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要产生出审美惊异

好诗要产生出审美惊异

——关于什么是好诗

胡健

什么是好诗呢?这里试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以为好诗有下三个层面:

一、意象俱奇。诗歌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要通过诗歌的语言,来营造出诗歌的意象。古人讲:“意象俱奇”,是奇特的意象经营出一首诗歌的山河体貌,这可以作为好诗的第一个层面。意象不是仿象,而是要以象出意,以意显象,因而它是诗人艺术创造的产物。一般的诗有了意象就可以了,而好诗不仅要有意象,而且,还要意象俱奇,即意象之意要不一般,意象之象也要不一般。一些好诗之所以能让人过目难忘,思索再三,就是因为它们意象俱奇。“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曾卓《悬岸边上的树》,之所以让人难忘,很大原因在于它的意象俱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一代人》之所以广为传诵,很大原因也在于它的意象俱奇。诗歌如果只满足于庸意庸象,那一定不可能是好诗,如果一味玩弄语言而不顾意象,那就远离了诗歌。

二、审美惊异。真正的诗歌是离不开读者的,好的诗歌读来不是让人读了昏昏欲睡,而是要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产生出审美惊异。这个道理中国古人说得太多了,在他们那里,审美惊异也就是“兴” 。孔子讲,诗“可于兴”,这是说诗歌可以感发人的情思。而今人们爱争诗懂不懂的问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诗不是数学题,懂又如何?不懂又如何?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让人“兴”,让人产生审美惊异。审美的惊异产生于何处呢?产生于诗歌的意象俱奇,诗歌的意象俱奇又产生于何处呢?产生于诗人对生活独到的艺术发现。诗人为何要有赤子之心与儿童之眼,就是在于他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存在着而别人没有发现的诗意。也就是说,诗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审美惊异,是因为诗为人们带来了存在的信息。余光中在生活它发现了“乡愁”是“一湾海峡”, 他的《乡愁》让人惊异,他的《乡愁》写出了20世纪的《静夜思》。审美惊异,在诗人是灵感,在读者则是共鸣。

三、审美超越。任何诗歌表现的对象总是具体的有限的,但真正的好诗,却有一种超越具体与有限的潜能,能由“具体”而为“抽象”,由“有限”而为 “无限”,由在场到不在场。诗歌的审美超越性越大,诗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这也就是说,具有审美超越性的诗歌,审美的意蕴虽是借着具体有限来表现的,但却又能超越具体与有限,具有一种普遍的象征意味,而这种普遍的象征意味又不是通过抽象概念来获得的,而是要通过诗的意象来获得的,这种从诗歌意象中生发出的普遍的象征意味,就是一种超越性,它能穿越时空,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像只是在写在江边对月的玄想,却能深深感动一代代读者的心灵;这就是审美的超越性。佛罗斯特的《末选择的路》写的只是一次在森林中对两条路的选择,却能打动不同国度的读者们的心灵,它把生活中普遍存在却难以言说的普遍意味艺术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审美的超越性。诗歌的审美的超越性越大,流传也自然越广。

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