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词:道教与皇权杂糅的独特文体

青   词

青词,又称青辞、清词,亦名绿章,是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一种奏告文书,它起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时期,衰落于清朝,在道藏、正史、笔记、小说、文集、诗集、金石碑刻、方志文献中有所保存。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体降人材。”龚自珍的这首《己亥杂诗》公众耳熟能详。你一定想不到,它是一首诗体青词。青词,又称青辞、清词,亦名绿章,是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一种奏告文书,它起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时期,衰落于清朝,在道藏、正史、笔记、小说、文集、诗集、金石碑刻、方志文献中有所保存。
之所以被称为青词,是因为道教贵在青色,“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炁,纸所以用青也”,所以将内容写在青藤纸上。青词由脑词、陈述、祈愿、誓诚等几部分构成。脑词指四六文的开头部分,陈述与祈愿是青词的主体,陈述部分先阐明青词的缘起,其次描述青词所要祈祷的仪式,包括仪节名称、规模及相关内容,祈愿则多以“伏惟”或“伏冀”开头,代斋主陈述愿望,也是希望神灵所庇佑的内容,一般依照科仪的不同而不同,最后一部分是誓诚,表示将诚心修奉,以答玄恩,如“永遵妙道,仰副玄慈”。部分青词没有誓诚,仅以“不任”或“谨词”结尾。

