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春秋2:从秦晋之好到秦晋决裂,晋国如何遏制秦穆公的东出之梦

秦晋之好的真相

一提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个词“秦晋之好”,其实,所谓的秦晋之好,从来都只是层窗户纸。当晋秦两国不断向周边扩张,终于成为邻居之时,两国的统治者都已经明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秦晋必然是死敌。

秦晋的对峙与扩张

前672年,秦晋两国发生第一次军事冲突。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老谋深算的晋献公认为,晋秦作为春秋大国,暂时不宜进行正面的军事战争。于是,晋献公一面将女儿嫁给秦穆公,主动与秦国和亲。另一面则加紧西进,消灭虞国和虢国,夺取峭函之险,将秦国围堵在关中之内。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秦穆公三救晋难,看起来只是为了所谓的“仁义之名”,但其实也非后人想象的如此简单。

根据上一篇文章,我们知道,在秦晋之外,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楚国,在楚成王的统治下楚国的势力已经逼近到晋秦两国的家门口,面对共同的强敌,势力相对弱小的秦国无力单独抵抗楚国,只能联合与自己有联姻关系的晋国,而晋国方面也需要秦国的协助,于是,两国一拍即合,结成了统一战线。另一方面,秦国也无力干掉晋国,秦国不去稳定晋国,齐国、楚国也会插手,一个亲齐或者亲楚的晋国,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况且,秦穆公也不是活雷锋,在救助晋国的同时,顺手取走了对秦国极具战略意义的河西八城。所以,三救晋难不过是秦穆公出于自身形势的考量,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已,和“仁义之名”关系不大。

 秦晋决裂的导火索:郑国

但是,随着城濮之战楚国的溃败,晋文公的称霸,失去共同敌人的秦晋两国终于迎来了撕破脸的那一天,而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则成为两国冲突的导火索。

郑文公

郑国在当时算是一个中等强国,由于地处四战之地,在郑庄公去世后,便开始靠依附大国来生存。在城濮之战前,郑国是楚国的小弟,对晋国颇为敌视。另外,在晋文公流亡之时,郑文公又对晋文公非常无礼,郑文公还信誓旦旦的说:“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大臣叔詹见郑文公作死,劝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然而,这些话在牛气冲天的郑文公面前也只能被当成耳旁风。

前630年,郑国的噩梦终于降临了。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郑国无力抵抗,而楚国又不敢救援,曾经牛气哄哄的郑文公一下子变成了待宰的羔羊。情急之下,郑文公才知道礼贤下士,赶紧请老臣烛之武出面,乘夜到秦穆公大营,以郑秦联盟为条件,成功劝说秦国退军,这就是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秦国撤军后,留杞子、逢孙、杨孙替郑国守城,此举很快传到了晋国人的耳中,引起了晋国君臣的不满,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甚至请求晋文公发兵突袭秦穆公大军。晋文公虽然也对秦国不满,但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很快就否定了狐偃的建议,因为一条妙计已成熟于他心中。

崤之战封锁秦国百年

在晋文公围郑的时候,郑文公的儿子公子兰追随晋国一起对付自己的母国。公子兰的遭遇和晋文公很相似,都是因为国内的政治内讧而被迫流亡国外,后来更是和晋文公结识,成为郑国亲晋势力的代表。

晋文公

在秦国撤军以后,晋文公继续围郑,逼迫郑文公立公子兰为太子。迫于晋国的强大兵威,无可奈何的郑文公只能答应。当然,仅凭这些晋文公是不能满足的,在他的继续逼迫下,郑文公被迫处死了自己最杰出的谋臣叔詹,同时向晋国纳贡臣服。

前628年,郑国局势发生剧变,郑文公病逝,太子兰顺利继位,成为郑穆公,并对晋国实行彻底的一边倒政策。杞子、逢孙、杨孙三将自然很是不满,于是秘密送书信给秦穆公,要其派大军与之里外夹击,消灭郑国。

恰在此时,晋文公也病逝了,晋国国内处于守丧时期。本来一向慎重的秦穆公闻之,以为是天赐良机,于是不听百里奚、蹇叔等人的劝告,派孟明视等三将率三万精锐突袭郑国,结果在滑国被郑国商人弦高忽悠,孟明视认为不能无功而返,居然明目张胆把晋国的附属国滑国给灭了。

秦穆公

然而让孟明视万万想不到的是,晋国并没有因为国丧和表面上的秦晋之好而放松对秦国的警惕。当孟明视率军返至崤山之时,早已埋伏于此的晋国大军纷纷杀出,三万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将也被生擒,后来靠着晋国太后文嬴(秦穆公之女)的帮助下才得已逃脱。

此后,秦晋屡屡交战,皆败多胜少,秦穆公虽在王官之战中击败了晋国,但在晋军坚壁清野、层层布防之下,依然是无功而返。秦国东出的大门终被晋国封锁,至到百年后晋国崩溃,秦国一直都处于被压制之中。甚至从晋国分裂出的魏国,还曾一度凭借着晋国的崤函遗产,进夺河西地,甚至差点将秦国的历史终结。这种情况一直等到大秦天降猛男的到来,才得以逆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