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样,很多爸妈也都对不同的教育模式很感兴趣,会尽力去了解,希望能够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的朋友Sasa就是如此,为了给女儿选择一家幼儿园跑遍了整个城市。上个月她甚至跑去大理蹲点了一家国内做“自然教育”最有名的猫猫果儿幼儿园。带着很多的心得回到杭州,她非常愿意和我们的妈妈们分享她在这所国内非常有知名度的幼儿园里感受到的“自然教育”是什么,它和想象中是否有差别,她会给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文:Sasa
(注:文中部分图片为实拍,部分来自猫猫果儿公众号、猫猫果儿家长、自媒体等)
去探访以“自然教育”著称的大理猫猫果儿幼儿园,首先是起源于有段时间我经常看到它在教育圈内被提及:南方人物周刊、澎湃新闻等都有过专门的采访;一些卖掉一线城市房产,旅居大理的爹妈们时不时分享自家孩子的猫果日常;著名导演张扬特地给猫果的孩子们拍影像日记;旅行作家许崧也曾在杭州的良渚大屋顶分享猫猫果儿的教育理念……
不过这些都是源于公众媒体的角度,作为一个刚好处于娃要入园阶段、对一切幼儿园都有探究兴趣的普通妈妈,我很想了解“自然教育”是否适合我的孩子。如果它是完美的,我可能会考虑卖了杭州的房子带女儿去接受这样的教育;如果它不是,我也希望给自己出个题,去观察和思考:这所幼儿园是如何融合了全球主流和非主流的幼教理念,再创新的?这样教育形态下的孩子,呈现出来的是什么状态?了解到猫猫果儿很欢迎普通家长去当观察员,并且可以从入园到放学全面观察幼儿的一日活动,觉得很“感人”,在杭州探园时,仅仅是绕着走一圈介绍一遍。就算孩子体验半日,家长也只能看监控,或者回家后“盘问”。于是就直接约好了时间,并以此为理由给自己安排了一次大理旅行。(注:文中部分图片为实拍,部分来自猫猫果儿公众号、猫猫果儿家长、自媒体等)虽然创始人陈钢认为猫猫果儿还不能用一个词或者一种概念去概括,但大家还是习惯暂时用“自然教育”来描述它。自然——也确实是我对猫猫果儿幼儿园最直观的感受。我们去的猫猫果儿园区就在大理苍山脚下,它的自然条件,有着都市园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背景是云海和山峦,活动场地是1600多平的超大院落。每天孩子们一入园,最先看到的是他们亲自摘种的菜地,插好入园卡片就开始浇水。坐在菜地对面的餐厅里,也能观察菜地里的四季变化。在幼儿“食育课”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猫猫果儿的孩子们经历从摘种到制成食物的全过程,感受对自然的敬畏。各大运动区域围住中间的操场,满足孩子们活动的需求。课程会在五六间不同功能但都通透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艺术造型教室、音乐瑜伽教室、泥工木工教室……粗糙天然的材质上,处处留下孩子们自己的涂鸦和题词。这些日常活动的区域,都是依据园区的自然条件顺势设计,又带着流畅的游戏和教育逻辑。孩子们躺在古树上面的吊床里;又顺势爬上旁边的木屋,再顺着滑滑梯下来;从攀岩墙下来,就能到泥坑里打滚……这里丢弃了商业加工和成人审美的干涉,无论是从触感、视觉、功能,都从孩子本身出发,交给他们自己去体验创造。(后面将详细讲其中兔子屋的建造全过程)除了园区的建造,猫猫果儿把整个大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都用到了极致。在自然间探索、思考、研究,把大地苍穹当作教室,是他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每周五,都是猫猫果儿的山林探索时间。他们溯溪水、踏礁石、研究云南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也可能深度参与到当地人的农耕活动中。猫猫果儿用自然教育代替灌输知识,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观察体验,引导他们建立与自然、他人及自我的和谐关系。希望孩子们内心充盈美好,不光是猫猫果儿的教育目标,也是每位家长的理想,对于这一点我很认可。
在感受完环境之后,重点说说孩子们在院子里一天的日程安排:
9:00-9:20 家长陪伴入园,听到口风琴声家长离开。
9:20-9:45 晨圈+晨间新闻时间(大家会相互交流在家好玩的事)
9:45-10:15 户外自由活动时间
10:15-10:40 早点心
10:50-12:20 探索活动时间
12:30-13:00 午餐
13:00-13:30 户外自由时间(不剧烈运动的)
13:30-14:30 午休(可选择静心画和午睡,午睡起床时间为15:00)