01

青词的历史演变

青词始见于唐太清宫斋醮,最早记载于《翰林志》,其成书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青词又见于杜佑《通典》卷五十三《老君祠》,载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四月敕:“自今以后,每太清宫行礼官,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于纸上。其告献辞及所奏之乐章,朕当别自修撰,仍令所司具仪注闻奏。”
唐代杨钜有《翰林学士院旧规·道门青词例》一卷,说明唐代翰林学士院有撰写青词之责。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长安祭祀老君的玄元皇帝为太清宫,宫中供奉老君玉像和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圣像,太清宫实际上是皇室的家庙,一般在太清宫举行祭祀。
唐代传世的青词并不多,张海鸥先生统计,唐代流传的青词数量为248首,白居易、封敖、沈亚之、陈敬瑄、崔致远、吴融、李贺等有少量青词作品传世。李贺曾作一诗体青词《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石榴花发满溪津,汉女洗花染白云。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金家香衖千轮鸣,杨雄秋室无俗声。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除了本身青词数量不多外,唐代明确以青词命名的也不多。在其它宫观举行的斋醮则根据具体的科仪,分别命名为斋词和醮词,三者之间存在明确区分。斋词、醮词是斋仪、醮仪中使用的文书。斋侧重于内心,外部陈设干净,内部心无二物。醮则侧重于外在,“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杜光庭是唐五代著名道士,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修订斋醮科仪,将道教灵宝斋法与正一醮仪融汇一坛,青词成为必读之文。他的228首青词内容丰富,辞彩赡丽,是宗教和文学结合的产物。
杜光庭
杜光庭以后,青词走出玄门,进入文学领域。宋代青词创作大盛,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初步统计,《全宋文》等书籍中留有青词作品的有99人,现存宋代文人别集中含青词的约有七十余部,宋人留有青词作品1423首,其中不乏宋真宗、夏竦、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周必大、王安石、陆游、叶适、秦观、真德秀、杨万里等名人的青词。
比如欧阳修45首,苏辙28首,王安石26首,苏轼19首……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在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徐州任知州时,就撰写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其中的“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宋代青词在内容上逐渐日常化。有祈求家宅平安的,如张纲《醮新宅醮词》;有祈求仕途的,如秦观《登第后青词》、黄公度《赴官设醮青词》;有为过世亲人祭奠超度的,如叶适的《代子设醮青词》、《大祥设醮青词》、《谢恩青词》;甚至出现了仲并作生朝青词及《为湖州妓杨韵生日作醮词》的游戏笔墨。
秦观的《登第后青词》就是庆祝自己登第所作:“窃以,天运至神,固不期于报效;群生多故,实有赖于祈禳。敢伸悃愊之私,仰渎高明之鉴。伏念,臣生而固陋,长更屯齐。奔走道途常数千里,淹留场屋几二十年。既利欲之未忘,在过衍而奚免;深惧风霆之谴,窃萌豺獭之心,乃与母亲戚氏,爰自往年,愿修醮事。今则猥尘科第,叨预仕途。岂微躯之克堪?皆造物之冥赐。辄取甲寅之岁,只就海陵之宫。依按灵科,酬还素志。伏愿上真昭答,列圣顾怀。增寿考于慈亲,除祸殃于眇质。私门安燕,无疾病之潜生;官路亨通,绝谤伤之横至。臣无任”。
金、元两代也较为盛行青词。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金完颜永济敕中都太极宫提点李大方,于崇庆改元春上七日,在太极宫设罗天大醮三昼夜,皇帝御署青词。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宪宗亲署密词9通、玉简3面,名卿士大夫皆有赞咏,佳声和气,倾动京邑。
明初则对青词的限制极为严苛。《明太祖实录》中命令禁止道士设斋不许拜奏青词,否则治以重罪。这种局面到了明朝中后期才有所改变,青词再次兴盛起来,甚至进入了政治领域,出现了著名的青词宰相。
明代第一个要求撰写青词的皇帝是明英宗。上谕内阁臣李贤曰'近闻空中有声,此必上天谴告。必命真人张元吉祈祷之,卿可为青词进来。’贤曰:'祷之亦可,然尤须自省以回天意。’上曰:'然。’孝宗时,撰写青词之风日盛,以致有人奏曰“奏青词咒诅于便殿”。孝宗将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凌中、顾玒、顾经、曾克彰、黄大经、江怀、李成等作青词之辈置诸重罪。明代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不但广建庙宇,而且举行各种斋醮仪式,并由大臣们进撰青词。
顾鼎臣“进《步虚词》七章,且列上坛中应行事,帝优诏褒答,悉从之。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词臣李春芳、严讷、郭朴、袁炜等争相邀宠,进献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严、郭、袁为「青词宰相」。除此之外,欧阳德、夏言、严嵩、翟銮、徐阶也因为善撰青词而获信任。
其中袁炜(1507~1565年)是浙江慈溪人,字懋中。袁炜10岁习八股文,读书过目则成诵。17岁补县学生,熟读经史,以博雅称冠一时。因为他才思敏捷,嘉靖皇帝常常在半夜,命阁臣撰写青词。每当此时,袁炜举笔立就,而且最为工巧,最合嘉靖皇帝的心意。据沈德符称,嘉靖朝最受赞誉的一篇青词,就是袁炜撰写的。
文曰:“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青词到了万历年间趋于衰落,沈德符描述当时情况:惟世宗奉玄,一时撰文诸大臣,竭精力为之。如严分宜、徐华亭、李余姚,召幕海内名士几遍,争新断巧,几三十年。其中岂少抽秘骋升可垂后世者。惜乎鼎成以后,忌讳不言。然戊辰庶常诸君尚沿余习,以故陈玉垒、王对南、于谷峰辈,犹以四六擅名。
此后遂绝响矣。又嘉靖间倭事旁午,而主上酷喜祥瑞,胡梅林总制南方,每报捷献瑞,辄为四六表,以博天颜一启。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内臣录为一册,以故东南才士、缙绅则田汝成、茅坤辈,诸生则徐渭等,咸集幕下,不减罗隐之于钱鏐,此后大帅军中,亦绝无此风矣。
清朝青词彻底走向衰落,特别是到了清朝乾隆,青词更受压制。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有人将《永乐大典》散篇进呈乾隆批阅,里面有宋刘岐《学易集》十二卷。其中有青词一体,乾隆认为青词非斯文正轨,令人删去。虽然清代统治者鄙视青词,但仍有文人撰写青词,并将其收入个人文集,如贺裳《蜕疣集》中便收录了他的《祈雨青词》、《谢雨青词》等。
文体学专著方面,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有“青词”条。清代龚自珍一生困厄下僚,48岁时因不满朝政,辞官南归,路过镇江观看玉皇仪式,为道士撰写了一首诗体青词,这便是开头那首《己亥杂诗》。

