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淮镇邢景会篇淮镇遗风之邢氏觅踪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家笔下的淮镇之邢景会篇
编者按:和邢景会老师相识,始于一次武术访谈。在淮镇讲武堂邢景会老师专访关东拳名家运玉华,我有幸见到邢老师,他正编写《武乡摭谭》武术史料专集,我与王金华老师、王树明老师等为其提供了部分关东拳的资料。近期在单桥再次与邢景会老师相遇,他是为远玉华兄拍摄单桥武术组照,后邢老师赠大作《武乡摭谭》、《武乡续谭》,(关东拳轶事收录入在《武乡续谭》中)期间,经邢老师同意在《诗眼看世界》中分五期刊发“作家笔下的淮镇之邢景会篇”。
邢景会:男,1955年9月出生,河北省沧县人,大学文化。从教多年后从政,先后任沧县林乡党委书记、沧县文教局党委书记,局长,沧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系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沧州文脉研究学术委员,出版杂文集《五色石》,《武乡摭谭》、《武乡续谭》等。
           淮镇遗风之邢氏觅踪
                   邢景会
     献县淮镇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部22公里,素有献县东大门之称。现镇区由6个街(村)组成。境内滹沱河横穿东西,大慈桥纵跨南北。淮镇因盛植槐树,初名槐家镇,时间无考。后忌“槐”改“淮”,是为淮镇。淮镇始建镇于金,境内有淮镇石马、大慈桥、碧波寺、曹洪墓、三教堂等众多古迹。淮镇自古为水旱码头,交通便利,回汉共居。过往镖师,避祸侠客、落难高手偶留泥鸿。自明代开始武风渐盛,为关东拳重要传承地。  
          邢氏觅踪 
   谈淮镇关东拳,邢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致的结论是,邢氏是淮镇关东拳第一代传人。关东拳后人远玉华、王树明、赵志忠、王金华等这样说,邢氏后人邢庆江、邢庆丰等也这样说,有关的文献更是言之凿凿。在我进一步的探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疑问,即:关东拳落脚淮镇的时间和邢氏作为淮镇望族(现邢氏人口300余人),作为第一代传承人,其后人何以与关东拳最终绝缘?这当中又发生了那些故事?
  随着采访的深入,邢氏与关东拳的故事也逐渐展开。
  关于关东拳落脚淮镇的时间,流传的说法是:“清雍正四年(1726),一言称来自关东的侠士,避官祸于此,淮镇邢氏因习武而蔽之,遂相交日厚。该侠士见邢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风雨不辍,更有相助之谊,遂传关东拳法数载于邢氏父子,邢氏之关东拳,遂在淮镇一带传播开来”。侠士同邢大发结成了朋友,并把关东拳留于邢氏。这些说法,基本上附会了沧州一般拳种落根的习惯说法,没有更多的史实依据。结论是游侠传给了邢大发。但如果我们假设是邢大发从迁地带来的抑或邢大发来淮镇后自创的,似乎也没什么的不可,因为这些说法都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仅仅合于情理而已。
  据1984年新编的淮镇《邢氏家谱序》载:“吾淮镇邢氏先祖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由东光溯清凉江至泊头西三十里之顾家码头安家立业,后家业发达,人丁兴旺。至清道光年间,四世公大发携侄立德公自顾家码头始迁淮镇。今已百六十载矣。”作为佐证,淮镇邢氏规定族人名字按十个字一个轮回排序,依次为大、立、茂、致、振、庆、福、永、明等20个字,现已排到永字辈,一个轮回不到。依次推论,淮镇邢氏迁来时间应为清道光初年,至今200年不到。可见关于雍正四年侠士来淮传艺的说法有误。
   邢氏作为关东拳第一代传人有着轰轰烈烈的起点,在淮镇一带影响深远,它的衰落与义和团运动有着直接关联。
  邢大发作为淮镇关东拳的第一代传人,无疑是个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从关东拳后人的回忆中可知,邢大发武艺高强,通晓诸般武艺,其为人重德尚义,有燕赵侠士之风。邢氏后人至今津津乐道这样一个故事:某年冬天,自北京来了一群贩马客住在了淮镇。白天在地里放马,晚上住在店里。上百匹马啃地里的麦苗,赶上那年冬天天旱少雨无冻,马啃麦苗就连根带起。当地百姓眼看着好端端的麦苗被糟蹋的遍地狼藉,疼在心里,但摄于放马人的威势,没人出来阻止。这事惹恼了邢大发。邢闻讯赶上马群,劝说其马上离开麦田。几个放马人不听,话不投机,双方交上手。十多个赶马的挥鞭围攻邢大发。邢持一根杖杆,长约丈余,几个回合下来,邢大发看这群人的鞭法功力不浅,加之人多势众,就心生一计,且战且退向不远的枣树林子。放马人以为得势,个个挥鞭进逼。献县地面历史上百姓多以种枣为生,广植枣树,遍地枣林。枣林里杖杆可以进退如常,马鞭就完全派不上用场。放马人不知是计,一路紧追邢大发扎进枣林,才发现鞭子早被乱枝缠住,撕扯不开。邢大发乘势进杆,将数人打翻在地,其他人见邢武功不凡,只得好话相求。邢晓之以理,放马人表示马上离开。当晚,众人回到店里,向店家诉说白天遭遇。店家趁势说,今天你们遇到的壮士必是邢大发!他的武功附近百里谁人不晓!今天他是看你们外地人,手下留情了。本地的歹徒恶霸,见他都退避三舍!放马众人个个庆幸不已,第二天一大早即离开淮镇。
