业“抱团取暖”为特征的产业“区域集群”或将照进现实。

福 卡 智 库

02

欧美等国难以打造产业生态

以上观之,为避免应对疫情等全球公共危机的惊慌失措,各国更希望借助产业链布局的调整来实现自身产业生态化。

但问题是地理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只是表面现象,把产业要素有机融合起来,方能产生“生物化学反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