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苏东坡

01 人人都爱苏东坡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世界的某个角落,遇见苏东坡。

临古抒怀,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秋赏月,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情并涌,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故作潇洒,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我们困顿迷茫,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当我们恋爱失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当我们想念逝去的亲人,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当我们如梦初醒,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劝慰长者,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到处都是苏东坡,就算在餐桌上,都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饼……

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不合时宜的政治批评者,一个勤政为民的公务员,一个杰出的天才艺术家,一个嬉皮笑脸的文体高手,一个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超强的吃货……

02天纵英才

1056年,不满二十的眉州少年赴京科考,一篇雄文,一鸣惊人。

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觉得这篇文章恢弘大气必定是自己的高足曾巩所作,为避嫌,列为第二。

真相大白后,欧阳修遗憾且内疚,对苏轼补偿性抬爱,将他视为下一任的文坛领袖接班人。

而苏轼之才,确能堪此大任。

论诗,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论词,他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论书,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列“宋四家”;

论散文,他和欧阳修等同在“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的厚爱,成就了苏轼的全国性名声,历代皇帝和太后的赏识,则让他走上神坛。

宋仁宗击节赞叹“吾为后代谋两太平宰相也”(苏轼和苏辙);“神宗举箸不食,必是在读东坡文”。

03 守正之心

1067年,神宗皇帝决定将帝国的巨轮交给王安石掌舵。顽疾深重的大宋在“王安石变法”的猛药之下如乱箭穿心,新政变成暴政。

苏轼几乎出于本能的成了坚定的“倒王派”,殚精竭虑的三千四百言《上神宗皇帝书》石沉大海,热血青年心灰意冷,主政地方。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他勤政爱民,减负、治吏、采矿、抗洪,把地方官的本分做到了极致。

1079年莫须有的“乌台诗案”险些令他命丧御史台,得益于太后的强力干预和王安石的“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百多天后重见天日,被贬黄州。

年幼哲宗继位后,高太后临朝,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王安石新党被打压。作为苏东坡超级粉的高太后为他提供了宏图大展的政治舞台,他却又提出“新法并非一无是处,不宜尽废新法”。

于是,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被旧党见谅。但高太后太爱他,1091年,他先后担任七个月的吏部尚书,一个月的兵部尚书,九个月的礼部尚书。

1093年,高太后驾崩,苏东坡从此再无人护佑,“身如不系之舟”,从定州到惠州,到天涯海角的儋州,从此人生的黄昏托付于那一片蒙昧蛮荒的海域和乡亲。

放逐苏东坡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那颗守正不阿的初心!

04 呵呵先生

跟那些绚丽诗文书画同样不朽的,是苏东坡达观的人生态度。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面对灾难和变故,也曾忧愁彷徨,但总能很快找到生活的支点,与人为善、快乐度日。

须发尽白的苏东坡勇敢抵达了蛮荒的惠州、儋州,在那里造屋、交友、写诗、治病、酿酒、烤羊排、制墨。他太贫困了,一代文豪没有写字的墨汁,只能尝试自制,不是很成功,差点把房子烧了;酿酒也不太成功,据说喝了的人都拉肚子……

他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却把天涯当作故乡,不委屈不抱怨,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把每一个交往的人当亲人挚友。他办学堂,兴教育,宋代一百多年海南从无人及第,但苏东坡北归不久,姜唐佐就举乡贡。

他到松风亭看风景,实在走不动了,突然就恍悟“岭南无处不生春”,老夫走不动了,那就不走了,眼中有景,哪里不是春天?

他吃到荔枝,神情大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吃生蚝,告诫儿子千万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

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嬉笑怒骂、安享当下。文人爱他,因他才华横溢;政客爱他,因他信仰坚定;老百姓爱他,因他勤政爱民;皇帝爱他,因他忠君爱国;失意者爱他,因他豁达宽厚,充满正能量;得意者爱他,因他旷达豪迈;男人爱他,因他风流倜傥,粉丝如云;女人爱他,因他颜值爆表,情深意长!

无人不爱苏东坡,历史有他,我很荣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