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有余而义不足——张华的故事

儒家重视智慧,但强调智慧必须与仁义和勇敢圆融结合。勇有余而智慧不足,智有余而仁义不足,都容易败事。西晋名儒名臣张华,就是智慧有余而仁义不足的典型。
张华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人,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又工于诗赋,雅爱书籍,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
张华自少才学过人,深受同乡名臣卢钦、刘放、阮籍等人的赞赏,名重一时,众所推服。在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颇受晋武帝司马炎重用。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司马炎与羊祜谋划伐吴,群臣都以为不可,只有张华与大将杜预坚决支持,并于战时任度支尚书。
吴国灭亡后,以功进封广武县侯。其后遭到排挤,出镇幽州,政绩卓然。之后返朝任太常。晋惠帝继位后,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张华尽忠辅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晋书张华传》记载:
“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疑而未决,以问裴頠,裴頠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女史箴》画的一幅长卷
贾谧承袭其外祖贾充之爵,又是贾南风皇后的亲侄子,又有皇后椒房之亲,权力很大。其人“好学,有才思”,文章华美,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圈子,号称“文章二十四友”。其中有潘安、陆机、陆云、左思、刘琨、石崇等人。
裴頠亦西晋大臣,后与张华一起被司马伦杀害。贾谧、贾后与裴頠三人共同支持,张华于是受到重用。他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弥补缺漏。尽管当时惠帝昏弱。贾后暴虐,但天下仍然安定,张华功不可没。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害,终年六十九。
赵王司马伦及其同伙孙秀,与张华有旧仇。
司马伦任镇西将军时,扰乱关中地区,使得氐羌反叛,惠帝让梁王司马肜代替他。有人劝张华,请梁王杀掉孙秀,削弱赵王的力量。张华很赞同,司马肜也答应了。但被孙秀的友人辛冉劝阻,孙秀得以免死。司马伦回京后谄媚贾后,希望能录尚书事,又请求任尚书令。张华与裴頠都坚持不同意。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司马伦、孙秀准备废黜贾后,孙秀让司马雅连夜前往见张华,要他支持,又被拒绝。司马伦、孙秀发动政变时便杀害了张华,并夷灭其三族。时年六十九岁。
《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被杀的时候,问前来杀他的张林:“你要谋害忠臣吗?”张林称有诏书,指责张华说:“你身为宰相,担负天下的重任,太子被废黜,却不能死节,为什么?”张华说:“式乾殿议论此事时,我竭力劝阻,这是众所周知的,并非我不谏!”张林说:“劝谏不被听从,为何不逊位?”张华无话可答。
“智有余而义不足”是王夫之对张华的评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
“知事几、察物情者,可与谋国乎?未可也,抑不可以谋身。故张华终死而晋以大乱。华之决策平吴,何其明也;执政于淫昏之廷,而庶务粗举,民犹安之,何其审也;拒刘卞之说,不欲为陈蕃之为,以冀免于祸,抑不可不谓工于全身。然而身卒殒、国卒危者,何也?智有余而义不足也。”(《读通鉴论卷十二惠帝》)
“知事几、察物情”就属于智慧的范畴。王夫之认为,张华决策平吴,非常明白;执政于放肆昏乱的朝廷,而各种政务还能举行,民间还算安定,非常审慎;拒绝刘卞的说辞,不肯效仿陈蕃之所为,以求免于灾祸,也不能不说不懂得保全身家。但是,最后还是身死族灭国家危亡,就是因为智有余而义不足。
“拒刘卞之说”的刘卞,是太子左卫率,很受太子司马遹的信任和优待。当时贾后想要废太子,刘卞就劝说张华扶持太子,设法废黜贾后。张华拒绝了,理由有三,很充分:“今天子当阳,也,吾又不受阿衡之命,忽相与行此,是无其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
“不欲为陈蕃之为”的陈蕃,是东汉时期名臣。汉灵帝时,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张华有哪些“义不足”的表现呢?王夫之指出张华不义有六。

张华有哪些“义不足”的表现呢?王夫之指出张华不义有六。

知道“权戚满朝,威柄不一。”却不能及时引退而接受侍中之位,这是一不义;

既然自称 “吾无阿衡之任”,却依然与贾家周旋终始,这是二不义;

张华曾为贾充所忌而被外放,如果想保全性命免于罪戾,应该借此机会永远离开朝堂,他又做不到,这是三不义;

“贾模,贾氏之党也,知贾氏之亡晋,而以忧死,华且从容晏处,托翰墨记问以自娱,固自信其智足以游羿彀中而恃之以无惧。不清不浊之闲,天下有余地焉以听巧者之优游乎?天下有自谋其身处于无余之地,而可与谋国者乎?”这是四不义;

张华有贾模、裴頠等人支持,以贾氏之姻族为内援,如果听从刘卞扶立太子之议,成功可能性有八九成,但张华无所作为,以致“志士灰心而狂夫乘衅。”这是五不义;

张华于贾氏废姑杀其母之日,委顺其间,这是六不义。

张华贪恋禄位,只想优游于“不清不浊之间”。王夫之指出:“贾模,贾氏之党也,知贾氏之亡晋,而以忧死,华且从容晏处,托翰墨记问以自娱,固自信其智足以游羿彀中而恃之以无惧。不清不浊之间,天下有余地焉以听巧者之优游乎?”(《读通鉴论卷十二惠帝》)
注意,“智有余而义不足”,义不足,不足而已,与不仁不义缺德有别。否则,智有余就成了邪智。然复须知,义不足,其智就很有限,大不起来,只能是小智。如王夫之所说:
“盖华者,离义为智,而不知不义者之未有能智者也。是非之外无祸福焉,义利之外无昏明焉。怀禄不舍,浮沈于其间,则更不如小人之倾倒于邪而皆可偷以全身。是以孔光、胡广得以瓦全,而华不免,若其能败人之国家则一也。是以君子于其死也不闵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惠帝》)
元儒郑玉对张华的看法与王夫之接近:“昔者力赞平吴之策,何其勇也;今者力沮废后之谋,何其怯也。盖华本庸人,专于诗书名物之间、制度文为之末,才不足以制变,学不足以适道,岂知天下之大义,圣人之大用哉?若华者,所谓具臣而已矣。”(《师山先生遗文》)这个评判非常中肯。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