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苇的六封亲笔信

姚一苇,本名姚公伟,我国台湾著名的剧作家和美学家,1922年生于江西南昌, 1997年病逝台北,享年76岁。

姚一苇

姚一苇16岁时入吉安中学,旋即连年遭遇战乱,随校迁徙,后考进厦门大学,  厦大躲战火而搬到长汀,他以校为家,1946年毕业后,先在台湾银行任职,后在台湾各大学主讲戏剧理论和文学理论。他毕生以读书为乐,创作、著述、教学为志业。先生坚信传统人文精神和古典美学信仰,治学严谨,意境深远,在剧作、美学、理论、批评、散文等领域成就斐然。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参与台湾的《笔汇》、《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等重要文学刊物编务,提携后进,发掘有才之士不遗余力,被文学界誉为“暗夜中的掌灯者”。

姚一苇的部分著作

个人作品有文艺论著《艺术的奥秘》、《美的范畴论》、《戏剧论集》、《文学论集》、《戏剧与文学》等,剧作《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红鼻子》、《申生》、《一口箱子》、《傅青主》、《我们一同走走看》、《左伯桃》、《大树神传奇》、《马嵬驿》、《x小姐》、《重新开始》等,散文评论《文学论集》、《姚一苇文录》、《欣赏与批评》、《戏剧与文学》、《说人生》、《戏剧与人生——姚一苇评论集》。他是台湾现代戏剧首屈一指的大家,在台湾美学界,被称之为“戏剧与美学的一代宗师”。

姚一苇的部分著作

家父郑道传(1919-2002)和家母陈兆璋(1923-2010)与姚一苇是厦门大学长汀时期的同学,并同为校园文学青年,同为学生社团“笔会”的热心成员,留有合影。1989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姚一苇即刻致函郑道传和陈兆璋,表达了对故乡与母校的思念,并几经努力,终于重返母校厦门大学,与分别了44年的老同学重新见面,我作为郑道传和陈兆璋的儿子,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

此后双方书信不断,近日笔者在处理父母遗物时见到了其中姚一苇致郑道传和陈兆璋的亲笔信6封。这6封信不仅情感饱满,书写俊秀,而且是姚一苇生命最后八年(1989-1997)的情感与思想的涓涓流露,是纪念与研究姚一苇先生重要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第一封:

道传、兆璋学长伉俪:

长汀一别,转眼之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世沧桑,不知自何谈起。

我打算返乡探亲,拟经厦门。我是厦大毕业,却从来不知母校是何样子,以致梦寐萦回。更希望这次能拜见师长及老同学,一诉离情。

我计划由香港坐船到厦门,拟在厦门停留五至七日,惟此刻行期仍未确定,大约在六月下旬。

筱兰不幸于1983年患乳癌去世,当时曾遭极大打击,后来再婚,内子李应强与我均在艺术学院教书,生活已恢复正常,此次我当与她一同前来。

母校近况如何?汪校长据云仍健在,潘茂元兄仍在校,此外尚有何人?盼示之为感,如有电话之告知。时再叙即请俪安。

弟姚公伟(一苇)拜上

1990年3月24日

这第一封信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回家探亲,先厦大母校,后江西老家,这自然有交通上的考量,也不乏情感上的牵挂,厦大之魅,可略见一斑。其二,通报了同为厦大学子的前妻范晓兰去世的噩耗,笔叙时竟涂抹两字,这在姚先生的各封信函里实乃少见,疑似心弦的抖颤。

第二封:

兆璋学长:

您四月四日函已收到,今日又收到您托杜先生带来之信,诵之再三,如见故人,我因班机时间未定,故未立即做复,致劳悬念,深感歉疚。

我目前仍在教书,且杂务甚多,四十多年阔别,诚不知自何说起,幸好会面之期不远,当可畅叙衷曲。

厦门方面届时找一旅馆是否方便?需否先预定?一佚行程确定,当函告或电话告知,费心之处容面谢。

母校对我之成长,关系至大,无以为报,因此拟将我的全部著作致送一份,聊表微意。余再告,即请教安,道传学长应之代致候。

姚一苇1990年5月9日

姚一苇写第二封信时应该已经获悉郑道传已双目失明,他需要厦门方面协助的事宜不得不都由陈兆璋负责打点。决定重返母校,姚一苇首当其冲就是想把他的全部著作送一套给母校,后来他确实就是这么做的,当时在厦大图书馆举行了简朴的捐书仪式,时任厦大图书馆馆长兼校友会理事长陈仁栋教授主持了仪式,时任校长林祖庚教授亲自接受了捐书,记得当时姚一苇客气的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的礼物,只有这些著述,林校长动情地回答:“母校需要的就是您的大作”!

第三封

兆璋学长:

五月三十一日大函敬悉。

今日才收到旅行社之机票,行期才正式确定,我们将于六月二十五搭乘中国民航CZ382次班机飞厦门,飞机于香港时间12时15分起飞,大约一个多小时可抵厦门机场,届时如有校友会来接,当感激之至。

关于旅馆,当然希望住在校内,因为比较方便可以参观母校,但是要比较现代化(譬如冷气,能睡得好些,以免旅途辛劳),否则则请订市区内旅馆(不需要豪华),费神之处容面谢!

