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彼此的沟通似乎并不那么看重证据。
当朋友提醒我们,出门要记得带伞,天气预报说很可能要下雨。我们并不会反问朋友:“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你有什么证据?”
在工作时,如果同事说,这份文件要这么这么改。我们也不会反问同事:“你怎么知道要这么改才更好?你有什么证据?”
似乎,只有侦探和警察以及法官和律师,才格外注重证据。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少进行论证。一旦要进行论证,我们就必然要用到证据。
在《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四章,我们已经仔细了解过“主张”,这个第五章,就是聚焦于“证据”,再加上下一章关于推理关系的内容,这三章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掌握何为论证了。
先来回顾这个第五章的结构:
5.证据
5.1.证据的本质
5.2.证据的类型
5.2.1.事实证据
5.2.1.1.报告和描述
5.2.1.2.统计
5.2.1.3.人工制品
5.2.2.关于事实的意见
5.3.评价证据
5.3.1.可靠性
5.3.2.专业知识
5.3.3.客观性
5.3.4.一致性
5.3.5.新近性
5.3.6.相关性
5.3.7.可获取性
5.4.评价统计证据
5.4.1.伪统计资料
5.4.2.比较无可比性的单元
5.4.3.非代表性样本
5.4.4.不见效的方法
5.5.呈现证据
5.5.1.删减词语
5.5.2.辨识二手来源
5.5.3.合格的来源
5.5.4.抄袭
5.6.本章小结
5.7.练习
再来看我们之前提出的引导性问题:
1.证据的本质是什么?
2.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证据?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
3.如何评价证据好不好?
4.统计数据很常用,那我们该如何评价统计数据?
5.在呈现自己找到的证据时,有什么要注意的点?
首先来看证据的本质。
我发现,“证据”和“瓶盖”很相似。
“瓶盖”必须有瓶子的存在,才能算是“瓶盖”,否则就只是一个内侧带有螺纹的超级迷你碗。
“证据”也必须有主张或结论的存在,才能算是“证据”,否则就只是一些干巴巴的物件或者陈述。
所以,证据的本质,就是受众在面对一个主张时,选择相信和认可的那些可能用来支持主张的东西。
这种定义会使得“证据”变得游移不定。比如,在一个笃信基督教的人心中,《圣经》上的字句可以当作证据。但在非信徒心中,这样的东西显然称不上证据。
在大多数相信科学的人眼中,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被当作证据。但在反智主义者眼中,再权威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都算不上证据。
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是证据,什么不是证据,人们永远无法达成共识。恰恰相反,在大多数人看来,我们对于证据为何,很容易达成共识。
让我们来看看证据的类型:
5.2.证据的类型
5.2.1.事实证据
5.2.1.1.报告和描述
5.2.1.2.统计
5.2.1.3.人工制品
5.2.2.关于事实的意见
作者先将证据分为两大类,事实证据和意见证据。事实证据又分成了三小类,一是报告和描述,二是统计,三是人工制品。
事实证据,就是一些我们认定为事实的东西。比如,记者或者普通人撰写的描述性证言。如,“我看见车祸发生后,司机立即下车帮助别人。”如果这些证言被认为是可靠的,比如证人视力正常,无精神异常,无说谎动机,那么我们就相信这样的描述性证言。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会相信大量这样的描述性证言,比如,开头提到的,我们的朋友和同事给出的建议。
除了“报告和描述”这样的描述性证言之外,统计数据也是我们常用的证据。比如,我们很容易就能从中国的国家统计局上查到,2019年,中国的总人口为140005万人,其中男性71527万人,女性68478万人,城镇人口84843万人,乡村人口55162万人。同年,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合计大概有486万起,其中强奸刑事案件大概3万多起,抢劫案件1万7千多起,杀人案件7千多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4千多起。
人工制品,或者又叫做人造物,是人们常说的“物证”。X光片,DNA检查报告,现在大家经常用到的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录像带,照片等,都能起到证据的功能。
而意见证据,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事实证据的阐释。比如,对于一张X光片,通常需要一个能读懂这张片子的医生来进行阐释,才能形成外行人也能理解的证据。如书上165页的案例,普通人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意见证据,支持“乔治·华盛顿是美国最好的总统”这一主张。
并非所有证据都是一样好的。有些证据值得信赖,而有些证据则很不可靠。本书作者从下面这7个维度,去评价证据究竟好还是不好:
5.3.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证据的来源(个人或组织)提供的证据,经常被证明是正确的。
5.3.2.专业知识:提供证据的人或组织,是否在相关议题上拥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5.3.3.客观性:客观性,简单说,就是在某个议题上,没有偏见,保持中立。比如,在捕鲸议题上,“关爱鲸鱼协会”和“支持渔民协会”的成员,很可能都不是中立的。
5.3.4.一致性:一致性是指,这个证据与我们相信的其他证据并不矛盾。
5.3.5.新近性: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新,不过时。
5.3.6.相关性:就是说,证据和所支持的主张必须是相关的。而不相关的例子,可以参考一些典型的不相干逻辑谬误。维基百科上有一个很细致的中文词条。
5.3.7.可获取性:这是指,提供证据的人,是否能及时了解事情的全面。
专栏5.3的练习,请大家不要错过。这是帮助我们学会评价证据质量的好机会。
关于评价统计数据,以后我们还会有专门的练习。简单来说,我们需要确保统计的样本是对于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
在第十一章,我们会看到更多关于糟糕论证的形式。在这里,我们只是稍微提前了解一下,在呈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
5.5.呈现证据
5.5.1.删减词语:这一节是指,不要删减词语,不要断章取义。
5.5.2.辨识二手来源:尽可能用一手信息,用二手信息时,只选用高质量的二手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