02

青词的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圣谕》中多次提到“青词一体乃道流祈祷之章,非斯文正轨”、“迹涉异端”,然而青词作为一种文体,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确有其特点。
谢罪、禳灾和保佑平安,是道教斋醮的基本功用。因此从内容上看,青词主要是谢罪、禳灾、保佑平安。《上清灵宝大法》云:“为国消灾,为民祈福,拔济师友,普度幽魂”,但是青词在斋醮过程中,侧面反映了国情与生活状况。如有的青词反映国家兵连祸结,民生凋敝:“臣封疆之内,干戈逾年;野废农蚕,人罹涂炭”。
有的青词虽然是替斋主所写,却能考虑到斋主所遭遇的种种困扰:“德有愧于天地,敢辞屡请;道无私而应物,岂间微减”。青词的内容还具有宗教神秘色彩。一般人对道教的文书很难看懂,而作为斋醮科仪中敬献天神的斋醮词,则更难读懂。青词的宗教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秘化。如“洞里之玉楼金阙,尘俗难窥;人间之古殿荒台,踪迹易度”就充满神秘气氛。二是仪式性。如“是敢依明科,选求良日;列词备信,拜奏章文;请天官吏兵,降鉴营护”就说明了斋醮的各个程式。
从青词语言手法看,青词文辞华丽,讲究对仗。青词的形式是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对偶、炼字、音韵,追求词章华丽。青词在形式上有四四对、四六对、六六对、六四对等。如苏轼“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福之纯备”。明代沈德符评价青词“四六虽骈,偶余习,然自是宇宙间一种文字。今取宋人所构读之。其组织之工,引用之巧,令人击节起舞”。
从青词的书写要求看,青词书写要求严格,强调一气呵成。《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门定制》、《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等道经都有书写青词的格式。宋蒋存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一《青词格式》中载有青词的写作要求:
须用上等青纸,勿令点污穿破。如纸薄,即将两幅背之。高一尺二寸,只许用一幅,通前后不过十七行,行密无妨,当令后空纸半幅。自维字之后平头写之,上控八分,下通走蚁,行不拘字数,但真谨小楷为妙。如启圣后下文不得过十六句,当直指其事,务在简而不华,实而不芜,切不可眩丈,瞻饰繁藻,惟质朴为上。
书词纸不得令飞落床席及地上,仍不得今衣袖等沾拂词文。凡书词之时,当入静室,几案敷净巾,朱笔朱盏,勿用曾经掩秽之物,口含妙香,闭气书之,不得以口气动文,写未乖不得落笔及与他人言语,仍不许隔日书。下臣字不得在行头,行内不得拆破人姓名。此为书词之格式,或稍有违,不惟不达,反招寡尔。
从青词的书写格式看,作为一种宗教文体,青词具有程式化的特征。关于青词的书写,杨矩《翰林学士院旧规》、吕元素《道门定制》、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等书籍中都有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从所列举程式来看大同小异。
作为道教文体,青词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历代皇帝的重视,在政治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明嘉靖时产生了一批“青词宰相”,这种原本作为道教斋醮仪式的文体,与皇权相结合,其命运也就随着皇帝的重视与否,跌宕起伏。其实青词本身只是人们对于天的一种敬畏之心,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使愿望上达天听,帮助自己逢凶化吉,而能在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留下惊鸿片羽,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

参考文献:

[1]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第17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

[2]李肇:《翰林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史部343,职官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3]杜佑:《通典》卷53《老君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张海鸥、张振谦:<唐宋青词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文学遗产》2009-03-15。

[5]《全唐诗》第6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魏征等:《隋书》卷35,《志第三十,经籍四》,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7]吕元素:《道门定制》,《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集部54,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明太祖实录》卷209,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版。

[10]《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七年二月丙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版。

[11]《明孝宗实录》卷2《成化二十三年九月丁未》,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版。

[12]张廷玉等:《明史》卷193《顾鼎臣传》卷193《李春芳传》、《严讷传》、《袁炜传》,卷213《郭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嘉靖青词》、卷10《四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1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9册《集部八八,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6]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17]杜光庭:《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全唐文》卷93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8]苏轼:《集禧观洪福殿等处罢散谢雨道场青词》,《苏轼全集》文集卷44《内制青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杜光庭:《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全唐文》卷939,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0]杜光庭:《皇帝本命醮词》,《全唐文》卷941,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1]苏轼:《隆佑宫设庆宫醮青词》,《苏轼全集》文集卷44《内制青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2]蒋存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1《青词格式》,见《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史部三五三,职官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4]吕元素:《道门定制》,《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