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人文‖丰顺县潘田“罗氏始祖石碑”略考
丰顺县潘田“罗氏始祖石碑”略考
(综合整理:向古令 ,图片摄影:杨进发)
【阅读导言:取“郎名”是客家人历史发展和文化演绎到一定阶段的需要。取郎名应看成是客家人的一时风气,而不是客家的一种习俗。】
近日,在丰顺县潘田镇社背(地名“社背”,源自潘田古地名:潘田社)发现一块潘田“罗氏始祖”石碑。如图:有“二郎罗公”字样。
丰顺县潘田镇罗氏始祖石碑
摄影:杨进发
根据查询《罗氏族谱》洪德公系源流,资料显示,这块潘田镇罗氏始祖石碑留下的石刻资料推断,应该在公元1280年前后(侧面印证潘田早在740年前前已经有人迁居这里),罗姓始祖带着潘氏夫人从大埔湖寮迁居潘田:
据谱载,豫章珠公四十六世洪德,(尚崇公之次子)字必元(编者注:是否与宋·罗必元为同一人待考),行任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人,生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景定年间中式进士,授官湖北咸宁县令,擢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散大夫,娶九妻,生十八子。
长子大一,字君崇,生南宋理宗五年(1232),因避蔡九五战乱,于元朝英宗至治三年(1323)举家由故居迁居广东大埔湖寮。据1948年《兴宁珊田罗氏族谱》载,大一公曾考取明经进士(贡生)。
大一公生子三人: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
大一公长子次一郎,字天龙,生南宋理宗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生二子:念一郎、念二郎;次子次二郎,生二子:念三郎、念四郎;三子次三郎,生一子:念五郎。次一郎次子念二郎,迁居丰顺县潘田镇;次二郎次子念三郎,迁居丰顺县东联镇军田村;次三郎次子念五郎,生子四十九郎;四十九郎长子宗廷,宗廷长子:子明,迁居兴宁径南山田尾。
现在,先从潘田“罗氏始祖石碑”上面的“二郎”说起。
根据学者徐胜一、韦烟灶、陈有志《客家族谱中郎名盛行的年代与地域》分析: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大批客族迁徙到赣闽粤地区,各姓氏族谱逐渐流行郎名记载。
罗香林(1973)最先揭示过广东韩江流域一带客家人的祖先使用“郎名”的现象,他认为【第一种缘由】客家郎名的由来,是客家先民迁至粤东时,向畲阀纳礼请赐郎名以求保护,是客家与畲族的文化融合的结果。此后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不同的看法,譬如蒋炳钊(1988年) 认为是客家人依当地族风俗,按同姓年龄长幼以村为单位排行的,而法名是在祭祖后由族长或祠长取得的名字。李默(注:参见李默《梅州客家人先祖“郎名”、“法名”探索》,载《客家研究辑刊》,1995年第1期。)综合梅州姓氏族谱分析,认为郎名是畲族与客家人祖先在闽粤赣边地区的命名习俗,当时族谱中男人之名字是多样的,有汉名及郎名,有时又附上法号、度名、法名、谥名等。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第二种缘由】郎名是源于家族排行,行辈称呼更因凸显族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得到广泛使用。郎名表示家族或家庭中的次序。
截图说明:梅州客家人族谱的“郎”,750年前已经使用
截图说明:梅州丰顺,族谱的“郎”,800多年前已经使用
截图说明:取郎名应是客家人的一时风气,而不是客家的一种习俗
