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四 :东汉蔡伦 , 入宫主管手工劳作; 改良创新 造纸工艺业已完善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东汉蔡伦 入宫主管手工劳作
改良创新 造纸工艺业已完善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东汉蔡伦, 入宫主管手工劳作
改良创新, 造纸工艺业已完善
众所周知,“纸”是印刷朮的承印物,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由于有了纸,印刷朮才得以成熟和完善,并迅速地发展和推广开来。纸同印刷朮一起,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享誉中外的“四大发明”之一。
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出于在生产、生活中记录事情、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的需要,外国人曾经在泥板、树叶、羊皮、纸草上面刻写符号或文字,而我们的祖先,则是以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以至缣帛为载体,来记载事情,书写我们的历史。这些载体,有的笨重,有的昂贵,都满足不了社会文化日益发展的需要。人们急需一种既轻便,又便宜,还要容易得到的承载物,以替代以前使用着的那些笨重而又昂贵的载体。“纸”便是在这样的需求和情势下诞生的。那么纸到底发明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既有文献记载, 又为世界公认的发明人是蔡伦,发明时间在东汉时期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有人说,出土文物证明,在蔡伦造出“蔡侯纸”之前,采用植物纤维造纸,我国早已有之,怎么能说造纸朮是蔡伦发明的呢?让我们先来回答这个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里,任何工艺技术的发明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这个从起源到雏形、再到发明与完善的过程中,只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出现时”,才能算得上是正式“发明”。这里边有一个科学界定的问题。就拿造纸朮的发明来说吧,在蔡伦造出“蔡侯纸”之前的数百年间,已经有“霸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悬泉纸”,以及比这些还要早的、被称为“纸”的动物纤维纸的存在和应用。科学检验证明,这些早期纸的质地都比较粗糙,都满足不了书写、尤其是印刷的要求,其制造工艺都不够成熟。是蔡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研制出取材广泛、工序完备、技术成熟的蔡侯纸。据此,我们把蔡伦作为研制造纸朮的代表人物,说蔡伦是造纸朮的发明人是完全可以的。
1973年在甘肃金关出土 西汉放马滩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
有关蔡伦的生平业绩和他发明造纸朮的经历,既有文献记载,又有史话传说。从文献上看,南朝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卷七十八“蔡伦传”中说: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有关蔡伦生平和他发明造纸朮的经历,史话传说虽多,但内容大多雷同,基本情节多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大致情况是: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出生年月不详,逝世于公元121年。蔡伦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养活不了他,便狠心把他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又辗转把他卖进了皇宫,成了皇宫里的一名小太监。由于蔡伦不仅生得眉清目秀,而且纯真憨厚、聪明伶俐。宫里的老太监们都很喜欢他。他们不仅时时处处照顾他,并且还教他读书写字,加上蔡伦又勤奋好学,不久蔡伦便适应了宫中的生活,能够遍览群书、通读经史了。
公元88年汉和帝即位后,见蔡伦聪明干练,便提拔蔡伦做了中常侍。为人正直的蔡伦,当官之后,不忘旧情,对于那些曾经关爱过他的老太监们倍加爱护,同时在皇帝面前也敢于直言不讳,因此他获得了满朝文武大臣们的好评。
蔡伦是个心灵手巧、勤奋好学而又不迷恋权势的人,平时他对那些花花草草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尤其喜欢摆弄和制作包括小工具在内的那些手工艺品。这些早已被汉和帝看在眼里。所谓“用人之道在于用其所长”。公元97年,汉和帝加封蔡伦为“尚方令”,负责监管、制造和供应宫中使用的刀剑等各种用品。蔡伦不负圣恩,把宫中制作器械的这些手工作坊管理的头头是道、秩序井然,制作出来的各种器械也无不精巧、耐用,成为当时全国工匠制作同一类产品的标准。
前文已经提到,蔡伦是个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人。他喜欢博览群书,可每逢他读书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异样的感觉,原因是当时的书都是把字写在竹简上的,读起来很不方便,也太重了。他一直在想,当时虽然有人把字写在缣帛上装成“帛书”,他也亲眼看到过有人在漂丝过程中制作的被人们称作“纸”的絮状物。可这样的书虽然拿着轻巧,看起来也方便,但是太贵了。有什么办法能让书像帛书那么轻便、又便宜得让一般人都买得起呢?他想了很久,始终没有答案。
