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1-20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成皇帝 绥和元年 前7年
诏曰:“《春秋》,母以子贵。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满为平周侯,皇后父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帝遣尚书令诏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皇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
【译文】五月十九日,立傅氏为皇后,她是傅太后的堂弟傅晏的女儿。哀帝下诏说:“《春秋》说,母以子贵。所以应该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尊丁姬为恭皇后,各自设置左右詹事,食邑如同长信宫皇太后、中宫皇后。”同时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封自己的舅父丁明为阳安侯,舅父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傅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又封皇太后赵飞燕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皇太后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王政君诏令大司马王莽回到府邸,以避开哀帝的外戚;王莽上书请求辞职。哀帝派尚书令此诏书恢复王莽的职位,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向太皇太后报告说:“皇帝听到太皇太后的诏书,十分悲伤!如果大司马不继续任职,皇帝也就不敢听政了!”董宏上奏建议定陶恭王后丁姬为太后,和皇太后赵飞燕平起平坐,并举了秦庄襄王时期华阳夫人和嬴异人的生母并为太后的例子为惯例,之后找到王莽的无情驳斥。但汉成帝的傅昭仪、汉哀帝的祖母、即材料中的傅太后不同意,大闹闹到了太皇太后王政君那里。追封汉哀帝刘欣的父亲、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为恭皇。此时刘康已死,丁姬却在世。王政君没有让刘康的老婆丁姬和皇太后赵飞燕平起平坐,却封追封刘康为恭皇,给了刘康皇帝的名义,只追封死人而不封活人,一个死掉的皇帝、从没当过皇帝的名誉皇帝影响力有限,而一个活着的皇太后的影响力却非常大。封死不封活背后的实质,就是王家外戚只给帝系势力名,而不给实的算盘。可以说这是王家和傅家各退一步,为了在一口锅里吃饭而互相妥协的表现。这个时候如果帝系势力只是为了争面子,事情发展到这样已经可以接受了。但帝系势力的目的不仅仅是争点面子,傅太后和哀帝更想从王家手里夺权。所以帝系并没有止步于此,追封哀帝的父亲刘康为恭皇后,哀帝不久又发诏书追封了傅太后、丁皇后的父亲为侯,紧接着又封了丁家外戚丁明、丁满为侯,傅皇后的父亲傅宴为侯、同时拉拢皇太后赵飞燕,封她的弟弟赵钦为侯。于是王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立刻让侄子王莽辞官,名为退避三舍,实则是明晃晃的威胁,让帝系外戚知道谁才是朝廷的主宰,谁才是老大。果然没过多久皇帝又低声下气的请求王莽出来主持大局了。这段材料,大概就是讲的这么一个故事。此时的西汉,外戚专权非常严重。而这时的外戚,主要又分为三派。首先是以太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家外戚,王莽是此时王家的话事人。王家是老牌外戚,早在汉成帝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到了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继位以后,其权势迎来了繁荣期。汉成帝19岁继位,在位25年,期间都是王家独掌朝政,话事人不停地换,从王凤到王莽,但是王家执掌朝政,这一点始终没有变过,25年的时间,足够王家把权力的触角伸到帝国的各个神经末梢了。其次是以皇太后赵飞燕为首的赵家外戚。汉成帝贪酒好色,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上位,背后也有王家的推手,最起码是纵容,只有汉成帝把精力放在酒色财气上,王家才能更方便的继续执掌权力,否则汉成帝整天没有事干,就得把精力放在朝政上了,所以在赵飞燕、赵合德的问题上,只要赵家不染指权力,就算占有再多财富,王家也是默许甚至支持的。但赵飞燕姐妹深得成帝宠爱,却并不能影响朝政,仅限于穷凶极欲而已,这一点从赵合德的死可以看出来,成帝在未央宫白虎殿玩过头了猝死,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侍寝的赵合德,最后以赵合德的自杀来给成帝的死盖棺定论,可见赵家姐妹在政治问题上并没有话语权,只是两只宠物猫而已,王家才是真老虎。后世把类似于赵飞燕这样的人视为红颜祸水、亡国之音,太肤浅了。