14:30-15:40 户外自由时间
15:40-16:00 下午新闻时间(交流一天中有趣/开心/不开心等等事情,情绪管理小课程)
16:00-16:20 下午点心
16:30-17:00 放学时间,家长陪伴在学校玩耍结束一天
猫猫果儿在教育方式上,很大程度借鉴了起源于意大利瑞吉欧体系,极力让孩子感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感。但是,自由跟散漫之间的度如何把握?自由之外是否有规则的约束呢?我需要在猫猫果儿的园内活动中寻找答案。9点,老师们开始坐在门口迎接孩子和家长们入园,没错,是坐着,就像(也确实是)认识很久的朋友。(事实上,在后面所有的时间里,老师们都保持着这种“随性”)。我们来得比较早,眼看着园区,因为孩子们的到来焕发生机,从一片寂静到热闹无比。20分钟里,小朋友们互相招呼,家长们聊天交流。当口风琴声响起,家长们自觉离开。大概因为多了自然的过渡,也没有孩子表现出分离焦虑。接着老师们搬出各种乐器,孩子们围过来开启了晨圈活动。有个男生沉迷蹦床不肯下来,老师只是站在一边吹着笛子笑眯眯地看着他。(因为观察员需要保持距离,不去打扰孩子的活动,我没有拍下这一刻)这个方法不明觉厉,既尊重了孩子,又起到了温和提醒的作用。在猫猫果儿,每天的第一节课就是用音乐和戏剧打开感官和肢体,帮助释放情绪,也就是“晨圈”。伴随着音乐声,老师和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事实上,在后面的大部分活动中,他们都这样围成一圈。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面对面,读取彼此的动作神态,形成社交。“大雨降临之前,种子们都在睡觉”这时候真的有小朋友趴在地上打起了呼噜;音乐声越来越欢快,“种子醒来啦,它想赶在大雨之前去旅行”,孩子们开始了群魔乱舞;“突然!遇到了一个杂草怪!快跑啊!”孩子们尖叫着四处乱窜;“它变成了一株大水稻,摇来摇去,秋风吹过来,稻子跳起了舞”;音乐治疗和戏剧治疗,在西方国家早已成为疗愈身心的两种重要方式。在这个环节,你能直观地感受到了能量在孩子们身上逐渐焕发,情感在他们的嬉笑间流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去到自己最爱的区域,搬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发挥着他们用不尽的活力:爬树、攀网、建造堡垒;或是捡树叶、给菜地浇水、开美食店;跟男老师一起打橄榄球、帮助女老师布置桌花……
小组讨论,可以自由选择跟随的老师,去到任何空置的教室;午餐,如果有素食或民族餐要求的孩子,家庭可以自备餐食;下午,不午睡小组可以安静地画画……
如何让孩子们在自愿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还能由衷感觉到自由?这与规则的制定,以及制定者的出发点非常相关。
在猫猫果儿,规则有三点——时间、空间、物权:
时间规则是通过观察,优化并固定孩子一天的节奏,比如A时间段大家一起做的事,尽量不拖延到B时间段;空间规则是在不同的空间要感受和遵守不同的规则,比如有屋顶的地方不能大喊大叫,但会根据空间的功能性以及场合合理变化;物权规则就是谁的东西谁做主,公共的东西,先来后到轮流玩。
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孩子们不给别人添麻烦,几乎可以“为所欲为”。
之前女儿试读过的一家托育机构,那里的规则是,小朋友们上课手都放在后面。女儿说:“老师说,手不许动,嘴巴不许说,不然老师就不讲绘本了。”合理的规则是为更好的自由,是为了有更愉快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体验,而不是为了让教育者自己方便,我对此深以为然。把握自由和规则中间的度,对教育者的要求很高。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孩子们最终会感受到,只有发自内心认同规则并维护规则,自由才来得格外地珍贵。晨会是猫猫果儿每日比较重要的活动,也是在这里我感受到猫猫果儿给“自由”的同时,强调的是对个体的尊重。孩子们坐成一圈,举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比较受欢迎的开头是“今天我最开心的事情……不开心的事情……”因为第二天就要放秋假,许多小朋友都纷纷表示自己也要收拾行李去旅行。(在猫猫果儿,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假期)好几位孩子都说到:“我不喜欢刚才xx和xxx打断了我。”当我观察被点名的同学的神情时,很意外,场面平和,没有人生气、委屈、辩驳。在猫猫果儿,说出“我不喜欢”是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有深意。