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火的自信=自卑?

有些人习惯性地喜欢分析别人或找出别人的缺点,以彰显自己的高明洞见(不是基于职业上的需要,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日常习性),其实这也是源自深层的自我怀疑或低价值感—某种“自恨”的形式。因此,细微地去体认什么是“自爱”,便成了转化怨怼的关键点。——胡因梦

01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细观察你便会发现,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须要建立在别人自卑的基础上。

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她做了老板的秘书。工作几个月后,有一天,办公室里就他们两人,她忙着做秘书分内的工作,而他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

这个朋友偶然说起这件事,她有些纳闷,这个老板当时为什么对她说这样一句话。我问:“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她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有一点点自卑,但不强。”我解释说:“他让你自卑,是因为他自卑。”

她回忆说,这个老板的确是有些问题。譬如他常给大学生安排一些艰难的任务,美其名曰重用,但一旦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务,他就会讽刺说,瞧你们还大学生呢,还不如我这个没文化的。他常这么做,令她隐隐觉得,这个强势的老板好像有点不对劲。不过,她没有明确想过,老板其实很自卑。

“你怎么这么快就作出这个判断?”她问。我回答,现代心理学发现,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就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当这个老板说“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时,他显然是想和你建立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我行,你不行”。而他这么做,只是表明他先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我行,你不行”。

更确切的说法是,这个老板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如果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么可以大致推断,这个貌似自信的人有着“我行,你不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内在关系模式,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我们童年时和重要亲人的人际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

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当然,成年后的外部人际关系也会部分地改变内在的关系,但这很难。

在这些重要的亲人中,父母通常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将这个本来很复杂的内在关系概括称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其实还有像“内在的祖父母”“内在的外祖父母”和“内在的兄弟姐妹”等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02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

1. “我行,你也行”

也即“‘内在的小孩’行,‘内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给予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独立空间和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2. “我行,你不行”

也即“‘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3. “我不行,你行”

仍是“‘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行”。

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与“我不行,你行”的差别是:前者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对方;后者则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

4. “我不行,你也不行”

即“‘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也不行”。

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具备第四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最容易制造凶杀案件,譬如连环杀手和偏执狂。

看新浪网的新闻,每天都可以看到情杀案件,即男人杀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或太太。

这类案件的制造者多是偏执狂,爱人离开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否定,令他们感到“我不行”。他们受不了这种打击,于是将爱人杀死,隐含的意思是“我夺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

连环杀手和偏执狂自然是最危险的,但他们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因为人们很容易对他们产生防范。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常常是第二种人。因为他们看起来很自信,甚至在某些人眼中称得上“非常优秀”,于是非常具有迷惑性。

最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人,他们会处处都要自己说了算,并且不能接受别人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他们要么用霸道的方式,要么用巧妙的方式,让周围人感到自卑,从而将他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充分地展现在他的外部人际关系上。

03

想必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某个组织或机构要招人了,明显是人才的,领导不要,而专门要了几个能力欠缺但爱拍马屁的。

能力欠缺且爱拍马屁,这就可以让一个领导很轻松地将自己“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权力空间。投射成功了,他自然会觉得很爽很自在,但是,这个组织或机构的前途就被断送了。

我们常以为,这样用人的领导一定能力低下,但并非总是如此。譬如项羽,武功盖世,兵法娴熟,而且贵族出身的他看似温文尔雅,最后却败给了缺乏实际技能的刘邦。

项羽的才能不可谓不强,但他太在乎自己的强,于是用的人全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如果一个属下能力有超过他的地方,项羽就很容易猜忌他,从而中了一次又一次离间计。

人们总以为,一个人之所以中离间计是因为智商低,但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性格的问题,是中计者有一个“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

他否定你,是希望你听命于他。

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王石,管理这么大的公司,他居然可以整年在外面游山玩水,似乎很少花精力打理自己的公司。

王石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是:放权。

王石将公司管理权下放,所以自己就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既然放权可以让自己很轻松,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放权呢?

答案一般有两个:自己的属下能力不够,能力够的属下他们不能信任。

但再探讨下去,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性格问题。有人能放权,是因为他信任别人,从而总能找到放权的理由;有人不能放权,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从而总能找到不放权的理由。

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别人,而在于管理者自己。

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么他就总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以及信任他们的理由,从而做到放权。

如果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么就会倾向于找能力低下的人,即便找了牛人进来,也要把这个牛人打磨成一个不自信的人,这样他的确没有机会做到放权了。

政治和工作中,想营造“我行,你不行”的外部人际关系模式的人很多。在家庭生活中,想这样做的人也很多。其实,多数具备“我行,你不行”性格的人,他们会将自己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他关系网络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持有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他渴望别人不行的愿望极其强烈,最极端者则可以称为“恋尸癖”。即,这样的人对生龙活虎的人不感兴趣,他们希望自己交往的对象最好没有一点独立意志。假若你碰见这样的人,感觉到了痛苦,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

04

多数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关系。

不过,多数具有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也渴望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外部关系。

譬如,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朋友,老板说了那句“我一天挣得比你一年还多”话后,她思考了一下说:“的确,可能我一辈子都挣不了你一个月挣的,但是,我觉得你很累。”

这是一个完美的答复。老板那句话传递了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层面,他的确一天比她一年挣得多;情绪层面,他希望她自卑。秘书的答复,则是先承认了事实,但同时拒绝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

她不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一旦她接受这种投射,她就是承认自己不行了,那么,以后这个老板就会继续蔑视她。

相反,她将这个投射给挡了回去,暂时会令老板觉得不舒服,但这个老板因而知道,他继续向她投射心理垃圾是要付出努力的,于是他以后会有所收敛。

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老板真的很累。因为,在玩“我行,你不行”的游戏时,他得付出很大的代价,他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种场合维持“我很行”的形象,这的确是太累了。

虽然累,但他不敢放松下来,因为他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当他表现出“我不行”的一面时,他得到的不是理解、同情和安慰,而是批评和呵斥,甚至有辱骂和暴打。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总是硬撑着。

但这个小秘书属于另一类人。她当时尽管没有理解老板在干什么,但却做出了完美的回复。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

这样的人会本能地识破你的假自信,从而不会接受你投射过来的心理垃圾。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假若你真的在他面前袒露你的脆弱,他不会看不起你,相反会一如既往地尊重你。

她回忆说,这件事发生后,老板对她越来越好。他仍会训斥其他大学生,但逐渐给了她特殊待遇,不过不是物质奖励,也不是升职,而只是对她有异乎寻常的尊重。

这个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并且,真正自信的人,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文:李军旗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