千言万语荣见面时长谈。

诸学长处乞代致意。

祝阖第安康

姚一苇、李应强同上

1990年6月9日

当时祖国大陆交通和住宿条件都比较落后,堂堂厦大校内只有一家招待所,且大部分客房只有电风扇,有空调的客房屈指可数。姚一苇在后来与我聊天时曾感叹大陆比台湾要落后二十年。

姚一苇的几封信函

第四封

道传、兆璋学长伉俪如晤:

我们于阔别半世纪之后,得以在母校相见并过府叨扰,畅叙离情,人生之乐事,毋过于斯!尤其是道传兄于双目失明之余,尤能著述,其耐心与毅力,令我们衷心钦敬,可见人必要自己努力,则无事不可克服也。

我们于六月三十日飞南京,探望舍弟公骞,并一同游庐山,有句云“神州蓬岛隔云天,五十年来一瞬间,兄弟同游无别事,看山眺水话童年。”亦所以记实也。

七月十日复自南昌飞北京,见到阔别五十二年的妹妹,当年离家时她才十岁,而今已白发飘萧,相逢恍如梦寐。我们在北京停留十二日,畅游名胜古迹,虽然是走马看花,但如願足矣。

二十二日由北京飞香港,次日返台北,旅途虽劳累,惟一路平安,足释远念。

回来之后,不免有一些杂事待理,但此间天气炎热,执笔写此信时挥汗如雨,故工作效率甚差,厦门天气似乎气温低于此间。

明年四月为母校七十年校庆,此间校友正发起组团前往庆祝,届时必有一番盛况。

陈仁栋学长处乞代致谢!

余不一一,专此敬祝阖府安康

姚公伟、李应强同上

1990年7月28日

此信虽短,但充满了一个“情”字,手足之情、兄妹之情、母校之情、同学之情、校友之情,一情扣着一情。据我所知,隔年母校70年校庆姚一苇虽然没有再次出发,但在“厦门大学台湾校友会”编印的《纪念厦门大学七十年校庆特刊》收入了姚一苇的专稿《厦大二奇士》,其中一半篇幅写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郑道传,随即福州的《港台信息报》1991年5月25日全文转发了该文。

第五封

道传、兆璋学长伉俪:

时间真快,厦门一晤,匆匆又是三年,今年我已年届七十,已依规于八月一日起退休,但是教书工作一丝未减,只是由专任待遇改为兼任,可以说是“待遇退休”而已。

我本想退休之后,能各处玩玩,途中讲点什么,但目前大家都是经济挂帅,赚钱第一,此种人文方面的东西,缓不济急,颇受冷落,因此若道传兄、国磐兄这样的学者,这样的精神,哪里去找?我只觉得我写的太短了。

我今年年初出版了《戏剧原理》,系由我口述,别人笔记,再由我改定,此种出书方式比较快速,现正在校阅另一著作《审美三轮》,可能明年初才能问世。

最近得来书,关于此间人口问题家庭计划方面之资料,我是一无所知,盖隔行如隔山也,不过我已托人去查,何处有售,如果有结果,自当寄奉。

今年农历新年无事,做了一首诗,录呈一粲:

壬申元旦

七十年来志未忘,白头出士更痴狂,

几根傲骨经霜雪,一瓣馨香拜老庄。

不为虚名媚俗世,只因诗思索枯肠,

从今休问凡人事,坐对书城岁月长。

敬祝 俪安      弟公伟拜 11、14、1992

此信中所言“我只觉得我写的太短了”,指的就是上述的《厦大二奇士》一文。另外所提及的“人口问题的资料”与我有关,我当时在厦大台湾研究所从事台湾人口问题的学术研究。

第六封

道传、兆璋伉俪:

十二月十七日大函于昨日收到,此信走了十多日,可能不是经由航空之故。

令郎要的书一般书局是找不到的,因系太专门。信中告知出版社名称,我到中央文物供应社,果然购得。同时购得《中华民国统计月报》81年12月份,系最新出版者,令郎可能有用。

另寄上《人口学与家庭计划》及统计月报各一册,,可能由海运,当比信件费时,故不知你们何时才能收到,收到后请告知。

至于所需之《中华民国台闽地区人口统计》一书则仍未找到,我们会随时留意,一佚找到,即寄奉。

今年农历元旦,一时感知中来,有诗一首,特录呈一粲:

癸酉元旦抒感

老去情怀五味陈,干戈世路历艰辛,

风云翻覆情兼雨,时事苍黄假作真,

四纪居留仍客串,一生寻觅是吾身,

今朝与己安心竟,白首穷经日日新。

耑此即请

阖府清吉

新春如意

公伟拜上4/2/1993

应强附笔问好

这第六封信我几乎成了主角,父母为我的科研操劳挂心,并不惜麻烦老同学。我收了姚一苇学长的资料与图书后,分别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年鉴》、《中国计划生育年鉴》以及《南方人口》《台湾研究集刊》上发表多篇台湾人口论文与综述,这些研究成果都饱含着姚一苇先生的操心与支持。

