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饮水思“源”——北京大学曹安源教授

曹安源,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现任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从事纳米科技与应用研究,在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电子器件、能源及环保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05年研制的碳纳米管刷获得了2007年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管刷”(刷子毛由直径仅为30纳米的碳纳米管组成)。

缘系纳米,乐此不彼

曹安源1996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2001年底在清华大学机械系材料加工专业取得博士学位。为什么选择跨专业走上纳米材料的研究之路?这样从曹安源教授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吴德海先生说起。

曹安源进了清华后,逐渐接触了铸造、锻压、焊接、金属热处理等专业知识,谈不上喜欢,也不那么讨厌。毕业后打算攻读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是做纳米研究的吴德海老师需要一个博士研究生,就这样导师找学生,曹安源步入了让他为之“动心”的纳米专业。

曹安源做实验总是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从来没有觉得实验枯燥。他经常对着显微镜看纳米材料,一看就是一个下午,没有一点厌烦,他说:“我的纳米材料长得像庄稼一样,很好看。”曹安源每天都为检测到碳纳米管的各种新奇结构兴奋不已。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纳米领域的权威专家P.M. Ajayan教授来中国访问期间。曹安源向他汇报了有关定向碳纳米管阵列方面的工作,虽然还很稚嫩,他却不吝赞许,并邀请曹安源到他所在的美国伦斯勒工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曹安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有机物吹泡法大面积组装一维纳米材料。这个项目的产生源于曹安源的“吹泡泡”经历,他偶然中将纳米材料兑在树脂里,用一个环搅一搅,居然在环上粘一层粘膜,对着这个环吹气,就会像吹肥皂泡一样产生泡泡。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个泡泡里排列着很整齐的纳米材料。正是这种对学术的热情,让他带着快乐的心情进行科学实验,在细节中也能发现重要的研究点。

居安思危,饮水思源

在Ajayan教授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下,曹安源先后制备出了超弹性碳纳米管阵列和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管刷,在顶级期刊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引起了领域里的关注。并且凭借这些成果成为夏威夷大学机械工程系的tenure-track助理教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在曹安源研究进展屡获突破时,他却并没有懈怠,在做学术研究时,曹安源总能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他常说:“做实验一个月没有进展,马上就落后了;半年没有进展,就被人遗忘了。”正是这样的时间观鞭策着他,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纳米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纳米研究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被欧洲和美国媒体广泛报道。

经过3年多的努力,曹安源教授在夏威夷大学稳稳站住了脚,事业蒸蒸日上,但饮水思源,曹安源从出国时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回来,他常说道:“尽管我们国家在纳米技术上发展得或许还不够好, 但正是这种情况才最需要她的儿女,需要我们为她做出贡献。”

说走就走,于是,在美国经历了整整7年(从2002年1月1号到2008年12月31号回国)的风尘仆仆,34岁的曹安源毅然放弃了美国绿卡和申请终身教授的机会,踏上了“回家”的飞机。

教书育人,回报祖国

曹安源说道:“我是带着梦想回来的,那就是做好科研,教书育人,为国奉献。”在工学院和清华吴先生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从零开始,曹安源建立了纳米材料与应用实验室,招收学生,购买仪器设备,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

曹安源一路走来遇到很多优秀的同窗以及中国学者,纳米领域很多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中国学生。中国学生踏实上进、勤奋进取的 精神让他感动,因此,曹安源把很多精力都花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在工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曹安源作为教师代表登台,对同学们的勉励之言凝聚为“努力”二字。他风趣地回顾了自己求学、科研、留学及执教海外的成长历程,以及师长同窗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并指出进入大学后大家将面对一系列重要的人生阶段,而他的经验就是“在关键阶段没有退缩”。最后,曹安源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勉励大家,要做“热锅上的蚂蚁”,而不是“温水里的青蛙”,努力不懈、不断进步,度过充实的大学时光。

曹安源笑称:“自己来北大是多么正确,这样就可以拥有北大、清华两种资源,还可以帮帮以前的导师,指导两三个研究生,这样的生活多么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校报》、《北大工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