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处理方法,这几个病害尤其要重视
搜图编辑细菌性疾病搜图编辑1、河豚暴发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病鱼体各鳍基部和鳍条充血,严重时各鳍条、上下颌、眼睛、背鳍基部至尾鳍均严重充血,有时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的鳃部出现不同程度腐烂,粘液多,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有的肠内有淡黄色粘液,肝脏淤血或充血,胆囊肿大,脾脏偏黑。病情严重的鱼体则狂游、乱窜,或静止侧卧于水底不动,最后衰竭死亡。该病在河豚养殖全过程中均可发生,尤以养殖水体持续保持高温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出现症状后24小时即开始大量死亡,对河豚养殖的危害极大。预防方法:放苗前,彻底清池消毒,平时定期用漂白粉0.2mg/L—0.5mg/L消毒;选购优质苗种,适当稀养,且鱼苗下池前用2%—4%食盐水浸泡鱼体 10分钟--30分钟;饲料保持新鲜,饲料台定期消毒。治疗方法:用 0.5mg/L—1.0mg/L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5mg/L盐酸土霉素全池泼洒,连用2天—3天;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0.1g/kg饲料—0.2g/kg饲料和维生素C0.1g/kg饲料—0.2g/kg饲料投喂,连用3天--6天。2、肠炎病:病原为肠点状气单胞菌,患病鱼体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肛门出现微红,后期肛门红肿并伴有炎症,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部分肠管呈现紫红色。鱼体常离群缓慢独游,体色发黑,腹部向上浮于水面,不久死亡。有的发病河豚还有腹水及肝脏病变,且肠炎病常和烂鳃病并发。肠炎也是养殖河豚常见病之一,发病原因可能与饲料有关。预防方法:严格执行池塘彻底清塘消毒、水体消毒、鱼体消毒,投喂坚持定时、定量、定点、定质的原则,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定期投喂土霉素和大蒜素,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1g/kg饲料—2g/kg饲料和大蒜素2g/kg饲料--3g/kg饲料。治疗方法可采取用0.4mg/L—0.5mg/L盐酸土霉素全池泼洒,连用2天--3天。
搜图编辑3、烂鳃病:病原为柱状纤维粘细菌,患病鱼体游动缓慢,初期体色发黑,随着病情的加剧体色逐渐变白,烂鳃严重时鱼体呼吸困难,打开鳃盖可见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常呈灰白色,并经常黏附淤泥和其它杂物碎片,鳃丝末端腐烂,鳃丝蜷曲。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其高温季节的7月—8月为高发期,发病死亡率高。预防方法:经常检测水质,定期换水、吸污,保持水质清新;鱼种放养前进行消毒,可用2%--4%食盐水浸泡10分钟--30分钟;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治疗方法可采用 0.3mg/L—0.5mg/L盐酸土霉素全池泼洒。4、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被感染的河豚初期症状为体色逐步变浅,常见尾鳍、臀鳍、背鳍有点状出血,后期不摄食,鱼体沿池边狂游,创伤部位开始出现棉絮状物,严重时甚至遍布全身,死亡率高。此病易感染有创伤的河豚,并在20℃以下呈现高发状态。预防方法:经常清除池底污物,并注意水体消毒,经常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水泥池养殖时可以施用光合细菌或EM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光合细菌的使用量为8mg/L,EM的使用量为2mg/L;在河豚鱼种的分池、运输等生产操作中注意勿使鱼体受伤。治疗方法:亲鱼在受伤后,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溶液;用浓度为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泼洒。
搜图编辑搜图编辑病毒性疾病搜图编辑1、白嘴病:病原为弹状病毒,患病鱼体反应过敏,狂游,时见互相撕咬,狂游过后转为缓游,直至死亡。病鱼口吻发白,溃烂,上下鄂齿裸露,重者严重溃烂,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肝脏几乎全部呈线状出血。感染率高,死亡率也高。生产上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放养健康的、不携带病原的苗种;使用无病毒污染的水源,对可疑水源用0.5g/m³--1.0g/m³漂白粉消毒,并经过24小时--36小时后再使用;放养密度适当,投喂适量、均匀,避免鱼体因饲料短缺而造成互相撕咬;及时捞出病、死鱼,并彻底销毁,对发病池实施隔离,禁止交叉使用养殖工具。2、河豚出血症:病原为弹状病毒,患病鱼体少摄食或不摄食,有时在池边或水底静卧,表皮呈斑点状出血,有的重病鱼体表现为特异性狂躁乱奔,解剖可见病鱼肠内无食物,肠壁有时轻微充血,肝脏肿大呈粉红色或点状、斑块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呈淡黄色,脾脏充血肿大,有腹水。此病主要危害体重在400g左右的河豚,死亡率高。预防方法:定期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在高温季节注意及时更换池水,投喂饲料的适口性要好,且无霉变;发现病鱼应及时捞出销毁,防止鱼群感染。治疗方法: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2mg/L;或全池泼洒盐酸土霉素0.5mg/L—0.8mg/L;每100kg体重的河豚每天用大黄、黄苓、黄柏、板兰根各0.5kg制成合剂,再加0.5kg食盐拌饵投喂,连喂7天,可以抑制病情的发展。
搜图编辑搜图编辑寄生虫病搜图编辑1、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患病鱼体表现为反应迟钝,体色发黑,体表有白色粘膜,游动异常,常常白肚皮侧转或在池边池底摩擦,食欲不振。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是河豚的鼻腔出现2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镜检可以发现病鱼鳃组织粘液增多,虫体周围的鳃片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此病一般多发生在冬末和初春水湿(温)较低时,感染性强,病情扩散迅速,部分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经常引起大批死亡。预防方法:在发病高峰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控制池水的有机物含量,缓解小瓜虫的暴发。治疗方法:通过控温养殖,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天--3天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2、斜管虫病:病原为鲤斜管虫,少量鱼体感染斜管虫时鱼群摄食正常,大量鱼体鳃丝寄生斜管虫时摄食量急剧下降,甚至不摄食,并活动在水体中上层或停留在池壁,整个鱼群散乱,鱼体漂浮于水面,行为呆滞,体表分泌大量粘液,临死时沉在池底翻白或竖立于水面,呼吸急促。剪开鳃盖,可见鳃腔内有污物,鳃丝肿胀而几乎占据了整个鳃腔,鳃丝表面粗糙而不光滑,颜色呈暗红色,鳃丝末端有破损,发白。镜检可发现大量沿鳃丝边缘活动的椭圆形斜管虫活体。此病在水源水温12℃--20℃时或在连续阴雨天气时发病率高,并通过水媒介快速传播。该病主要危害幼鱼,感染率高。防治方法:全池泼洒30mg/L福尔马林,低水位浸浴鱼体4小时—5小时后,加注新水10cm--20cm,第二天泼洒0.8mg/L—1.0mg/L盐酸土霉素1次;降低水位1/4—1/5,用1.5%食盐水浸浴鱼体,隔5小时--6小时后再用1.0%食盐浸浴鱼体,并保持水位3天—4天。
搜图编辑搜图编辑营养性疾病搜图编辑主要为溃疡病,经常危害幼鱼,病因是由于鱼体开口转食不当,造成营养生理障碍所致的继发性疾病,在患病河豚的头背部产生白云状的圆斑,逐渐发展会使皮肤溃烂,剥离露出肌肉,鱼体消瘦并逐渐衰弱死亡。防治方法有:投喂优质的适口饲料,降低照明度;饲料要求多样化,以改善幼鱼的摄食营养结构,保证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