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素储洁 乘月返真

体素储洁  乘月返真

——钱淑英书法艺术赏析

文/任冉

钱淑英女士是淮上为数不多的女书家之一。已逾耄耋之年的她一直笔耕不辍,书法功力厚实,书路宽阔,数十年来不废临池,心摹手追,广采众长,精研体势,冶于一炉,且数体皆能,尤以行书、楷书见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为当代淮上书坛屈指可数的实力派书家之一,也是淮安女性书法家中的领军人物。

钱淑英女士的书法从唐楷入手,尤其吸纳了初唐四家中褚遂良楷法中的“峻整严饬、清丽雅活、纤而不弱、秀而不俗”之特点,其笔法沉着痛快,端庄静穆,豪健姿媚,别具风格。她用笔挥洒自如却毫不放纵,笔画结构天然呼应,布局精巧,气韵生动,气息醇厚。她的书法师古不泥古,秀逸精健的笔锋、丰富节律的线条仪态万方。不一意固执守陈法,而是努力探索创新,追求一种“蕴藉、平和、圆融、简静、清远、俊逸、浑朴、古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书法是传统文化中最讲学术性的文脉,因此没有随意,只有严谨。钱淑英女士的楷书平正圆润、秀逸婉丽,柔美而不软媚,矫捷而不轻佻。正如阿城《棋王》里说的“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她的楷书作品工整雅致,布局美观,充满灵气。

清代学者、书法家钱泳在《履园丛话》里曾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钱淑英女士的小楷经过她六十多年的努力临摹、练习、钻研,已经达到了“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当”(明谢肇淛《五杂俎》),像“八面观音”一样“色相俱足”的高度,这对她在其他书体上的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她的行书直溯“二王”,严谨、娟秀、清丽依然不减,结字聚散适宜,气势贯通,纵横捭阖中,极少放纵的笔画,既无纵恣的竖画,也无开张的长撇大捺,而是温润平和、含蓄内敛的优雅的笔画,笔画转折多变,姿态多变,浑朴雄健。在笔墨上追求雄健壮妙的审美情趣,而不强作逞豪怒张的矜持造作。特别的率真,犹显得变化多端,精彩动人。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抽象艺术,是书者性情、修养、功夫和才情的展露,即人的本质力量及个人素养丰富性的反映。中文专业毕业的钱淑英女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翰墨书海生涯中,其国学根底扎实、深厚,对唐宋诗词更是烂熟于胸,这一切都对她的书艺的发展和提高有着莫大的益处,因此她的书艺造诣极高,作品艺术性极强。

多年以来,钱淑英女士很多的作品入展全国性书展,许多作品被镌刻成碑文、匾字,呈现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出现在碑廊和寺庙的楹联上,亦有作品被文博机构收藏,政府多次将她的作品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她本人也入选《中国书法年鉴》、《淮阴市文化艺术志》等典籍。

言恭达先生曾说:“书法是文化,必须回归心灵,书家必须文化地活着。”能把字写好是技术,能把“情”写出来才是艺术,这一点,钱淑英的书法格调更接近文人情操,她将自己的诗情与学养,用十分中和雅美的方式表达于纸上,使作品充满清新的书卷气、浓厚的笔墨情怀和人文精神。她自撰的对联“青灯有味缘书卷,皓月无声伴墨池。”正是她书法历程的写照。

当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同时又是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时代。面对浮躁而又纷繁的时代,钱淑英女士没有随波逐流,她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追求书法艺术的率意与天趣,在书法作品中抒写性灵与风骨,使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心灵境界不断地升华、滋长。

与中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合影

【钱淑英书法作品选赏】

欢    迎    关    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