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地图像螃蟹,为何市中心在一只脚上?
江西省各地级市的地图形状都很有意思,上饶市的地图形状像老奶奶逗小猫,而宜春市的地图形状看起来像只螃蟹,让人比较奇怪的是宜春市中心却偏居一隅,在螃蟹的一只脚上。
虽说没有规定城区一定要在市境的中心,在哪个位置都可以,但是对所辖县市来说,如果地级市的城区靠近中心更方便一些,毕竟地级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可以更好地辐射所辖县市。像宜春东部的县市如高安、丰城等,远离宜春市中心非常远,大约200公里的路程,但是到省会南昌的距离却只有几十公里,因此东部几个县的人进城一般都是去南昌,甚至有人从来没去过宜春市区。比如说丰城人,买房置业大都是去南昌,买车大多数也都是在南昌买,挂赣A车牌。
宜春,古称袁州,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与九江、南昌、抚州、吉安、新余、萍乡,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相邻。宜春面积约18680.42平方千米,下辖1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袁州区、万载县、上高县、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靖安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北部有九岭山脉,西南有武功山,内部有潦河、锦江、袁河等河流贯穿其中。宜春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75%,平原约占25%。宜春地如其名,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之地。唐代韩愈就曾感叹: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另外,古代著名的寺庙、道观一般都建在风光极美之地,宜春是禅宗圣地,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和上千座佛塔,足以说明宜春之美。
可能有人觉得“宜春”这个名字颇有现代气息,实际上宜春之名有悠久的历史,其得名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陈婴在这里筑城,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汉武帝也非常喜欢宜春这个名字,曾经封过两个宜春侯,一个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封地就在今宜春市一带,辖区包括今袁州区、樟树市一部分、新余市及萍乡市一部分,都城在袁州区。另一个宜春侯则是大将军卫青的长子卫伉,公元前124年,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大胜而归,汉武帝非常高兴,拜卫青为大将军,还给他的三个年幼的儿子也封了侯。不过,卫伉这个宜春侯的封地在今河南洛阳汝阳县西南,为了同今江西的宜春侯相区别,称北宜春侯。两个宜春侯处于同一时期,可见汉武帝对“宜春”的喜爱。
宜春给人的感觉很低调,但是历史上的袁州(宜春古称)也是大名鼎鼎、光芒四射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出任袁州刺史。隋唐时期的袁州文教昌盛,书院林立,名士辈出,有“江西进士半袁州”之说。据统计,唐朝290年间科举考试江西出过77名进士,其中宜春籍有53名,够厉害吧!
图-俯瞰宜春市
宜春的城区偏居一隅这种奇怪现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出现的,在那之前宜春(专区)管辖范围比较大,包括如今的新余市和萍乡市,虽然宜春不是在正中心,但也差不太多。1960年代到1990年代,宜春地区的区划经过一系列的变动,萍乡和新余逐渐从宜春脱离出来,单独成为地级市,还有了各自的辖区,结果宜春就偏居一隅了。之所以会分出萍乡和新余,独立成市,主要是这两个地方矿产资源丰富,一个有煤矿,一个有铁矿,是当时国家发展工业化必需的资源,需要统一管理和调配。
即使分出了萍乡和新余,宜春的矿产资源仍然还很丰富,原煤储量约占全省储量的45%,居省内第一,锂、钽等有色金属储量居国内前列,有“亚洲锂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