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粹: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

民国元老、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曾有这样一副墨迹:
    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
这是明代大儒陈白沙(1428-1500)的两句诗。原诗题为《次韵王叔毅弘行人见寄其一》:
    驻屐花边听鸟音,青山何处想登临。
    肩头伊尹方能任,脚板鸱夷未了心。
    历历更宜观往古,炎炎何敢羡于今。
    相逢杯酒喜共醉,相忆诗情还自深。
陈先生系明代大儒,是心学的开创者之一。先生屡次会试不第,经高人数次举荐,也未被朝廷重用。1483年以后,专心在广东老家做学问。此诗作于1495年前后,赠诗的对象“王叔毅弘”,姓王名弘字叔毅,大约比先生小30岁,刚中进士不久,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之时。
这里“肩头伊尹方能任”,是在称赞或者勉励王弘——像商代名臣伊尹那样、做国家栋梁;“脚板鸱夷未了心”则是在说自己——快70岁的人了,虽然看起来像不问世事的范蠡一样、自由自在,但自己并不愿意享什么清福,而是要钻研学问、授徒讲学,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这里的“鸱夷”,指的就是功成身退的范蠡,《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讲:
    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
大家看,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带着美女西施退隐江湖,为了隐蔽光环,曾改名为“鸱夷”。陈先生这里以“鸱夷”自喻,是说自己闲居乡野,在别人眼中和退隐的范蠡也差不多,但自己并不像范蠡那样,散发弄扁舟,万事不关心;自己其实并“未了心”,还有追求、还在奋斗。
这一联中,太炎先生将“肩头伊尹方能任”改为“肩头伊尹谁能任?”陈述句改成了疑问句,为什么呢?因为对象不同了、背景不同了,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了。
对联墨迹上款的“梓琴同志”,系同盟会的老会员田桐(字梓琴,1879-1930),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也是革命元老。墨迹下款写明是己巳年,也就是1929年。我们看看当时双方的境况:
章太炎先生当年61岁,正被国民党当局追捕、避难上海。田桐先生1928年曾与居正等人成立反蒋同盟,也正受国民党当局打压。两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看到当时军阀混战的乱局,看到数十年为之奋斗的中华民国竟然成了这个样子,唯有在垂暮之年互相勉励、有几分力再尽几分力;同时也期盼有“伊尹”那样的大德大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抛开上面背景,直接从字面上来看,“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说的也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万维钢老师在一篇《但是人终将老去》的文章中,有一段关于当代学者桑兵的感慨:
    桑兵说:“学问始终是令人遗憾的事业,尤其是史学,必须绝顶聪明的人下笨功夫,等到功力见识皆备之时,已是去日苦多,时光不再。”
    这是“我怕我时间不够用了”的感叹,是“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的呐喊。为此桑兵采取了主动收缩的策略:能不参加的活动就不去了,能不见的人就不见了,在学问里自得其乐。
    这个老法暗合了老年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却有一种英雄气概。桑兵先生不打算像什么“十全老人”那样度过完美的一生。他挑战的是永远都做不完的事业,他决意到时候带着理想和遗憾离开。
    这,是英雄豪杰的老法。
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雷锋说: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弘一法师临终留言:悲欣交集
当人垂垂老矣,最可使人欣慰的或许就是——尽吾力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