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档心率的训练效益
“ 所谓跟着心率训练,不仅仅是指强度和身体疲劳程度,关键还要明白它所对应的效益。”
每个硬件厂商,都有围绕着自己的硬件设备和分析系统,组成“运动生态”。这也是大家比较乐意追捧那些分析功力积淀比较深厚的品牌的原因,以及一些后起厂商,努力搭建——或者鼓吹——自己的分析能力的原因。
本篇以老牌Polar为例。
一、几个主要的效益指标
一般来说,各心率区和效益的对应效果如下:
1、无效益:心率1区以下
2、恢复训练:心率1区
3、基本效益、长时间基本效益:心率2区
4、稳定状态训练:心率3区
5、稳定状态及速度:心率3-4区
6、速度训练:心率4区
7、速度训练+:心率5区
大体就是这样的分类。具体对应到各种运动状态时,分解如下。
1、在力量训练时,有时候静态的力量训练,心率会非常低,甚至在1区以下。
资深运动爱好者,通常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心率分区。例如,跑步用常用的储备心率法,健身用最大心率法,自行车则另有针对性的定制。
一般最大心率法的1区下限,因为不考虑安静心率的因素,往往比储备心率法的下限要低。
但即使如此,力量训练课中,在很多时候,往往连心率1区的下限都不一定能达到。
例如,核心力量的王牌动作——平板支撑,它所呈现出来的心率就非常低。
所以,系统显示无效益,也是一种效益,多数出现在静态力量练习时。
2、跑步时心率1区,通常是热身区到燃脂区。效益对应恢复训练。
由于心率曲线是与时间正相关的,也即是说,随着时间推迟,即使从身体感觉来看,维持的是相同的运动强度,实际上疲劳也是会累积的,体现在心率曲线上,会有缓慢的上升。有氧基础越优秀,匀速运动状态下心率上升的斜率越小,因此测试时的心率偏差也越小。
通常时间比较短的(如30分钟以内)1区训练,往往显示是恢复训练。如:
3、跑步时心率2区,通常是热身区到燃脂区。效益对应基础训练。
有的人说,我无论如何守不住心率1区,走走路就超出一区了。那是因为有氧基础还是太差的缘故。
我个人实测,如下图。在1小时之内的匀速跑,平均配速6:40,可以确保心率在1区内,从图中来看,曲线走势非常接近水平,因而我自以为有氧稳定性还是不错。如果呈现很陡峭的斜率,而并没有加大运动强度,就是心率稳定性还有欠缺。
这种1小时左右的1区训练,就是基本训练。
4、2区跑很长时间,则显示为长时间的基本训练。
如,一般周六以2区为主的半马,就是属于这个类型。它既是良好的燃脂区,也是打有氧基础的关键区,耐力关键区。
下图举例来看,整个曲线走势平稳,个人比较满意。
5、心率3区的稳定速度跑,是常规所称的有氧区。
一般下图这个稳定状态(图中是1小时匀速3区),和上面所说的长时间基本状态,应该是跑步中采用最多的。如果参加比赛,应该训练这个区间的长距离。
6、心率4区到5区的冲刺跑为主,即速度和最大训练
下图是一次10公里跑,心率主要在3、4、5区,4区最多。单脚步频97,折算成我们常用的,就是194步。
再往上,进入5区,就不可能维持长时间的运动状态了。
二、如何利用心率监控来帮助自己健康跑
根据Polar的官方说法,心率3区下限的练习强度,是使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明显高于静止水平时的最低练习强度。您的身体几乎完全依赖有氧能量的产生。也就是说,这个区间比1区2区明显有运动疲劳感,但是这个区间通过训练,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应用中,如果心率区间设置没有错的话,可以长时间在这个3区里,跑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心率区间4的上限(5区的下限),官方说法“长时间维持的最高练习强度。在这种强度下,您的无氧代谢会增加,血液中的乳酸开始积累。”
这也是我们习惯称4区是混氧区的原因。
言下之意,越靠近4区上限(5区下限),越接近无氧状态,想要维持长时间就越难。
要想维持长时间和保持高强度,只能做出平衡。
如果高强度和长时间,两方面都想得到,那么就可能带来伤害,甚至出危险,挂墙上了。
如果要持续一个状态较长时间——假如超过1小时,又想玩命出成绩,那么尽量在4区的下半区来完成。当然,需要持续的时间更长,就要进入4区的下限附近,甚至进入3区,更有保障。
至于进入5区,那是为了短时间冲刺获取成绩,或者在间歇跑的运动形式中用到。在5区,没有理由作为长时间工作区来使用。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上面的道理:
如果你在场面上看起来跟大神跑得一样快,但是人家是在心率3区维持这样的速度,而你是在5区实现的,那么请你主动放弃跟随大神,你马上就要被拉爆了。
我想,这也是许多前辈和高手反反复复教导我们,跟着自己的心率来跑步的核心逻辑。
至少从目前被人广泛认可的运动理念来看,长年累月地在心率高区维持运动,是要警惕的。
大致上,7成运动时间在1-3区,2成在4区,1成在5区,这样的时间分布,是比较安全的。
很多时候,“与昨天的自己对比”,听上去像一句很玄空的话,但是,如果能够确立这样的认知,真的不失为摆脱内卷格局的高妙境界!
《内卷时代,运动是个难得可以自主的乐趣,你还不肯放过自己吗?》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知,我老人家才始终跟着心率,以“安贫乐道”的态度,在跟昨天的自己对比。^_^
三、心率设置尽量正确
基本上没有一种心率设置方法是普适性的。
譬如,我们常说的丹尼尔斯博士储备心率法,我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当我用它对照着课表来执行的时候,发现它的要求很高,好像我的身体感觉总比它高出一个区。我相信就是我的能力还不够,这个方法可能压根就是给训练有素的高水平运动员用的。
而用220-年龄=最大心率法的方法,我自己用实际测得的心率数,都可以实锤证实这个公式算出来不符合我——事实上,它不符合绝大部分运动爱好者,因为它是面向全体人群做的模型,越是运动者,可能与它的差异越大。
而佳速度里那个平均分布的储备心率法——它与丹尼尔斯博士的储备心率法原理一样,就是各档的节点不同,早先佳速度也是用的博士的方法,现在各档“门槛”都用了60%-100%整数了,似乎,比较合适。
如果能够从跑步过程中实际测得无氧阈值,我个人认为是最科学,最靠谱的。这个数值3个月或者半年验证一次。
以佳明为例,你在跑步中,手表测得新的无氧阈值,一旦接受它,手表就把它自动变成5区下限,并且自动把其他各区设置好,很方便。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正好前两天有朋友问起,我给链接到这里。
如果想要用心率作为自己的指导,并且从中获得收益,那么,检测心率的准确性就显得很重要,否则,方法再对头,但工具不准确,也是白搭。
不仅是白搭,还可能把自己误导。
如果需要测得精确的心率时,或者在间歇训练的时候,最可靠的还是心率带。
================================
历史文章:
【开始跑步】
【器材体验】
【训练心得】
【健身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