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建筑-沈阳:几处百年农宅】

苏家屯吴家屯刘育民宅

吴家屯刘育民住宅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吴家屯河柠路北侧,建于上世纪初,距今有110年左右。宅阔三间,坐北面南,砖混结构,青砖青瓦。虽素雅、古朴、宁静,但在现代民宅的簇拥下,难免显得低矮、沧桑、拘涩。

这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老房子。房主刘育民在当地是个有头有脑的人,给油坊记过账,给村里当过会计,2016年去世,享年97岁。这个老宅子是刘育民的父辈传下来的,现刘育民的老儿子在此居住。

该建筑虽近两个甲子,约128年左右,但架构完整,形制规范,观瞻可赞。据说,该房子做过维修,由大瓦换成小瓦,墙体破损处也做了水泥修补,但基本上是“修旧如旧”。

浑南新区深井子镇民家村屯郭宅

辽沈地区的文保爱好者,很多人都知道在浑南新区深井子镇民家屯村屯,有两座与其他住宅截然不同的民宅,这是两栋在盛京城东有指标意义满族民宅,已存世百年以上。然而,笔者最近再去看望他,两栋房子已人去房空,颓垣败瓦、门窗不存、几成废墟。

满族建筑非常讲究垒砌砖墙的技术,由于墙体结实,形成了一种硬山两面坡的砖木结构建筑形式。满族人家的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这两个房宅都是三间,中间开门。青砖砌墙、黑瓦盖顶。笔者走访了西邻王先生后得知,这二个房主是哥俩,姓郭,上辈是地主,挺有钱的。

满族家的火炕又称“万字炕”、“拐弯炕”、“转圈炕”。这种炕由南、西、北相连的三面组成,这里炕的长度与住室的宽相等。两民宅的东西地面上,各竖着一个高高的烟囱,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灶相通。烟囱逐渐往上收,与沈阳故宫凤凰楼北侧的大烟囱相似。

苏家屯区姚千户屯镇老房子

姚千户屯镇老房子要数沈阳市第64中学所在地居多。64中学门前的道路,是姚千户屯最早最热闹的街路。路两边的黑砖黑瓦老房子,多数已下窖一米之多。因时间关系,笔者只采拍了老房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它们是:

(一)、沈阳第六十四中学,建于1948年(见图1,图2,图3);

(二)、姚千户屯中心小学,建于1948年(见图4、图5、图6)。

(三)、最老的民宅,建于上世纪初。司机老王讲,此建筑是姚千户最早的房子(见图7,图8,图9)。比姚千户火车站还要早。也就是说,这家伙的年纪快两个甲子、即120岁了……

浑南新区深井子镇前康村张绍伯宅

張紹伯宅,位于浑南新区深井子镇前康村西。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宅第三间,坐北面南,砖混结构,青砖青瓦,无论远处望去还是近处看来,均给人以素雅、古朴、宁静、厚重的美感。

据司机讲,这是当地唯一的一栋老房子。它从一个角度折射出该村的历史。笔者在中华寺路和前康村街的交汇处,看到一块石碑,虽字迹斑驳,但依稀可见“乾隆”字样,说明该村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原支部书记说,房主张绍伯在当地是个有钱人,至今两个孩子一个叫张福成,一个叫张福顺,在村里早已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去世后,这个房子一直闲置着。

看得出,这家原来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现院墙已拆,在一片很大的房场中央唯留此房。邻家一个八十八岁的老太太跟笔者说,她十五六岁来婆家那年,这个房子刚盖。我问老太太,没人住为何不卖,老太太说,张家两兄弟有钱有房,至今也没想卖这房子。她还说,即使想卖也卖不出去,因为不给过户。

该房子建筑材料考究,建工精良。看得出,顶瓦似曾做过易换,南墙窗下后做的水泥罩面。现内外完好。门窗均用塑料和木板等围拦。室内炉灶火炕均已拆除,水泥地面、灰棚平顶,不见漏痕。门上挂着锁头。门前房后蒿棵约有一人之高。笔者认为,保留此建,对传承该村历史,研究沈东地区农家宅建,或许有些价值。

苏家屯区上鲜村泥草房

上鲜村朴家泥草房,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上鲜村24号,是这个村尚存的唯一一栋鲜族泥草房。建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据这家的一位邻居七十六岁的老太太说,在她的记忆中,有生产队的时候就有这个泥草房,而生产队的开始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么一算,这个泥草房的年纪至少已年逾花甲。

泥草房,作为北方民居的典型标志,存在于乡间农村已有近千年历史。它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倒扣的元宝,架构轻便,稳固性好,房屋的材料全部来源于天然环境,泥坯墙、木门窗、茅草顶,冬暖夏凉,外观古朴厚重,演绎着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彰显出先祖的勤劳与智慧。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是少数民族集养生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上鲜村上百间泥草房除了上鲜村24号尚存一栋外,其余全部被拆除。这种民俗传统在沈南地区已濒临绝迹。笔者作为一位老知青,和居住过泥草房的人们一样,泥草房记录的沧桑和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已成为记忆中永恒不变的旋律,时时在心中荡起一片涟漪。

笔者看到,高楼大厦已占据了其西南侧的上河湾村的部分土地,正逼近上鲜村。据邻居讲,这家房主老朴已迁出泥草房好多年,和村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其他建筑一样,出租给了外乡人而等着动迁。原来居住在上鲜村的鲜族聚落现所剩无几,基本解散。

