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药论 —— 图解「䗪虫」、「大黄」

导语:今天看看䗪虫和大黄的功效,以及它们作用于“血瘀”的不同之处。

1

䗪 虫

《本经》中品

一名地鳖,味咸寒。生川泽。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

《别录》中品

有毒,一名土鳖。生河东,及沙中,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十月取,暴干。畏皂荚、菖蒲。

 功 效 

破血,破坚积。

在《伤寒》、《金匮》中,䗪虫是治疗干血的要药(大黄䗪虫丸、下瘀血汤、土瓜根散)。

一般将血的病理变化,概括为瘀血或血瘀。

应该将单纯的血流停滞(狭义的瘀血)与血流停滞后引起的质变(干血)区别对待。

虫类药能全面改善血液性状,即将黏稠的血变得不黏稠。

䗪虫用于陈旧性干血的治疗时,速效性较差,即缓效,但较水蛭、虻虫温和稳妥,而在化解长时间形成的陈旧坚硬的干血这一点上,䗪虫的破坚积功效强于水蛭、虻虫。(参考大黄项)

作用部位

血室、血脉中(祛除血室、血脉及逸于脉外的瘀血)

 处 方 

汤方:下瘀血汤

散剂:土瓜根散

丸剂: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

2

大 黄

《本经》下品

味苦寒。生山谷。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别录》下品

将军,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功 效 

1. 下气

2. 清热

3. 祛湿热

4. 行瘀,破血,破积聚

5. 凉血

6. 降血浊

大黄作用于气分、血分两方面。

其猛烈的下气作用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下气作用上可及肺、胸下可至大肠,可驱除其间存在的湿热、痰饮、食积等。

大黄的清热作用可及气分、血分。

对血分除凉血作用外,还具有行瘀破血、破积聚的作用,使血中的浊从血脉→心→肺→胸→心下→肠排出,并通过血室→大肠→大便这条路径,驱除血室存在的瘀血。

大便不成形时,就造成一定程度的津液丧失,之后经过从口补充的过程,使全部津液及血中津液得以更新(推陈致新),从而改善了津液及血的运行。

 作用部位 

小肠、大肠、胃、肺、胸、心下、血脉中、血室、三焦

 血中之浊的处理过程

在䗪虫那一项中,我们叙述了虫类药可化解因质变而产生的瘀血(干血)证。

那么,大黄具有的行瘀破血功效,是针对怎样一种状况呢?

在《伤寒》、《金匮》的处方中,除土瓜根散外,大黄必定与虫类破血药合用,如此的话,大黄应该具有不同于虫类药物的特殊功效。

在一般汉方医学中,对血的生成有所论述,却未言及如何处理、排泄陈旧的血。

血处在一个封闭循环系统内,如果血不断地被生成的话,那在生理状态下,陈旧的血应该不断地被处理排泄掉。

对已发生干结质变的“干血”,不可能在血液循环之外被处理排泄,必须进入血的处理排泄过程中的血中废弃之物,我们称之为狭义的“血中之浊”。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血的组成。

血包含有津液,及狭义的血。

当血中津液变为湿浊时,则从心开始借助于肺络,将其向胸→心下→小肠肃降而得以排泄而出。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当血中的血变得陈旧(病理产物瘀或干血)时,只能转化到血脉之外进行处理分解(狭义的血中之浊)。恐怕这种转化,是在血脉循环系统中的肝内进行的,肝在藏血过程中将血浊进行了转化。

那么,在肝之后可能在脉管外处理的血中之浊,是从何处出于脉外的呢?途径,我们认为是沿肝→血室→大肠这条路线。

如前所述,大黄,一是增强了从胸→心下→小肠的肃降作用,将血中的湿浊除去;二是促进肝转化“血中之浊”,并使“血中之浊”从肝沿→血室→大肠排出。

总之,大黄的“推陈”作用,可作用于血中湿浊、血中血浊两方面。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前面提到的大黄与虫类药的行瘀功能不同。

在局部,虫类药将质变后形成的干血引回到血的处理过程中,大黄又进一步促使其转化,最终排运到脉外、体外。

 有关大黄的临床应用 

如上所述,大黄绝不是单纯的泻下药,其作用广泛,可及气分、血分,因此,无论有无便秘都可使用大黄。

腹证常见胃实,少腹血瘀等。用量上,作为泻下剂时,个体差异极大,用于清热及行瘀时,我想必须用10g以上(《伤寒论》中大黄的常用量为60g)。

现代药理学的成分分析也显示,大黄的泻下作用主要是番泻苷(Sennoside),抗炎症作用主要是莲花掌甙(Lindleyin),抗精神作用主要是RG-tannin,并非一元化的东西。

因番泻苷B易溶于酒精,遇热易分解,欲发挥大黄的泻下以外的其他作用时,可尝试用酒炒、酒蒸炮制或是先煎。

 功效图示 

1. 一般来说,大黄的下气作用为④和⑤,其作用结果对②③也具有影响。

2. 对血分的瘀血及积聚通过第⑤⑦排出体外。

3. 血中之浊经①②③的路径得以排泄。

 处 方 

汤方: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下瘀血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黄汤(千金)、栀子大黄汤、泻心汤、小承气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甘草汤、大黄甘遂汤、大黄硝石汤、大黄附子汤、大黄牡丹皮汤、大陷胸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抵当汤、桃核承气汤、风引汤、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附子泻心汤

丸剂:己椒苈黄丸、三物备急丸、大黄䗪虫丸、大陷胸丸、抵当丸、鳖甲煎丸、麻子仁丸

注:本文选摘自《经方药论》,学苑出版社出版,2010年12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