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普:必须要知晓的冠心病手术及药物治疗要点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冠心病患者,甚至是已经做了搭支架/桥手术的患者,对冠心病的手术及药物治疗的意义,了解并不多。
如果病人对所患的疾病不了解,对手术以及手术后的一些常见问题不熟悉,不仅会增加病人对手术的陌生、恐惧感,也会产生对手术后治疗、护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对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和生理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长期的心脏康复及预后工作。
因此我们对临床上病人经常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编辑了一系列健康宣教材料。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尽可能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科普宣传。
常见问题解答
心脏就像人体内的发动机,是个往身体各部位“送血”的泵,它自身也需要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工作,冠状动脉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器质性狭窄或堵塞,就会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我们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病人可以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等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最主要的原因。血管内脂质、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在血管内壁逐渐沉积,形成脂质斑块,使血管壁内层逐渐增厚,管腔变窄,管壁变硬,血流通过减少,这个病理过程叫做“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始于儿童期,伴随人的一生。更通俗的打个比方,就像自来水管道,如果不停的有脏东西逐渐附着在管壁上,慢慢越来越多,最终会导致水流变细,极少数甚至停水了。动脉粥样硬化不是仅发生在冠状动脉,而是全身的动脉都会发生,引起狭窄。很多病人术前进行超声检查会发现颈动脉、椎动脉、肾动脉内存在硬化斑块甚至导致的狭窄,也是这个原因。
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增厚,可能会堵塞冠状动脉,使心脏的供血逐渐减少,当斑块堵塞冠状动脉管径达70%以上时,心肌就会发生缺血、缺氧,表现为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称为“心绞痛”,通常发生于用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以缓解,严重时在休息状态下甚至睡眠时也会发作。
这里要补充一点,很多病人说,自己从来就没有过心绞痛,只是有点胸闷或者心前区“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怎么也会是心绞痛呢?其实,心绞痛的发作并不一定“痛”,大多数人不“痛”,只是上面提到的“胸闷、不适”,还有的病人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嗓子发紧““左侧肩膀和胳膊疼”、甚至仅仅表现为乏力等,更甚至有的病人完全没有任何症状,只是查体时发现有心电图或者心脏超声异常,做了冠脉造影才发现是严重的冠心病。但这种病人,仔细追问病史,绝大多数病人还是有过不适的,只是不严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无论症状如何各异,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如果造影结果有问题,那就是冠心病。目前流行的“冠脉CT”检查,只能是初步的筛查,不能做为最后的明确诊断,也不能做为是否需要放支架和做搭桥的依据。
接着说,斑块还有可能破裂,引起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称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以出现持续性胸痛或心前区不适,向后背部、左前臂或咽喉等部位放射,休息或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如果心肌缺血超过一定的时间,心肌细胞将发生永久性坏死,不能再生,如果缺血面积较大,可能发生心衰或者猝死。
冠状动脉分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其中左冠状动脉经较短的左主干后分出前降支和回旋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支病变”,即指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都发生了狭窄。而“左主干病变”为什么都认为比较严重呢?从下图可以看出,左主干(下图中“左冠状动脉”所指的位置)位于左冠状动脉的源头,就像水源堵塞了,下游所有区域就都干涸了一样,一旦这里发生严重狭窄,将导致2/3的心脏发生缺血,所以说比较严重。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近年来,根据临床治疗原则分为两类:①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心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冠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管腔狭窄或管腔内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更加狭窄或闭塞,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
1)心绞痛