  淮镇邢氏后人回忆,邢大发、邢立德叔侄在淮镇一带传武不多。现在能说出的是传给了后庄阎、任两家。这同关东拳传人的说法一致。后来后庄关东拳又传入淮镇东街,发展到整个淮镇街和周边村庄。构成了关东拳完整的的传承链。
   邢氏满门习武。至今人们经常提起邢大海的故事。邢大海是绰号,名字不详,清末人。淮镇关东拳的重要传授人。其徒弟有王凤义、吴凤朝、赵殿荣、张西才、祝红升,徒孙常文立、张树成、李兆龙、李兆东、赵志国等。这些关东拳高徒大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成就了淮镇关东拳的苦难和辉煌。
  淮镇邢氏到了第四代已经人丁兴旺,生计兴隆,进入巅峰。“致”字辈人数众多,文武兼备,人才济济。邢致岗不仅武功好,中医尤其出名,擅治浮症,为乡间名医。他的特点是用大剂量治病。遇到疑难杂症,一旦确诊,致岗亲自监诊,住在患者家中,用大锅熬药,督促患者按时大剂量服药,直到病愈。因此乡人给了他一个“邢大劲儿”的绰号。更值得举出的佐证是,当时淮镇大刀会,邢家是实际的掌门人,大刀会后来又成了当地义和团的重要力量,邢氏四世邢致辉的夫人被义和团团众尊为“大师姐”,后人还隐隐约约地知道,邢家在当时还是当地的坛主,邢家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义和团运动中,淮镇邢氏前后院(自邢氏叔侄迁来,邢大发为前院,侄子邢立德为后院)共有九人遇害,四人外逃失踪。正所谓盛极而衰,导致这转化的是那场义和团运动。邢家的家运和国运息息相关。灾难过后,痛定思痛,邢氏三世邢茂荣夫人陈氏立下族规:邢氏后人一不许习武,二不许行医。行医本来是好事,邢家因为行医而广结善缘,并在罹团案中靠致岗打通官府,得以免去进一步的追究。但也正是行医,不收费用,甚至还经常解囊相助,使得自己的生计受到了影响。如果说过去邢家还支撑得住,那么,经此事变,邢家就再也无能为力。于是邢家的发展轨迹在这里发生了转折。淮镇武术的历史,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邢家就自动的退出武坛。

从此,邢氏不再练武。偶有后人练上一段,但最后还是被老人们叫停。至于原因,面对后人们疑惑的眼光,老人们并不多说。义和团的劫难成了邢氏难以忘记的隐痛,刻在这个家族的内心深处,整整一个世纪!邢氏六世邢庆江,淮镇著名的企业家,邢大发一支的直系传人,向我回忆起文革销毁兵器的故事。文革开始,破四旧运动如火如荼广泛深入到家家户户。邢家因为藏有祖上大刀、六合大枪、炮子枪而如坐针毡。邢庆江的父亲嗅到了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义和团运动时邢家的惨像似乎又降临在邢家。父亲命邢庆江兄弟把这些宝贵的遗物悉数毁掉。邢庆江兄弟二人忙活了一夜,把兵器埋在了院内的菜地里。父亲不放心,把大刀拦腰砸掉,于是刀柄与刀分成两块,才放心埋掉。庆江感到,做完了这件事,父亲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就是长久的沉默。他想什么,邢庆江不知道,但在他们的感觉里,邢家从此彻底远离了关东拳的刀光剑影。对此,邢庆江也在反思。他说,现在看来,邢家参加义和团,参加抗日,没站错队,是有贡献啊,为什么老人们还心存余悸?是啊,为什么时过百年,清政府给邢家留下的阴影还挥之不去呢?这确是一个值的深思的重大问题。

  于是,关东拳中剩下的,就是邢家的一个牌位,一个圣坛。每年正月十五的下午,北街、中街、西街、南街、后庄、东街、安庄等处的关东拳徒众要举行盛重的谢师表演活动,几十上百人的关东拳门人,集合在东街邢家广场进行谢师表演。每逢此时,邢家早早的把广场打扫干净,准备好鞭炮烟茶恭候。表扬整整持续一两个时辰,单练、对打,刀枪剑棍各路兵器林林总总,高潮处喝彩迭起,惊险时嘘声不断,一年一度,年年如此,从二十世纪初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几年,整整持续了一个世纪,是淮镇武林的一件盛事,也成为淮镇的特殊民俗。人们通过这样的一项活动,对关东拳进行追思,对邢氏的奉献表示敬意。也许这一形式,正是对邢氏百年前那场奉献的一个特殊祭礼,是解开邢氏远武之谜的一把钥匙,不过真正知道的不多了,包括邢氏的后人们。(口述:邢庆江、邢庆丰、邢庆恩、远玉华等)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