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拳法动作中的 45°规矩
孙氏太极拳拳法动作中的 45°规矩
孙式太极拳中有很多固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能让我们的拳法练习更加准确,练习效率事半功倍。其中 45°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这个 45°到底有什么样的玄妙呢?45°恰好是 90°的分界,用传统的阴阳的说法就是正好在一个中阴且中阳的角度,这不偏不倚正好居中的位置,身体再正一分那就是偏向阴面,再偏一分就偏向了阳面都是失去了中心的表现。
首先就是两脚间的 45°关系。
孙氏太极拳自起式开始,像是手挥琵琶、如封似闭、懒扎衣等动作中的捋和掤;左右的通背掌、高探马、践步打锤、单鞭下式、云手下式等;重心在前脚的搂膝拗步、指裆锤、抱虎推山、懒扎衣的挤和按、双撞锤等;即使是单鞭式,两脚平开出去,也不是平行的,上述这些动作两脚之间的角度也都是 45°。可以说,双脚之间 45°的步型是孙氏太极拳的基础步型,其它的摆步、扣步、拗步、抢步等都是在这个基础步型上进行变化得来的。
在练习孙氏太极拳时身体的前面是阴面,是容易受到冲击需要被保护的一面,身体的背面才是要法里德那一面。身体位置太正,无法侧身,那就有可能是后胯关节出了问题,胯关节不顺,扭曲着就会造成这样的几个后果:一个是身体的方向不正里不能整合让人感觉整个身体都像是在拧麻花;二是重心落在脚后跟的要求不是自然如意的落,姿势不对还非要把重心落在脚后跟上就会导致膝盖关节长期练习受到损伤。三整个身形偏离了正中线既不方便进攻同时也给别人很大的破绽留下。所以要把后胯极力松开、顶住,而膝关节不要超过不过脚尖,这样身型的 45°可以保持了。
除了双脚之间和身形体态的 45°外,孙氏太极拳中还有许多的 45°:比如:开手与合手时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 45°; 进步搬拦锤里,搬与拦时大小臂的夹角是 45°; 搂膝拗步时向斜后方迈步,迈步的角度是 45°; 玉女穿梭,手上举到头顶时,小臂与身体垂线的夹角是 45°;三通背,最后一动两手斜着前托,小臂与水平面的夹角也是是 45°; 金鸡独立,手上提到耳朵旁边的时候,小臂与大臂与垂线的夹角是 45°;
并不是孙禄堂先生对这个 45°有什么偏爱,而是因为这样的角度摆出来的身体姿势和发力更符合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规律。太极拳的精义中有“中和”一说而这 45°就是“中”的表现,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