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选登】 父亲的窑洞

【编者按:本文作者笔名,来来,女,陕西富平人,八十年代挤过高考独木桥,由农村走向城市,如今在某高校工作。她在土窑洞出生,也在土窑洞长大,对土窑洞有着深深的眷恋。家国记忆,娓娓道来。一篇散文,一抹乡愁,总是那么让人魂牵梦绕。】

我的家乡富平县,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属于渭北高原沟壑区。在千沟万壑的一个褶皱里,父亲的窑洞坐落在此。父亲的窑洞是我童年的家园,我童年最温暖、最美好的记忆都与窑洞有关。

父亲的窑洞是父亲还没成家时建的,是他给自己的成人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父亲1958年参加工作。1961年,国家还处在粮食极度短缺的三年困难时期,忠厚善良的父亲响应国家 “大办粮食”的号召,从当时的“阎良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回乡务农。父亲一生从此与黄土地结缘。

那时,父亲20出头,自立门户是当务之急。父亲是第一个去西沟挖窑的人,他忍饥挨饿,拼尽力气,用最简单劳动工具,2年多时间,在完成生产队工分的前提下,挖凿窑洞5孔,完成自建家园的壮举。在父亲语气平淡的回忆中,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在沟道中,抡起镢头,挥汗如雨,孤寂劳作的身影!我想,在旷野里独自一人干活的父亲是孤寂而辛苦的,但是父亲内心一定又是踏实而满足的,因为他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未来。

窑洞建成后,父亲在窑洞里迎娶了我母亲,又陆续有了我和三个妹妹,我们都在窑洞里出生。岁月流淌,如今我们姐妹都已长大成人,但窑洞的记忆一直刻在我内心深处,并且越来越清晰。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北面连接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南面则是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土窑洞依山傍势,随处可见,或零零星星、或三五成群,星罗棋布地点缀在沟道两边的山坡上,如诗如画!四条自然形成的沟道、沟道两边的土窑洞、山墚上不规则的梯田和在这里休养生息的村民组成一个小村庄,和谐而美好。

西沟住有六户人家,居住的窑洞高低错落,均座东面西。窑洞时常被西斜的阳光照亮,除了阴天下雨,我童年的每一天都伴着美丽夕阳入梦。有时候,晚霞满天,远山如黛,西边山墚上将要落山的太阳若隐若现,让儿时的我产生无限遐想。

我家有一个长方形的院落,五孔窑洞背靠在山坡上。中窑里有简单的家具,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一个漆黑的老式柜子,简单而温暖。门前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沿着沟道盘旋着、逶迤着伸向远方,几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从大路岔出,连接着高高低低的田野,高处的几个山墚上有层层梯田环绕,四季变幻着不同色彩。儿时的我,围绕着父亲的窑洞,追逐着阳光,放羊、割草、做游戏,足迹遍布山野。

小时候,奶奶时常在北窑里纺线,纺车吱吱声如同动听的乐曲伴着我;我母亲时常坐在中窑的炕头上做着总也做不完的针线;我的父亲总是没有怨言,埋头苦干,忙着该干的各种农活;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时常在睡梦中被父母亲商量事情的说话声、甚或偶尔发生争执的吵架声吵醒。父亲的窑洞里套着窑洞,曲径通幽,是捉迷藏的天堂。我和儿时的伙伴时常在窑洞里玩捉迷藏的游戏。

我家院中有一棵石榴树,夏天,火红火红的石榴花在这里绽放。两颗杏树对称地矗立大门外侧。春天,两树杏花,别样灿烂。秋天,母亲将成熟的黄灿灿杏子摘下来,与左邻右舍分享。记得在杏子快熟的时候,我总也忍不住爬上树,摘几颗青杏尝尝鲜。这时,杏子的味道也被邻家伙伴惦记了,他们三五成群,分工协作,一拨人在窑背上面用土疙瘩打,一拨人在下面捡拾。我和妹妹们驱赶不走顽劣的伙伴,也只好跟着一起捡拾杏子吃。如今,那两棵杏树在我记忆里,依然是那样美味,那样灿烂!

窑洞的顶部,我们称作窑背,四周都有黄土地的馈赠,经年累月,长满了野生的酸枣。酸枣的美味也装点着我童年的梦。每当酸枣成熟的季节,父亲用绳子绑一个长长的竹竿,在窑背上面给我们打酸枣,酸枣蹦跳着落在院子里,我们姐妹们捡着、吃着、乐着……。等我长大了一些,我也效仿着父亲上窑背,打酸枣吃,酸枣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也还留在唇边…..。我最享受的是光着脚丫踩在窑背上刚犁过的、绵软的田地里,或者爬在更高处的田畔上,翘起双脚,向南眺望那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田野,眺望那条一直伸向远方的路……。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我的家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庄绿树环绕,美丽如画!人们都走出了土窑洞,建起砖瓦房,甚至小洋楼。因父亲一直喜欢窑洞,他的土窑洞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窑洞。

几十年来,我走出了父亲的窑洞,走向了城市,我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但我依然深深地眷恋着父亲的窑洞,它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0)

相关推荐

  • 657期 || 张婉如作品:回宜川/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母亲将青春留在了黄河岸边的宜川) 轩诚浅语: 母亲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她一生告诉我们最多的就是感谢.她感谢共产党新中国让她吃饱了饭 ...