有一次,他获得皇帝的批准,回家探亲。途中,见到路旁的一条小河边有很多人在用河水洗东西,出于好奇,便信步过去看看。只见这些人洗的都是一些破布和碎麻之类的废弃物。洗干净后,他们把这些破烂麻布扔到石臼里加水捣烂制成浆液,然后再把这些浆液倒在平滑的石板上晾晒。蔡伦走到一块石板前,把已经晒干、失去水分的麻布浆片轻轻揭起,觉得还比较匀称,只是有点太粗糙、太没韧性,与他见过的“霸桥纸”没有太大的区别。回到家乡,他先按自己的设想制作了光滑的石板、细密的筛子和大石臼等一些造纸用的工具,再找来一些破旧衣物,随后便模仿在河边看到的方法开始试验。希望能把纸做的细密些、柔韧些。村里的乡亲们听说蔡伦在造纸,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过来观看。蔡伦忙活了半天,纸是造出来了,可还是不理想。主要缺点是纤维粗,韧性差,易碎、易断。后来他又绞尽脑汁,采取了很多措施,乡亲们也纷纷过来帮忙,可纸的质量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进。此时此刻的蔡伦,真是心急如焚。但他凭借着那股子达不到目的绝不罢休的倔脾气,一次不成两次,一天不成两天。有那么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批纸既坚韧,又细密,他高兴极了。分析原因,他想一定是原材料的问题。他急忙把帮忙收集原料的乡亲们找来,让大家找找原因。大家七嘴八舌,都说这几天收上来的都是破衣烂衫,与以往收得没什么不同。有一个人猛然想起,昨天的破旧衣物,有烧石灰窑的老伯送来的。老伯那些破衣服都被石灰烧坏了,白花花的,一洗直冒白泡。蔡伦一听,恍然大悟,心想这一定是石灰起的作用。他赶紧找来石灰,放进了造纸的原料中进行试验。果然不出所料,原料里加了石灰,造出来的纸不仅洁白、细腻,而且柔软坚韧。就这样,具有一套完整工艺方法、被誉作“蔡侯纸”的纸张终于试制成功了。
蔡侯纸试制成功后,蔡伦又乘兴造了一些,并把这些新造的好纸裁去毛边,整理整齐,没等歇完假期,便匆匆忙忙地赶回了京城。第二天他拿着这些纸上朝送给皇上,并把他试着造纸的经过说了一遍。汉和帝听了非常高兴,并让随身太监把这些纸张拿给太后。太后看了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让蔡伦赶紧组织工匠制作,并在全国推广使用。为了表彰蔡伦发明造纸朮这一重大贡献,太后封蔡伦为龙亭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蔡伦,便把蔡伦造的纸称作“蔡侯纸”。
蔡伦在造纸工艺中采用石灰做粉碎剂,不仅造出了质量优良、适于书写的蔡侯纸,而且还大大扩展了造纸材料的来源,从此物美价廉的“蔡侯纸”便大量、快速地生产出来,为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蔡伦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发明的造纸朮,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只可惜,在他30岁上下的时候,便成了宫廷斗争的殉葬品,被迫饮恨服毒自杀了。
近年,对造纸术发明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这就是早于蔡伦造纸二百余年的“浇纸法”的发现与认定。简介如下。
昨天,具体讲是2016/11/28日,中国江苏网发布了一条消息,说是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昨天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首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信大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李晓岑教授表示,早在西汉时期出现的“浇纸法”造纸才是中国发明的最早的造纸方法,并对有关情况作了简要而具体的介绍。
(1)西汉“浇纸法”造纸术的发现
据李晓岑先生介绍,他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的西汉墓葬中出土、有地图形状图案的那张小纸片上发现了线索,并于2012年,亲赴甘肃文物考古所,用实体显微镜对此纸进行观察和照相,发现此纸没有帘纹,较厚,纤维分布不均匀,纸上的地图纹样与附近出土的一处秦朝墓穴中的木板地图相似。这说明中国最古老的“浇纸法”造纸术至迟起源于西汉初年,早于蔡伦造纸250年。这种技术如今在云南的傣族、新疆的维吾尔族中仍有应用。
(2)浇纸法与抄纸法两种造纸工艺之异同
李晓岑先生介绍,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的“浇纸法”和“抄纸法”属于截然不同的技术体系,但均起源于中国内陆,最早的古纸样品也保存在中国,中国确实是造纸术的发明国度。
研究认为,“浇纸法”造纸是中国发明的最早的造纸方法,在陕西灞桥、中颜,甘肃悬泉置、金关等地出土的西汉古纸,均为“浇纸法”造纸,其中最早的是甘肃省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古纸。“抄纸法”造纸则是东汉以后发明的,为蔡伦系的造纸方法。
(3)两种造纸在地理分布上的区别
从两种造纸方法的地理分布观察,现在“浇纸法”在中国西南、西北以及东南亚和南亚仍有应用。而“抄纸法”造纸则在中国内陆、东亚以及西方国家都有广泛分布。
(4)两种造纸方法外传的时间和路线
从外传的时间和路线分析,“浇纸法”在东汉时已传到新疆地区,到唐代时传入西藏。而“抄纸法”造纸则在晋代传到越南和朝鲜,唐代又传入日本。唐代以后,“抄纸法”造纸陆续西传到今日之中东、欧洲和非洲,并最终向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西汉浇纸法造纸工艺的发现与认定,为蔡伦以前有纸之说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无疑,这是造纸史与印刷史研究领域的一大成果,可喜可贺!但如果因此否定蔡伦作为发明造纸术的代表人物,则是不可取的。原因是任何一项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有从起源到雏形、到发明与完善的演进过程。比对浇纸法、抄纸法两项造纸术,浇纸法虽早于蔡伦发明的抄纸法,但其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毕竟不如抄纸法。抄纸法造纸得以远布全球就是明证。据此,笔者坚持认为,把早于蔡侯纸的浇纸法造纸定位为雏形中的造纸术是适宜的。作为造纸术发明的代表人物,蔡伦发明造纸之说是不可否定的。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