发作性胸痛,主要在心前区,胸痛呈压迫、发闷或紧缩性,偶有濒死感。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可诱发。持续时间5分钟左右。
2)心肌梗死发病前数日有先兆,如乏力、胸闷、心慌、烦躁等,心绞痛频发,药物疗效差。最先出现的症状为心前区痛,持续时间长,服药不缓解,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也有出现呕吐及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低血压及心衰等。
辅助检查
1)首选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心脏缺血或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心肌梗死时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并且随病情发展呈心肌梗死特有的动态性改变。根据心电图可确定梗死部位及范围。
2)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高敏肌钙蛋白在发病3-4小时后可升高。
3)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可以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明确管壁内斑块分布范围和性质。
4)冠脉造影是有创检查手段,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准确100%。可发现冠脉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
常见的治疗方案如下:
1)药物治疗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可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如超过30分钟不缓解,极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应立即拨打120求救,不可以自行开车去医院。缓解期给予改善心肌缺血药物,如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曲美他嗪等。还要应用预防心肌梗死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药物调脂治疗,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抗凝治疗,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2)再灌注心肌治疗(溶栓或介入治疗)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供血,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要求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
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建议优先实施直接PCI。最有效的治疗是冠脉介入治疗,是在冠脉导管检查的基础上,对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采用球囊和支架等介入性手段,快速开通血管,达到恢复心肌供血的目的。其中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最为常用,它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技术。冠脉内支架植入一般适用于主支血管狭窄大于70%,或者左主干狭窄大于50%的患者。
⑵溶栓疗法无条件施行PCI治疗,可考虑。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等。发病2小时内溶栓效果与直接PCI相当。
⑶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介入治疗失败或溶栓治疗无效有手术指征者,宜在6-8小时内施行手术。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
如果经冠脉造影,明确了诊断,有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确实有冠心病,但程度不严重,不需要内科放支架或外科搭桥手术,仅需要口服药物治疗并配合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
第二,病变程度到了仅仅靠吃药不能解决的地步,需要并且适合内科放入支架治疗。
第三,病变程度和范围到了不适合放支架的程度,必须外科搭桥手术。
第四,病变程度和范围适合内外科协作,外科微创搭一根主要的且远期通常率高的动脉桥,内科大夫在其它病变血管放入支架,共同完成治疗,我们称之为杂交手术。
第五,病变程度和范围以及合并的其它状况,无法放入支架和外科搭桥,只有依靠服用药物维持,这种状态是患者及家属,还有我们医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建议大家诊断明确即应尽早治疗。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举个例子说明:如果病人发病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内科医生造影发现右冠(即本次心梗的发病血管)可以直接支架解决,但是其他血管不适合放支架,这时内科医生会考虑尽快挽救正在缺血受损的下壁心肌,在右冠放入支架,首先保证病人安全。而不适合放支架的前降支,由以后行外科搭桥。
其实这也是杂交手术里面一种合理的治疗方式,为什么在这里单独提一下呢?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数病人对这种治疗方式了解的不够,不理解,说“支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为啥给我放?让我遭两次罪,还不如直接搭桥呢!”在此我们一并解释一下。
至于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了病变严重,放支架、搭桥手术或采用杂交技术,到底哪种更好呢?如何选择呢?
