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简楚简书法比较

战国后期秦简、楚简书法比较文/王晓光先秦书迹可分为石金镌刻和墨迹两大类,墨迹书法包括20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迹,其中又分楚系简书、秦系简书,从时间上看,楚简大都在战国中后期,秦简大多属战国末期之物。荆湘出土楚、秦简最多,楚简如曾侯乙、郭店、包山、望山、新蔡以及清华简等,秦简有里耶、睡虎地、周家台、龙岗、放马滩、青川等秦简。秦、楚简墨字风格迥然不同,一内敛质朴,一外向热情,代表了东周后期西土嬴秦与东方诸国不同的文字审美观及书写技术。秦统一六国后,秦系文字及写法普及全国并发展传承下来,楚系文字及写法退出历史舞台。

一、秦简、楚简墨书比较楚简书法特色用笔用锋。 楚简墨书用笔主要特点是露锋、出锋、侧锋,比如点线起笔常用侧锋切入式起笔,收笔多尖笔出锋,形成头粗尾细状或端尖中粗状线型。这样的用锋法让楚简笔画尖利醒目、笔触鲜明。和秦简讲究藏锋的用笔法比起来,楚简用笔随意而纵恣。构字构形。 封闭内敛的字势是篆书特点,楚、秦简都不例外。内擫结构在秦汉以上的文字里特别明显,这源于篆字包裹式字形及曲势笔画等,楚简书这种结构更突出。楚系文字的弧形线段常构成向心环抱状笔势,单独的弧势笔画也向字心裹抱或环转成曲势,加之点画都很短促,这使得字势内敛、字态封闭、字形集紧。楚简点线不论曲直与否,一般作非平行列置,各点线走向的规律性差,甚至恣肆布置,其结果,一是使单字内部线条走向混乱无序,在潦草的书写里更为明显,二是单字外缘轮廓呈无规律的多边形,不像秦简文字那样呈整齐的正方形、长方形单字外缘轮廓。

秦简墨书特色楚简用笔爽劲、痛快;秦简用笔含蓄、持重。秦人用笔比楚人复杂些,主要是多出调锋蓄毫等环节;与楚简相比,秦简书一般圆润浑厚,较少锋棱圭角类笔触。楚人那种尖锋直入或切锋入笔法写不出秦简式的圆厚笔画。秦人总是设法调整好笔锋、裹毫隐芒,这即是为后人广为推崇的逆锋起笔、藏头护尾法的早期书写方式。秦简出锋笔或尖锋尾笔比较少,不像楚简那样尖笔、露锋笔泛滥。楚、秦简尾笔出锋之不同处在于,前者往往尖、细、长,后者常常钝、粗、短。楚、秦简用笔之不同还体现在笔画的折点:楚简一般有两种转折法,一为弧笔曲折(实为一笔),一为两尖笔相接或尖笔与棱角状起笔相接合;秦简则为圆润笔画的无痕迹榫接,仿佛焊铆似的细密衔合。在字内点线构筑上,秦简与楚简最大的不同在于,秦简线条平行均衡排列,是一种匀整、平衡、理性的构形意识,这是秦人日常手写体、也是秦官书正体的传统特色,与楚、晋等东土书写观念有较大差异。与楚简多变的单字构形比起来,秦简结字显得较稳定,一字多形、异体字的情况要少于楚简。从书法艺术角度看,秦简书有些单一的用笔结构法缺少楚文字绚烂多姿的特色;从隶变及字体演进角度看,楚简则落后于秦简,隶变主要是在秦系文字系统中完成的。楚、秦简墨书风格比较可归纳如下表:楚简秦简格调气息诡谲神秘浪漫,倏忽变幻,颇富动感,情感炽烈外露平实敦朴、厚重肃穆,润泽持稳朴拙点画形态尖利爽劲潇洒温润持稳朴拙用笔使毫顺锋直下、直截了当,灵活多变用笔讲究,藏锋裹毫以求点线的厚重感构字构形横向取势,曲弧线型为主,多曲转,扁圆字形,结字不拘一格、体态多变纵向取势,直势线型为主,多方折,正(长)方字形,构形严谨有序,讲求工稳与平衡。

二、楚、秦简书写背景比较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以及楚国简帛写法可上溯殷商朱墨书迹。先秦朝代,官书正体与实用手写体是并行发展的两条书写理路,它们之间写法、风格或近或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也时大时小。春秋战国各地文字与书写方式都源自西周文字传统,即殷、周金文那样的规范统一的书写模式。春秋以降,诸侯争雄,礼崩乐坏,宗周文字及写法在各诸侯国自流演进变异,东南诸国文字逐渐形成地域特色写法,在楚国,除了个性鲜明的鸟虫书类装饰字体外,时书写法、官文正体也日益对西周大篆进行着改变甚至破坏,如“楚邓公乘鼎”、“楚盛君萦簠”、“羕陵公戈”等铭文。从细节上看,变异体现在构形的随意甚至混乱,也体现在点画、部首的任意变动上,这都冲击了西周文字秩序,导致了前文所述的楚简线条不均衡、非平行列置等情形。秦系文字演进过程有异于东方诸国。秦国地处宗周故地,一直遵承宗周文化,秦系文字承西周正统文字及其写法,并逐渐形成个性特点,这特色并未瓦解西周文字传统。于是秦系文字保留了西周文字匀整、对称、均衡等结构特色,以及含蓄、质朴、内敛的文字气质,约省、简化、便利的实用追求也为秦手写体注入了新因子,并开启隶变先声。楚简、秦简之不同风格也折射了文化背景的差异。秦国秉承其传统的理性精神,以致影响到整个文学艺术范畴,具体表现为对“质”、“朴”的追求以及对肃穆、谨严、方正、井井有条的形式的展现;而楚文化则如《离骚》、《天问》那样,“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李泽厚《美的历程》)楚简的纵恣绚烂与秦简的谨严朴厚,正体现了楚之浪漫主义与秦之理性精神。(刊于《中国书画报》2014年第1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