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五周年】理想这点微光
都说干新闻得有理想的鸡血加持,码字五年审视自己,还好,理想的微光还在!
不曾想过要在我们的杂志上追忆一下踏入汽车圈的过往,但翻开相册画面带出的情绪就这么汹涌而来。
对于新闻这件事情,上大学那会就感觉到这应该是一个需要额外动力的专业。毕业那会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到媒体工作,而我的同学们包括诸多成绩比我更为优秀的同学们,似乎没几个人选择了新闻这条路。刚毕业那一两年,在新闻理想最为蓬勃的时候,感觉自己是这帮大学同学中混得最靠谱的。
在公社这五年,我从微胖到纯胖,从菜鸟到腊肉,当年的理想主义到现在的实用主义,经历热血、迷茫再到坚定和敬畏,很幸运汽车公社是一个容得下理想,给的了空间的地方。
理想这管鸡血
五年前的10月8号,我在零陵路爱乐大厦狭窄的楼梯间踌躇了一会,敲开了10H的木门。27个小时前我的工位还在成都八宝街的亮堂的写字楼里,面对这间由三居室改成的办公室,心里多少有点没底。
面试的细节已经冲淡在时间里,唯一记得的是当时面试我的陈姐惊诧于我是刚刚从火车上下来。“就想干媒体”是我当时的想法,也是我解释为何从成都直奔上海面试的原因。这句话在我加入汽车公社的第一年一直被我领导们提及,尤其是他们觉得要鼓励我而找不到理由时。
爱乐大厦10H中承载的是汽车公社初创时的躁动,也是我们的理想主义最为外露的阶段。杂志的定位、版式的风格以及出版流程的规范都是在那间三室一厅的房间中通过或闲聊、或争执的方式完成的。那一年的办公室无论是格局还是氛围,都与一个家庭类似。蹭卫老师的兰州拉面标配酸辣白菜是中午的常规项目,周一例会一般是搭配一顿聚餐的,至今如此。
每个月月初加班到通宵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单位小巧的客厅既是我们的工作间也是我们的第二卧室。封面故事《汽车淮军》是在白天的办公室里完成稿件修改的;《大众:大哥怎么当》是在客厅里熬夜制作完成的版面。制作杂志经验尚不丰富的我们,用新闻理想的鸡血炮制出这一个个有意思的专题,通宵完成版面后的成就感至今记忆犹新。
公社的编辑部一共搬过两次家,每一次搬家似乎都意味着一次成熟的蜕变。第二个办公室依旧在零陵路上,爱邦大厦25A是一间由录音工作室改造而来的编辑部,拥有最适宜写稿的环境。随着办公室的升级换代,更多的新成员加入到公社的团队中。如今鲜红的公社LOGO就是在这间满是文艺气息的办公室里确定下来,版面风格也是在这里经过一次大的调整之后形成了现在的风格。
理想的鸡血在25A开始沉淀,学习深入地思考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主题。李潮老师的文笔、武卫强老师的思考深度和汪云青老师的犀利思维,这些前辈们呈现在汽车公社杂志专栏上的文字,让我们认识到汽车行业新闻的深度和趣味性。
我和记者同事们开始试着单独完成小策划,组队完成企业的深度专题。《东风力》这样深入探讨东风集团体系力的封面故事,就是我跟同事们一起走过武汉、十堰、襄阳和花都之后呈现的文字。从生产一线到研发中心,亲身探寻过整个汽车制造体系,采写研发规划之后,越发觉得汽车不仅仅是一辆车。汽车行业也不仅仅只有新车上市发布会上的热闹。
理解生活
2013年9月,汽车公社拥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从繁华的徐家汇来到僻静的闸北公园,办公室的面积成倍增加。告别了文艺的25A,全新的办公室呈现出的是更为职业化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