这是一个专业问题,具体的选择需要大夫根据病变的情况,结合病人的身体其它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因人而异,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即使我们大夫,也是根据不断更新的指南,选择对病人最有利的方法。
临床工作原则是,在内科做冠脉造影的同时,由内科大夫判断是否适合放支架,如果适合,就放入支架治疗。如果不适合放,才考虑由外科会诊,看看是否适合做搭桥手术。有少部分病人,适合进行杂交手术。
总之,建议是病人及家属应该充分信任大夫,认可并尊重大夫的治疗方案。只有互信,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方式里最基础的部分,贯穿于冠心病治疗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植入支架还是搭桥后,都离不开基础的药物治疗。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倍他受体阻滞剂、以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相关药物,还有膳食治疗等。但是,单凭这些药物是不能够治愈冠心病的。
如果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金标准)确诊,且需要支架或搭桥治疗,那您选择单纯药物治疗的风险就会很高,例如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如果诊断为冠心病初期,尚不需要支架或搭桥,也要进行充分的基础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进展及复发。这一点可以查阅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相关内容。
冠脉搭桥手术就是取心脏外的一段静脉或动脉,通过手术暴露出心脏的一部分,绕过心脏堵塞的一段血管并与没有堵塞的血管相连接,这就好比是在一段非常拥堵的马路上搭了一座桥,确保其顺利通行,人们把这一类手术统称为“心脏搭桥”。
以上是对搭桥手术比较专业的介绍,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搭桥手术是很危险的。其实不然,搭桥手术只是在心脏表面动刀,并非是大家所想的那样繁琐,对心脏的损害小,危险系数也很低。
所谓“搭桥”,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简称。就是取病人自身其他部位的血管,例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或桡动脉等,做为“桥”材料,为心脏阻塞的血管相对应的区域开辟一条新的通道,跨越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与远端血管吻合,使主动脉内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达到远端血管,使狭窄远端缺血的心肌重新得到血液供应,从而解决了心肌缺血的问题。搭桥手术对缓解心绞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病人术前的情况不同,许多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几天,便能上下楼梯。若恢复良好,一周后便能上街。术后1~2个月,能胜任轻便工作。术后3~4个月,基本复原。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外科治疗冠心病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手术成功率在很多大的心脏中心可以达到99%以上。可以有效的缓解病人心绞痛,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且减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延长病人的寿命。
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心脏搭桥手术做完以后活到12年的概率达到了65%,18年的概率有45%。这些患者最终死亡的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冠状动脉硬化的进展到了末期,就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后血管还会继续硬化最终堵死。
搭桥术后的长期效果,与桥血管的通畅性有密切关系,桥血管保持通畅的时间越长,心脏的供血就越好,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机会就越少。
在手术中,医生会使用2类血管做桥血管,一种是静脉,一种是动脉;最主要的一根就是乳内动脉,它的10年通畅率在90%以上。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患者,在术后10年不会出现严重的心脏事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这条“乳内动脉”叫“救命血管”,这个因素显然与手术有最直接的关系,也是衡量一个单位搭桥技术的指标,至少应该达到90%的病人中都使用这个乳内动脉。
1)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
冠脉搭桥术后(CABG)每年仍有4%-8%的患者可能再次出现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
研究表明,CABG术后第1年约有15%-30%患者大隐静脉桥血管出现病变或闭塞;术后2-6年每年有1%-2%的桥血管发生闭塞;术后10年有50%患者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动脉桥血管开通比例高于大隐静脉桥血管,但是动脉桥血管术后10年仍有10%-15%发生狭窄或闭塞。
2)桥血管病变病理基础
桥血管病变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病理过程:①血栓形成;②内膜迁移和增生;③粥样硬化。研究表明,静脉桥在 CABG术后的病理变化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以血栓为主,继而发生内膜增厚和纤维化,晚期以粥样硬化为主要表现。
早期病变:在术后 1个月内桥血管病变大多和血栓形成相关。研究表明,约有10%的静脉桥血管发生闭塞,血栓形成直接和手术技术(如吻合口狭窄、血管损伤等因素)和静脉桥的保护不当有关。
中期病变:在术后1个月至1年内桥血管病变可能和内膜迁移、增生有关。研究表明,此期约有20%的大隐静脉桥闭塞,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剥离、增生和中层细胞移向内膜。
晚期病变:手术1年后桥血管出现粥样硬化,但术后3年内很少出现因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而导致心肌缺血症状的复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临床症状出现影响多出现在术后5-7年,主要是由于血小板不断聚集,发展到平滑肌细胞增生,最后脂质嵌入病灶所致。