1997年4月11日,台北传来姚一苇突然病逝的噩耗,我的父亲和母亲撰写了怀念长文《难忘的友情》,该文细分三部分:《民族危难中的同窗友谊》、《“红鼻子”报佳音与阔别重逢》和《白首穷经日日新》。该文内容与目前披露的这六封信相映成趣,互为映证。该文发表在《厦门日报》1997年7月20日上,此后福州《台港文学选刊》和北京《新文学史料》也做了转载,并被收入台湾书林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姚一苇纪念文集——《暗夜中的掌灯者》,该书由陈映真主编,李应强、王友辉编辑。

左起:李应强、陈兆璋、郑道传、姚一苇、陈仁栋,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2017年9月 厦门大学新任校长张荣在2017届迎新大会上提到了校友姚一苇的名字,进一步肯定了他作为杰出校友代表的地位。姚一苇学长给我父母亲的六封信不仅仅是珍贵的名人家书,而且体现了一位厦门大学赴台老校友的母校情怀、家乡情怀和民族情怀以及深厚优雅的文学修养,是海峡两岸共同的人文文物与珍贵的历史史料。

(作者:郑启五,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 / 西子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厦门巴中学子守校训谱华章

    作者:厦门 郭光辉 巴中学子遍布五洲四海,缘聚在厦门的最多时达50多位,而今尚有40多人,其中最年长者为巴中48届,最小的是67届,但皆已年过半百,美丽青春离去不复返了,欣慰的是在满天炳蔚的夕阳中生活 ...

  • 厦门| 曾厝安 有它的小心思

    (三) 第三日,入住曾厝垵. 太喜欢这里的边边角角,大量特色主题客栈的集聚地.靠近几条繁华的小街,处处即景,进而生情,喜爱之情,难以释手.总觉得,这是一个很用心的地带. 只要用心,便能最打动人心. 无 ...

  • 2021考研「择校」技术贴 | 关于报录比、学费、学科排名、参考书的问题

    ☑ 作为放假前的倒数第二篇推送,决定用来好好给今年即将开始水深火热的21届考生讲讲「如何择校」!这也是本班拖欠了好久的一篇「扫盲贴」 (班女士的座右铭就是,只要你够能拖,你就会等到别人来帮你做-)(当 ...

  • 【状元锦囊】跨考生,坚持两条腿走路,总分第三,上岸厦大传播学

    【状元锦囊】跨考生,坚持两条腿走路,总分第三,上岸厦大传播学

  • 給儿子多多的第六封信 杨连山

    给儿子多多的第六封信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已经向我们招手 多多,你好. 提笔给你写此信,心里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爸爸心里高兴啊!盖因这次期中考试,你和以前比着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好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

  • 第一百一十六个故事——致清明的第十六封信

    清明: 今天晚上和宁先生一起吃饭,见到他是在一个灯火阑珊的十字路口,车辆很多人影模糊.我站在路边看见一个人朝着我招手,亲切的笑容先是传进眼底,又化作夜风中的呢喃一般,一句,你好.走过马路连忙向穿行的汽 ...

  • 第一百二十六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二十六封信

    清明: 时间是什么?你们不问我,我是知道的:如果你们问我,我就不知道了. 现在我对时间是无可奈何的感到茫然,光阴就在某些东西已理我远去的时刻消逝,月亮在动,云也飞,我在走.过去的一小时的谈话,我正享受 ...

  • 第一百三十六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三十六封信

    清明: 两三年的东西就这样轻易的删除了,仿佛剔除了一长段记忆,心头一片空白,惋惜之余,再无其他感概.大概写作确真是遗忘的一种方式吧.经常觉得自己写作,并没有什么长进,偶尔也会才思枯竭,为此不得不多看书 ...

  • 致清明的第四十六封信

    今天有读者留言,说是看到我写的某句话而突然泪流满面.我一脸错愕,不知是哪个句子,有如此噬骨的威力.那句话是这样的:"喜欢才会按部就班,而爱,是突如其来."哦,原来是我很久以前写的, ...

  • 第一百五十六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五十六封信

    清明: 一路颠簸个把小时路程,来到比尼杨的海边,正是阳光大好时候.路过的偶阵雨绵延不断,这个山头上的云在哭泣,另一个山头的云笑得开花,峰回路转. 我是不喜欢下雨天去海边的,坐在海滩上,凄风苦雨的像是结 ...

  • 致营地导师的第六封信

    致营地导师的第六封信 农历新年日益临近,我们可爱的营地导师们都陆续结束营会工作,踏上了返乡过年的旅途,一年的辛勤付出,满载而归,更要把这份喜悦带给家人.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做一个由内而外的充满正能 ...

  • 太极拳六封四闭:30秒讲哪六封,哪四闭?

    太极拳六封四闭:30秒讲哪六封,哪四闭?

  • 李学勤教授致姚小鸥的三封信

    搞笑的老陕人 2021-06-03 23:47 姚小鸥 1983年春天,我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研,与历史系的研究生史建群(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郝铁川(上海文馆馆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玉洁(河南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