赵家姐妹上位的本质,就是王家需要这么两个人去承担成帝的经历,而成帝又好这一口,因此在这种供求关系下,总会有这个角色,来满足王家和成帝的需求,没有赵飞燕,也会有李飞燕,或者是钱飞燕、孙飞燕。只不过刚好是赵飞燕而已。组织领导者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防止大权旁落,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带领组织不断取得新成就。红颜并非祸水,而是祸水需要利用红颜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所以从表象上看,世人皆称红颜祸水。再有就是汉哀帝的外家,即帝系外家。汉哀帝并不是汉成帝的儿子,而是汉成帝异母弟弟定陶王刘康的儿子。汉哀帝的祖母傅婕妤和太皇太后王政君,都是汉元帝的嫔妃。帝系外戚主要包括傅家、丁家。傅家就是汉哀帝祖母,汉元帝的傅昭仪的外家,比如说傅宴、傅喜;丁家就是汉哀帝的母亲丁姬的外家,比如说丁明、丁满等。《汉书》上说哀平短祚,汉哀帝在位不过7年,小小年纪,才25岁就死了,其本质原因就是汉哀帝的政治手段用错了,或者说傅家、丁家政治素养太低,过于短视。西汉后期的政治斗争,其本质就是新老外戚之间的政治斗争。皇帝换了,当时掌权的外戚却不愿交出权力,但新皇帝带来的外戚,却急于登上历史舞台,执掌天下,王家和傅家、丁家的利益冲突,主要就在这里。汉哀帝的失败,就在于太短视了,太着急了,在于按不住傅、丁两家的外戚,受外亲的影响太大。翻遍《汉书》,权臣掌权的时候不少,吕后时期、文帝时期的功勋系、景帝时期的主要矛盾在封国、武帝时期的窦太后家、昭宣朝的霍家、元帝时期的许家、成帝时期的王家。在大多数时候,新皇帝上位往往会和前朝掌权势力,以联姻的形势媾和。比如说武帝娶了窦太后的亲孙女阿娇、宣帝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成帝娶了许嘉的女儿。联姻的本质,就是安抚老派掌权势力,娶前朝强势势力的女儿为皇后,立皇后所生的儿子为太子,让老牌政治势力的权力能够得到继承。至于是否真的能够继承,那就要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了。比如说陈阿娇、霍成君、许敬皇后;最终都被废掉了。但一码归一码,至少在新老势力交替的时刻,作为新上位的皇帝,要有让老牌政治势力不反对的能力,否则,是无法安全着陆的。这是汉哀帝失败的第一点,上来就直接来了一个亲上加亲,立了傅家人当皇后,这是完全不打算照顾王家人的感受了。王家感到权力得不到传承,自然要搞掉这个皇帝。所以汉哀帝几年就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宫帷之事,秘之又秘,谁知道呢?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汉昭帝没有娶霍光的女儿、孙女,而娶了上官桀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汉昭帝早死;汉废帝刘贺没有娶霍光的女儿,刘贺被废了;汉武帝娶了窦太后的亲孙女,汉武帝坐稳了;汉宣帝娶了霍光的女儿,汉宣帝坐稳了;汉成帝娶了许嘉的女儿,汉成帝坐稳了。王莽的权力远甚于霍光,已经达到了一辞职,朝廷就运行不下去的地步;为什么王莽一辞职,朝廷就瘫痪了?因为王家经过25年的经营,朝廷的官员、郡国的守相、边军的将领,大多都已经是汉皮王骨了,皇帝已经使唤不动他们了。所以说,汉哀帝不娶王莽的女儿,其下场已经可以猜测,是大概率事件了。王莽这种权臣,依托太皇太后,久在朝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岂是新上位的皇帝三下五除二可以打倒?汉哀帝这么心急的暴露自己的意图,出手就已经是死人了。再有就是汉哀帝的封侯也有些问题。正所谓王者无私,王道荡荡,讲的就是圣王的公平、公正、公开。哀帝倒好,一上位,就大封外戚,一群外家占着高位,下面的人不听你的,没有实位,又有何用。你一上来就大力提拔外戚,不仅不感恩扶持你上位的王家反而恩将仇报。在其他人眼里,就算帮助汉哀帝扳倒了王家,也只不过是促成另一个和王家一样的傅家而已。而且就凭汉哀帝这种恩将仇报,农夫与蛇的做派,一旦扶植起来了,也未必有现在的王家好。对于官僚来说,我们都是王家提拔起来的,现在你汉哀帝表现成这样,我们真的很难为你做事啊。因为我们背叛王家,扶持你起来只不过是另一个强权外戚而已。而且还是一个没有王家懂得感恩、懂得分享的外戚。王家对我们有栽培之恩,造反有杀头的风险。谁也没有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将栽培之恩恩将仇报,去支持扶植上位了也看不到任何好处的傅家吧?因为根本没必要啊。所以我说,汉哀帝以及他背后的傅、丁两家外戚,的政治素养是非常低下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上位借着上位感恩典礼,娶王莽的女儿,封王家的同时,大肆分封王家的次级势力,一有机会就封,把王家的次级势力封到不可收买的地步。只有王家的次级势力不想听王莽的话了,想自立门户了,内部乱起来了,皇帝才好借机捞取权力,慢慢的把下层渗透了,再翻手回来处理这些次级势力,只有这样,皇权才有机会慢慢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