3)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寿命与多种因素有关,每个人个体差异不同预后不同,术后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高危因素,积极治疗合并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是间接的延长寿命。
在心脏搭桥手术后,并不是完全的痊愈了,只是暂时性的解决了一根血管堵塞的问题,同时缓解堵塞引起的不适。所以说并不是在做完手术之后,患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同时我们担心的问题可能就更多了。
心脏搭桥手术后,并不是冠心病就痊愈了,就治好了冠心病了。手术只是临时解决了某一根血管的阻塞情况,缓解了局部的心肌缺血,解除了可能会导致猝死等恶性事件的机会,但冠心病本身还存在,并且可能会继续发展,有可能会发生新的血管狭窄,一些患者会再次出现胸疼的症状,造成手术后再放支架或再做搭桥,所以心脏手术后依然需要长期预防并服药治疗。严格的术后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幅度减少冠心病发展的速度、延缓桥血管以及自身冠状动脉出现狭窄,对于提高远期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心脏搭桥手术后,需要预防这些:
1)由于血液的异常状态没有改变,血管的硬化程度没有改变,有可能再次血管狭窄,很多患者可能出现胸疼的症状,造成手术后十年到二十年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或再做搭桥。
2)心脏搭桥手术使用的桥血管,在服用药物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塞,所以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
心脏支架和心脏搭桥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手术,很多人以为是一回事,常常混淆。
1)科室不同
心脏支架属于心内科;心脏搭桥属于心脏外科或胸外科。
2)麻醉不同
心脏支架,一般不需要大的麻醉,只需要在手腕或大腿根,打一针麻药就行,整个手术过程,患者完全清醒,甚至能看到屏幕中的自己的心脏血管。
心脏搭桥,需要麻醉,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根本不知道发生着什么,大部分需要开胸,心脏还需要停跳;只有小部分病变,心脏可以不停跳进行搭桥手术。
3)方法与途径不同
心脏支架,是从手腕的桡动脉或大腿根的股动脉,穿刺血管,把导管放进动脉血管,沿着动脉血管,把导管放到心脏血管开口。随后将支架通过这个导管送到心脏血管狭窄的地方,把狭窄的血管支撑起来,血管管腔就恢复正常,血流恢复正常。也就是用微创手术,把原有的狭窄血管支撑起来,恢复正常管腔。
心脏搭桥,是从身体别的地方取下血管,比如说从腿部取下血管,然后打开胸部,把血管缝合在狭窄血管的前后端,这样原来的血管就可以失去作用,用新的血管来供血。
4)适应症不同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几乎都使用心脏支架,因为相对来说支架准备快,比较简单,而搭桥术比较复杂,几乎不再抢救心肌梗死的时候使用。
平时对于严重的心绞痛是使用支架治疗还是搭桥治疗,取决于造影结果,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病变采用支架,比较复杂的病变采用搭桥,当然具体决定要当时医生决定。
既然心脏支架不能一劳永逸,那为啥还花钱装支架?这是好多人都疑惑。那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不放支架没有更好的办法,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不及时开通血管,人们就会有生命危险,或者有心肌坏死最终导致心衰,影响人们的寿命。而开通血管的方法只有溶栓和支架,可是大量研究发现支架效果更明确,于是指南建议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支架,但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抵达支架医院,可先溶栓。
上面说了支架只能救命或缓解疼痛,因为支架的作用就是把狭窄的血管支撑起来,原来闭塞或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但造成冠心病的根源通过小小的支架是不可去除的,造成冠心病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源是全身性疾病,和遗传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久坐不动、抽烟喝酒、不健康饮食等等都有关系。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稳定性冠心病首先应选择心脏康复治疗,绝不是先做支架手术。
从COURAGE到ISCHIMIA等临床研究一致充分证实:支架对稳定冠心病的患者不改善预后,即与不造影、不支架、不搭桥相比,直接药物保守治疗对比,支架或搭桥不减少心肌梗死,不减少心血管死亡,不降低总死亡率(即不延长寿命),仅可能更好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即对症治疗,就如头痛牙痛用止痛片)。
冠心病的治疗基础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因此要控制冠心病进行性加重,还要正规服用药物,加上严格的生活方式医学治疗,从源头防治冠心病。
不管是做完心脏支架还是心脏搭桥,术后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都没事,跟健康人一样。但这并不是说心脏病好了,因为冠心病都需要长期控制,一方面需要患者远离烟酒,控制体重,适当活动,低盐低油低糖饮食,避免熬夜,好的心情,控制三高。
并且不管是支架还是搭桥,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他汀,以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的用药方案。做好定期复查,确保药物没有副作用,确保血糖血脂正常,确保心脏血管通畅,心脏稳定。
虽然心脏急性事件的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但心脏康复是治疗稳定期心血管病以及预防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
心脏康复在发达国家已开展多年,其疗效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的验证,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病防治的Ⅰ级推荐。
日本、美国、欧洲、部分亚洲国家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密不可分