这些名字一般都由数字排行+郎或娘字组成,比如上面提到的“潘田罗氏始祖二郎”。客家学者一般称之为"郎名"或"法名"。早期客家学者认为这种郎名是客家人从畲族人那里学得的。不过,近来有的学者指出,郎名并非来自畲族,而来自汉族本身。自隋唐以来,特别是宋朝,郎名在中原汉人中十分常见。在当时,普通人之间称呼并不用正名(即书名),而是用行辈称呼,以示尊重。特别是在宗族内,行辈称呼更因凸显族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得到广泛使用。如白居易和诗人元稹之间的关系很好,白居易喜欢直接叫元稹做元九,因为元稹在家排行第9,很多唐代诗歌文章中的代排行的人都是这个意思。如水浒中的阮小二,小五,小七也是按排行的。
李默认为:
其他汉族族群并无此排行。从广州方言区汉族族谱考察,极少见到其先祖有排郎名的记载,纵有,亦是从闽粤赣边客方言区迁去的,迁粤前有郎名,迁入珠江三角洲后则未见”。说明这是客家人祖先命名的一种特殊习俗。
【第三种缘由】起郎名的习惯源于道教的影响。
当一个人去逝以后,族人在一起,对整个家族做一个议事,商定一个以始祖“世次排行”的秩序,来代表死者本人,这个顺序的数字称之为法名。法名写在一张纸上,交给做法事的法师,由道士对百姓的这个对“法名”施法,焚香念咒,以报告祖先,此人到祖上去了。奏祖法名这样就产生了,做了法的法名就像一道圣旨,一张通行证,让死者从阴间上天,百无阻碍。
这种法名得到百姓认可,满足心里的需求,在北宋后客家人地带不断被采用传播。奏祖法名的取法大致如下:“大、二或小、三、四、千、万、念”“十、百、千、万、念”来取,当然取奏祖法名的方式不是一法不变的,有其灵活性。 1、可综合每世每代也可分编分支,也可以下一代升转成上一辈来取名;2、再者妻妣多,所以兄弟多,法名可单独排一个母亲所生来取名,也可综合各房兄弟来取名;3、一家人有了小孩后,凡进了祖祠拜了祖宗,皆视为本姓氏之人,不管中途夭折了,都被排上了世次郎名。
奏祖法名男性是数字后加“郎”命名,后来女性也以数字加“娘”命名;而家谱大多是多年后族中人口述的,因此为让先祖得道成仙而将奏祖法名写入了家谱中中。这种习惯在明代中叶前一度非常盛行,可见各姓族谱。
据郭志超 (2009) 之研究,解放前畲民除取世名外,又有“郎名”及“法名”。世名与汉族的“字行”命名习惯相同,是为“明行”;而“郎名”的命名属“阴名”,是死后才用。粤东畲民早先的“法号”也叫“度名”,与客家习俗“郎名”相似。粤东客家谱碟数据显示,“郎名”即举行法事仪式后取得的“法号”,也叫“法名”或“度名”。郭氏云在粤东畲族地区,“法某”的度名与“郎名”的度名,在同一族谱中出现,而郎名消失较早,但有些地方“法某”的法名沿用至民国初年。
【第四种缘由】源于古代的官名:
民国九年编纂的《潮梅刘氏族谱》认为:“自宋季至元代,名字多称法称郎,及十百千数目者,兄弟多不按照次第。盖因彼时习俗,道教权力颇重,命名多出道教所定。”,而更后编纂的《罗陂罗氏族谱》则认为,“世俗谓郎为师巫所度法号,此乃鄙俚不经之野语也”,而把郎名解释成为元代称人用“郎”、“官”、“秀”的称谓的遗风。罗香林认为前一说法不惬,而赞同后一说法。
以上通过“丰顺县潘田镇罗氏始祖石碑”上面“二郎”的考略可知:取郎名应是客家人的一时风气,而不是客家人的一种习俗。至于何种才是真正的缘由,或者四种缘由都有的“综合来源”,期待您的看法。
【继续阅读】
350年前:彭孙遹为何“惆怅佳期不可即”?思念老婆还是眷恋朋友?
梅州地名:𨻧隍,都可以正常输入和显示,为何“亻厓”字却至今无法正常输入和显示?
粤东诗话|1665年,彭孙遹夜宿留隍“产溪驿”:《产溪夜月怀程五周量》解读
350年前:彭孙遹为何“惆怅佳期不可即”?思念老婆还是眷恋朋友?
广东老照片:李坚真和曾宪梓、1982年的深圳、1967年丰顺县学习毛主席著作青训班合影、广东汉剧《林昭德与王金爱》剧照、三脚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