它是对“权利”、“尊重”、“表达”的理解:“我有主讲发言的权利,有不被打扰的权利。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也要学会在不被尊重时表达出来。”老师们带领孩子们把交流串联起来,对于孩子们的分享不置主观评论。自己也会分享一些见闻,引导孩子们做更进一步的讨论。一位老师说到:最近有个“惊人”的发现:小溪的水沟里出现了一只蚂蝗。他分享了蚂蝗的特性和危害,向孩子们征询可以保护自己的方法。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孩子们无形间上了一节生物课,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猫猫果儿重视对于孩子们感觉和情绪的教育价值,鼓励他们在不同情境里,通过社交发展认知能力,建立情感的联结。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现代都市中的“疏离、冷漠、暴力”抗衡,让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成为孩子内心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妈妈们最关心的,除了孩子们怎么玩,当然还有学什么。在猫猫果儿,没有汉字、数学、英语、美术等等课程之分……所有的学科都融入中项目研究中。至于项目主题的设计,是由老师们在陪伴孩子时去捕捉,当发现到一群孩子共性的兴趣后,马上开展,延长孩子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建造园区的兔子屋,就是一个项目探索的过程。他们先是成立了设计小组,去农场看了兔子住的地方是什么样;
观察得知首先需要一个围栏,但是围栏要建多高?孩子们各自提议:有人觉得要高一点怕兔子跑掉,但也有人提出要矮点否则看不到;
于是他们决定围成一圈,以身高最小的小朋友为单位建造围栏。再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力量,一起把围栏画成兔子可能喜欢的样子;要给兔子建什么样的房子呢?“木头的!稻草的!纸皮的!石头的!”“三只小猪只有砖房没有被大灰狼吹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孩子们最终决定给兔子建砖房;没有经验怎么办?他们决定去村里的工地寻找方案,跟着村里包工头实地搅合了一下混凝土的黏稠程度;砖头要怎么从门口运到工地?孩子们来回尝试各种方法和工具。一边搬砖还一直记录,于是出现了搬砖排行版;房屋地基与墙面工程完毕之后,屋顶如何设计?孩子们又看了学校里的各个屋顶,决定先盖平的为兔子遮风挡雨再加个尖顶,可以让雨水更好的流下;这还没有结束,孩子们入住感受了一番,觉得地面太硬,暖和柔软很重要。于是,孩子们找到一个很适合的材料—稻草;铺完稻草,景观设计师提出原先的泥土地需要绿化。于是施工队继续松土、把石头挖出来、铺上草地;等到兔子窝终于建成,孩子们不仅迎来了兔子,也经历关于“建造”的完整体验。这中间的思考、体验、分工、行动……从源头开始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在最直接的体验中获得第一手感受,在亲自参与的探索过程中思考,积累经验,获取知识。11月是大理稻田收割的季节,他们整整一季探索的主题就是种子如何生长成稻子,又是如何变成米。
自己去搜集线索和资料;
寻求帮助、获取意见;
分享和展示。
他们去到田地、询问过农夫、亲自摘种、观察生长;并且用制作图表、作画、表演等各种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老师在进行深度知识引导时,也会将语言、数学、艺术、人文融合进去,比如关于“米”,可以展开的学科研究:“米”这个文字的起源,不同温度下米发生的化学变化等等。当这个项目结束时,一个孩子能得到什么?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基础的生物学知识、达到目标的思考路径、寻求帮助或合作时的社交能力……他们从“好奇心”开始,由“内驱力”展开,在这其中,将各种能力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幅简笔画——一个孩子描绘了她的心情:“在瘦老张的帮助下,我的地终于长出了绿苗,我要把这个开心的消息告诉他!”“我的稻谷终于成熟啦,但是一阵怪风袭来,被吹得东倒西歪,怎么办???”我看到一个孩子除了知识之外,更宝贵的东西也在内心萌芽成长,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万物的共情力、对自我感知的表达。这些能力更会让他们受用一生。课题研究结束,都会举办成果展览——这同样也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需要自己讨论如何完善展览,并且分工布置呈现出来。
