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一贴二啃三吃”!今年冬天冷不冷?看立秋的表现就知道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今年立秋为8月7日,也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民间认为立秋来了后,炎热的夏季就会离开,迎来清爽的秋天。但正所谓“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立秋后并不会立马炎热,反而还会迎来“秋老虎”,到了处暑时才会真正去暑。
《历书》中称,立秋是阳盛到阴盛的拐点,同时这个节气也是“四十八节”之一。而在古代,人们对立秋十分重视,如周代时天子会亲自举办祭祀仪式;宋代时,立秋后皇宫太监会将盆栽梧桐移动到大殿内。等时辰到了后,太史官还会高喊:“秋来”,说完后,梧桐上会脱落1-2片叶子,这就是报秋。
到了南宋时,又兴起了“戴楸叶”的习俗,以视为迎接秋季的到来。立秋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贩卖楸叶的,大家也会抢着购买。到了清代时,人们认为立秋时吃上西瓜,可以让整个秋季告别疾病,且冬天和次年春季也不会受腹泻之苦。
到了今天,民间依旧保留不少传统,那么老话说“一贴二啃三吃”怎么理解呢?
1、“一贴”
古人将夏天称为“苦夏”,主要是那个年代没有空调,夏季酷热难耐,大家的食欲降低,体重下降。通常在立夏时大家就会称重,到了立秋这天再称重,如果体重下降就要吃上好吃的补回来,也就是“贴秋膘”。
确实,夏季气温高,人体内热量也会加大,此时免疫系统会对食物内的热量排斥,从而表现出厌食、食欲不振等现象。不过在古代,人们温饱难以保证,一旦消瘦太多就无法应对农忙以及秋风的侵袭,这个时候就要吃上猪肉、牛羊肉等补充,让自己身体更壮实一些。
2、“二啃”
民间有“立秋不啃秋,变成癞痢头”的说法,立秋后,体内阳气下沉,阴气升起,容易出现腹泻,因此在立秋时除了“贴秋膘”还要“啃秋”。
①西瓜
啃秋说白了就是啃西瓜,古人认为立秋这天吃西瓜可避免拉肚子。而秋季时肚子容易受凉,不保护好自己就容易腹泻。不过在古人看来,只要吃了西瓜就不会拉肚子。其理由是西瓜是寒凉食物,立秋这天吃上西瓜,让肠胃适应,这样就不会轻易得病。
因此,立秋这天人们会吃上最后一次西瓜,大家围在一起抱着西瓜“啃食”,希望自己接下来不生病。
②啃玉米
除了啃西瓜外,民间还有啃玉米、啃山芋等,借着“啃秋”的方式来寄托丰收。毕竟玉米是秋收作物,到了立秋前后玉米已经出穗,此时比较嫩,刚好适合煮熟食用。直到今天,煮玉米也是一道不错的美食,将其煮熟后,就可以将皮剥开啃食。
因此农民在这一天也会啃玉米,期待玉米棒能够长得更饱满,颗粒更大,这样才能满足接下来的食用需求。
3、“3吃”
①吃饺子
在北方地区有立秋吃饺子的习俗,且最好为肉馅饺子,这样也符合“贴秋膘”的传统。而饺子鲜美可口,也能够刺激食欲。
②吃莲藕
立秋前后,莲藕也迎来了采收食用,其营养价值高,可清热润肺滋阴,不管凉拌、清炒还是炖煮都很好吃。
③吃秋桃
在民间看来,桃子比较养人,在立秋时吃上桃子后是养生的表现。吃完桃子后,还要将核留下,等到除夕时再放火堆里燃烧。老人认为,这样可保证一年无病无灾。
其实关于立秋的俗语也很多,它们均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预测接下来的天气情况。老人认为,从立秋这天的表现就可看出冬季冷不冷了,为何这么说?
1、“立秋闻雷,百日无霜”
如果在立秋这天时出现了雷阵雨,或当天打雷,这就表明该地区副热带高压依旧比较强势,仍然没有南移的倾向,北方的冷空气过不来,接下来气温还会继续升高。而后期受天气影响,100天内不会出现霜降。而这一气象也预示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暖冬”,农民要有所准备,避免来年的倒春寒。
2、“立秋凉飕飕,立冬换棉衣”
在立秋这天气温依旧比较高,今年立秋还处在中伏,而如果这一天降温明显,比较冷的话,那就意味着是“早立秋”,气温降得比较快,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产量不会太高。
同时,当年的冬季来得比较早,气温降得比较快,可能立冬节气时就要穿上棉衣,大家要注意好保暖才行。
立秋节气的习俗、俗语丰富多彩,这也表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们那边有什么习俗或立秋农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