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里老建筑》席氏厅堂:上海《申报》创始人席裕福的家
(2016-03-20 09:45:27)
古宅老屋的魅力在于,历尽时光的变迁和沉浮,它里面的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仍有着道不尽的历史光耀。
本镇东湖街席家弄内的席氏厅堂,就是这样一幢明代老宅,时隔四百余年,虽门庭破落,荒草丛生,但一眼望去层层的“船形脊”“马头墙”,似燕轻展,如马头昂;仪门、墙体上的砖雕,比比皆是,花鸟走兽,精雕细刻,栩栩如生,都见证了当年这个显赫人家的气派与不凡,令这大宅门被列入上海不可移动文物的行列。
席氏厅堂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籍洞庭东山,时有席氏祖上第三十一世席永培,因避寇乱,迁来朱家角建房定居,繁衍子孙,遂成镇上望族。
席氏古宅是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庭院深深,古朴精到,乃古镇民居建筑文化之经典。
整个宅第占地颇大,座南朝北,北对东湖市河,南临祥凝浜,原前后共有六埭进深,现仅存四进;靠河头埭三开间楼房,一进临街为轿厅,三开间楼,七架梁,一式花格窗;二进为大厅,正墙门前分竖两座扁圆形石墩,雕有麒麟仙桃。三进为正厅,整厅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据老人回忆,当时厅内细节极为讲究,但凡梁、柱、石墩、屋顶、斗拱都有装饰,或石雕,或木雕,或油漆彩绘,气度非凡,是席氏家族婚丧喜庆的主要场所。
特别是头厅仪门上的砖雕是席氏古宅最精华之处,上方中央有“乐且有仪”四字,两边雕有“石榴喜鹊”“祥云仙鹤”“莲花海棠”等富贵益寿图案,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细腻入微。天井围墙上用水磨方砖贴面,四周均有精细砖雕,据传围墙原有一块鲤鱼跳龙门的浮雕,毁于太平军进驻本镇的战乱中,后又雕一方重新补入。第四进则朝南三开楼台,上有雕栏凉台走廊,在这里登高远望,四周田如锦绣,树如烟云,水乡野景一览无遗。
往事如蒙尘之珠,细细擦拭,方能一瞥昔日光彩。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席氏大宅门内曾出了个沪上赫赫有名的报业大王——席裕福。
席氏第三十八世席裕福,兄席裕祺,同为留洋人士,用现在的话说,都是“海归”。两人皆精通英语,回国后决心以实业立家报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汉口路创办《申报》,席裕祺担任经理。当时各省筹办水旱捐赠,以申报馆为捐款之集中点,款额有数万之巨,由席裕祺经营出纳,帐目清楚,无一差错,因而声誉卓著,《申报》也办得红红火火。后席裕祺病故,在弥留之际,力荐弟弟席裕福任经理。席裕福接任后不忘兄嘱,办事认真踏实,《申报》日趋发展。宣统元年(1909年),英人美查小赚了一笔后回国,申报由席裕福出资七万五千银元购进,从此《申报》成为由中国人自己控股,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席裕福也成为中国人自己办报的先驱,为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晚年席裕福因体衰多病,回朱家角,开辟了角里至安亭的航班,衔接京沪铁路,便利商贾往返,并在井亭港开阜永碾米厂,对繁荣当地的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后于1931年病逝,享年65岁。
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宝贵资源,其遗存的历史故事,对社会可开展乡愁记忆、对青少年可进行爱国教育,也可增添文化景观。据悉有关方面正积极考虑修复席氏厅堂,对外开放,以此来增加古镇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