除了孩子,老师和家庭也很关键
展览自然是要邀请家长们来参加的。在这里,老师、孩子、家长,组成了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也正因为如此,猫猫果儿对于老师和家长的甄选,也有着自己的“考核标准”。对于老师的“考核”包括对猫猫果儿教育理念的理解、是否富有爱心、是否保持强大的学习力、是否能适应去中心化的组织管理结构。报名入学的家庭,也需要家委会作出评估。他们尽管看起来在孩子们中间毫无“权威”,但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讨论时像合作伙伴一样平等对话,自由活动时像朋友一样嬉闹。恰如一位猫猫果儿老师对自己的定位:“生活在同一片园区里的伙伴”。当深入了解课程的设置和备课过程时,又感受到背后的工作并不“轻松”:每6-8周,就要用融学科的方式共同设计课题,制定出帮助孩子寻找解答方法的路径;必要时,还要拉上教育社区中的所有用得上的人(家长、艺术家、村民等等)。这就考验老师们要在建构兴趣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全方位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和情感能力得到提升。因为对教育理念的认可,猫猫果儿吸引了许多曾经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老师投入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把对教育的思考带入猫猫果儿。猫猫果儿的外籍老师Pascal曾经是法国的一名足球教练,2016年的时候,导演张扬还把他拍到了大理微电影《生活在别处》里。Pascal因为来到大理,发现了猫猫果儿,又因为猫猫果儿留在了大理,七年过去了,他在猫猫果儿实现教育理念,还在大理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如今,距离探访猫猫果儿已逾一月,他们的冬季学期也开启了。回来之后,一同探访的朋友问我,是否想让孩子去猫猫果儿幼儿园?尽管没有移居大理的打算,我还是认真思考了一下:首先我问问自己,这所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否符合我的期待?我是更重视眼前这个阶段孩子拥有丰富的体验?还是长远来看希望她能稳定地向普通义务教育过渡?给孩子择校关系到整个家庭系统,带来的是更实际的问题,比如:我们有魄力放弃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吗?在大理是否有经济来源?孩子和大人是否能融入猫猫果儿已经成熟的教育社区?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协同学校展开各种类型的育学活动?从新型的体系中毕业,小学何去何从,再去别的教育体制还能适应吗?对于猫猫果儿的观察和体验,有机会还会继续深入。类似这样的思考,也不仅在这一次的探访中出现,会伴随着整个养育孩子的过程。
其实无论何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在验证的过程中一定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不断试错。也没有一种教育理念同时适合所有孩子和家庭,但一定有我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家庭才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多一些观察和思考,也会让我们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型”,就像Sasa说的,我们未必一定要去追求哪种更优越的教育方式,但是了解的过程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养育观越来越清晰。你对猫猫果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怎么看待的?上次很多妈妈也留言说参加过猫猫果儿的课程,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如果大家觉得今天的文章不错,记得文章右下角“点赞”和“在看”双连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