沈北新区蒲河镇医院旧址

蒲河镇医院旧址位于沈北新区蒲河路与雅园街交汇处的西南角约百米处,坊间传说该建筑建于民国初年,是蒲河镇比较大的老房之一。该房子坐北面南,东西长约四十余米,砖石结构,木粱黑瓦,四面坡顶,中间走廊,南北对间。与笔者看到的北大营兵营房极为相似。至于历史上这栋老房子做过什么,由于时间原因,笔者暂未做追考,但可以确定,镇医院不会是这栋建筑的最初用途。笔者问及路人,均说几十年来一直做蒲河镇医院。时至今日,墙上还隐约可见一些医用标语。

这趟老房子是目前蒲河镇保存最好、年龄最长的“老家伙”。采拍之前,笔者做了一些功课,资料上说,在蒲河老街上还有一栋“康百万”家的百年老房,可到了现场,却没有见到。村民们讲,其周边原来有许多老房子,这些年全都拆除了。目前、此房既没有列入文保名录,也不是历史建筑一份子。笔者走访了它前屋后院的一些人家,都说他们也等着动迁。就眼下看,是拆是留,难得分晓。

牛相屯关帝庙旧址

牛相屯关帝庙旧址位于浑南新区东湖街道牛相屯村牛相屯街南头东侧。建于清朝末年。五间平房、青砖青瓦,似用泥口。

据村头石碑记载:牛相屯村形成于清初年,最早叫“牛心屯”,后来改称“牛相屯”。笔者走访了当地几个老人、村委会主任和房后邻居关女士家。大家说:该建筑最早是关帝庙,香火很旺,也很灵验。谁对它动粗谁就会遭报应。村委会主任说,他的前任因砌死老庙窗口,第二天就把腿摔折了,这已经是全村老小都知道的事。所以至今为止,一直没人敢动。

这个老建筑先后做过关帝庙、小学校、大队部、仓库等。后来东边间壁出一个小屋,安排村上五保户居住。现在放了几个旧变压器和杂物,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按照村主任和关女士的指引,我拍下了铺在门口的“功德石”,但由于年代久远,上面字迹已无法辨认。

行摄几天后,大队第一书记李先生和笔着取得了联系。据说,这个老建筑在李书记的带领下,修了一下。祝愿这位全村唯一的一位百年“老干部”再焕青春、延年益寿。

(0)

相关推荐

  • 篱笆墙

    篱笆墙 篱笆墙,是在过去东北农村常见的,用板杖子.高粱秆.向日葵杆.柳条子.苞米杆等夹起来的一种围墙. 过去的年代,在大东北的农村,那种非常破旧的泥草房比比皆是.夏天是闷热无比,加上由于做饭烧火,整的 ...

  • 东西屋 南北炕

      在过去的东北农村,清一色的泥草房,家里没有什么奢侈的东西,除了锅碗瓢盆之外,也就剩下几口人了. 那时的房子一般是两间房,里面屋是睡觉的地方,外面屋被老百姓习惯称为外屋地,是烧火做饭的地方. 老百姓 ...

  • 莲都黄泥墩村,周末休闲好去处

    阳光甚好,驱车来到距离市区12公里外的黄泥墩村,它位于黄村乡的西大门,建村已有几百年. 黄泥墩村四面环山,群山将村庄团团围住,白墙灰瓦在山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闭上双眼深呼吸,空气中带有微润的湿意,山 ...

  • 东北民间“三大累”

    谢谢安达市作家张林老师告之并传来电子版图片. 东北民间"三大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民间流行着许多"四大"什么的俏皮嗑,像"四大黑&quo ...

  • 走进福安城阳化蛟村,找寻远逝的童年时光

    走进化蛟村,找寻远逝的童年时光 作者:李健民 这是一个距离福安城区大约10公里的村庄--化蛟村,1958年先父曾是这村里的小学教师.那时候笔者还是一个小孩子,因此也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如今一个&qu ...

  • 东北门帘子与门斗

    原文地址:水墨松江原创最新作品:东北门帘子与门斗作者:水墨松江 东北门帘子与门斗 那已经是久远的事情了.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矮矮的泥草房,四面透风,屋里的墙壁上是一层白 ...

  • 老屋,你在我梦里

    我不知道,对于一处只住过十年的,已经离开了近三十年的屋子,还算不算的上是一处老屋,但是对于我,五岁以后,十五岁以前住过的地方,我整个童年的回忆,或辛酸,或甜蜜,都在那里,闭上眼睛,她就出现在我的梦里.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淡出人们视野的东北泥草房

    (2016-06-29 05:28:38)   在东北农村,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草房.草房虽然看上去简陋,可是建造也是十分讲究的.自制土坯,原料就地取材,选择细腻的黄土,掺上用铡刀切成小段的麦秸杆,和上井 ...

  • 咱们村‖挂锄/冯涵

    挂锄 □冯涵 北方农村最休闲的季节,除了正月,就是挂锄.正月享受的是热炕头猫冬的舒服,挂锄享受的是满园瓜果的口福. 农耕时代,一年四季,所有的农事都得跟着节气走.过了清明开始种麦,过了谷雨开始种大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