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是一门融合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的专业防治体系,是指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将心血管病预防管理措施系统化、结构化、数字化和个体化,通过五大处方,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管理)和戒烟限酒处方的综合模型干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和全程管理服务和关爱。
心脏康复临床路径六大步骤
鉴于心脏康复的临床获益,欧美国家已将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病临床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尚未将心脏康复纳入心血管病治疗临床路径,根据欧美国家临床路径,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心脏康复临床路径采取6个步骤。
1)识别住院或门诊心脏康复适应证患者,尽早转诊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建议医院设自动转诊流程。
2)心脏康复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估。
3)心脏康复专业医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
4)由心脏康复专业人员指导患者在医院或家庭完成36次心脏康复处方。
5)心脏康复专业人员完成对患者心脏康复结局评估,并提供心脏康复效果分析报告。
6)向患者提供院外心脏病长期治疗方案。
心脏康复七大核心技巧
综合评估和危险分层
评估时间包括5个时间点,初始评估、每次运动治疗前评估、针对新发或异常体征/症状的紧急评估、心脏康复治疗周期中每30天再评估和90 天结局评估。
没有接受结局评估,意味着心脏康复治疗没有有效完成。
循证用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脏康复医师需掌握并及时更新心血管病药物治疗相关指南核心内容,熟练掌握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目标、心血管保护药物的选择和治疗靶目标。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管理主要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和戒烟处方,此三项内容的管理是心脏康复重要内容。
情绪和睡眠管理是通过问诊了解患者一般情绪反应,进一步使用心理筛查自评量表,推荐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广泛焦虑问卷7项”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健康教育是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所有心脏康复专业人员应接受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包括动机访谈技术和戒烟后复吸干预技术。
通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其对自身健康的信心,进而促进其回归工作岗位。
心血管病康复其他方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气功等中医传统康复方法有利于心血管病患者康复。此外,体外反搏作为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辅助运动康复的一种方法,研究显示,其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和下肢缺血症状。
我们首次在国内开设《冠心病的认知生活方式医学治疗》,将系列讲解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非药物干预与治疗方案,课程内容如下:
1)心血管重大不良事件(MACE);
2)冠心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3)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危险分层;
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诊疗的靶点与抓手
5)支架或搭桥手术、及药物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6)心血管疾病残留风险;
7)降脂药物对症治疗的局限性;
8)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特点与干预方案;
9)IPE(高浓度的EPA)的功效与临床应用指南;
10)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医学模式与临床路径;
11)心血管功能医学诊疗思路与方案;
12)生活方式医学对因治疗,从源头防治冠心病;
13)认知咨询与认知行为疗法;
14)心血管慢病各模块非药物干预与治疗:
➢ 减肥非药物方案;
➢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高血脂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高尿酸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代谢综合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斑块逆转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请扫码上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学科普文章
2. Bhatt DL, et al. JAMA 2010;304:1350-7.
3. Boden WE, et al. NEJM 2007;356(15):1503-16.
4. Stergiopoulos K, et al. Archives Internal Mecicine 2012;172(4):312-319.
5. 胡大一教授公众号文章
作者介绍
岳红文(中国/美国):临床医学博士、教授。1997年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0 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师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Peter Agre 和William Guggino,从事基因治疗及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2004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心内科临床药理中心教授及学术带头人。2019年担任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理事及功效营养分会秘书长。2020年任海南博鳌医疗先行区一龄心血管代谢防治中心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