  • 大地上的艰辛

    大地上的艰辛 刘向军 正月里,我带着老父亲驱车40里来到古陕州,参观这里的地坑院. 游客很多.丰衣足食的人们假期里无事可做,走出高楼大厦,乐得花钱走进在黄土地上打出的这些窑洞来看热闹,看稀罕,或者追忆 ...

  • 彦洼里的记忆/郭建设 赵阳楼

    彦洼里的记忆 文/郭建设  赵阳楼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塬过渡相接壤地段,山.原.梁.峁,沟谷.河川交错分布,境内山峦纵横.峪谷相间.台原广布.梁峁相连,一条条相通相连,大小不一的沟谷形成了 ...

  • 山西8旬大爷把母猪当宠物养,1窝小猪卖14600元,无本生意

    周六行摄农村已经成为我们这群民俗摄影人的习惯,正月里的脚步依旧匆匆,大雪后的一天中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稷王山区,听村民说这条黄土大沟里坚守着一对8旬老夫妻,他们在这家里养着一头600斤重的老母猪,老有所 ...

  • 劳苦记忆/张金民

    劳苦记忆 张金民 人们都有夸大自我苦难的习惯,我也是.但和同辈们比,我还是多了些艰难. 我的家只有一孔土窑洞,父母生育了三儿两女.就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决定在土窑旁边再打一孔窑洞,然后在靠墙的空地上 ...

  • 【 北山打杏记】/ 桃源

    北山打杏记              桃源             前言:我的故乡扶风,是一个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的地方.离开她,在外打拼闯荡已经五十多个年头了.扶风,那里的一草一木.父老乡情,常令我魂 ...

  • 儿时的记忆——土窑洞

    儿时的记忆        --土窑洞 作者 | 大树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 ...

  • 1025期 || 田兆宝:漫谈陕北窑洞文化/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窑洞是陕北的象征.在这片沉积着久远历史与人文的黄土地上,一代代陕北人在此创造了独特的密洞文化.陕北 ...

  • 【投稿选登】袁绍藻 辛丑暮春中原行绝律小札

    [投稿选登] 袁绍藻 辛丑暮春中原行绝律小札 经汉赴豫 骋目凭窗已别湘,榴花芍药好春光. 手机微信刚翻页,靓女银铃报武昌. 河南游经郑州车站 人老爱闲游,多番过郑州. 风沙来暗色,岁月去忧愁. 昔日曾 ...

  • 罗凯华||父亲的窑洞

    ‍‍ 散文天地 父亲的窑洞 作者:罗凯华 父亲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城关镇雷家洼村宋家庄4组,那是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在12岁那年,父亲带着9岁的三叔父,从渭北高原出发,一路向西,投奔陕甘宁边区,走上了 ...

  • 【投稿选登】全革军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写生会学术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翟欣建先生题 全革军 高级工程师,法国FDI 公司及 Mer de la Chine 公司法人.曾考取公费留学巴黎高等机械及材料学院.曾获中国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有 ...

  • 【投稿选登】我和笛子的约定

    我和笛子的约定 西安市碑林区铁五小学     柯昕辰 [编者按 2021年7月7日晚, 由西安市慈善会.西安博物院.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西安市长 ...

  • 【投稿选登】唐荐福寺遗址景区游记

    王俊杰(乐樂贤人) [编者按 有文化的中国人,未必都懂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即便是有文化的西安人,也未必都知道西安博物院的唐荐福寺遗址景区,原来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唯一活态化 ...

  • 【投稿选登】难以忘却的西安之旅

    [编者按 个人生理成长,未必会与精神成长同步.书本理论知识,不等于社会实践知识.生为中国人,必须懂得中国历史知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生,必须知道新中国的来路.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党团教育中心组织大学生 ...

  • 【投稿选登】 母亲的剪影

    [编者按:本文作者笔名山里妹,女,陕西周至人,现供职于西北政法大学.人生旅途,最美的风景总是儿时记忆的深处.人间有爱,最无私最温暖的真爱莫过于母爱.做人的大道理,不在书本里,而是启蒙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

  • 【投稿选登】 写给母亲

    今天和往常一样与爱人从西安回老家看望母亲,也和往常一样回家之前给母亲打电话:"妈,我一会和王荣回去看你."母亲接电话回应:"王荣爱吃面,我给你们擀面."几乎是重 ...

  • 来稿选登 | 父亲之光(于蓉)

    父亲之光     于蓉 每当我想念父亲的时候,我就会用我模糊的眼睛凝视着天际,当一道霞光出现,我便认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生长在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听奶奶说父亲从小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后来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