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
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
文|黄饮冰
大家知道,我是反对华山夏水说的。理由我也说的很清楚。华夏族这样伟大的族群,是不可能以已经存在的华山、夏水来命名的,而只能是以最古老的华崇拜和夏崇拜来命名,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先有华崇拜、夏崇拜,然后才有华山夏水的命名。在研究华夏起源的时候,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中国古人其实是很固执的,如中华之华,发音是Huá;华山之华,发音是huà; 华指花的时候,华一定要读作huā。这种坚持是很顽固的,其实要告诉后人的就是华的使用是有严格不同的,尽管是一个字,但是用声调来区分,也就表明了他们的不同了,作为后人,混淆就是错误的。先有华Huá,后由华Huá引申出华huà和华huā,这才是古人严格区分读音的原本用意。华的起源是华Huá。这也表明,华山绝不是花山,到华山,你也的确看不到花。对于这些区别,我在《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考》一文中说的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多说的。
但是有一点是一定要肯定的,就是华夏族形成后,就一定会有与华和夏有关的地名、山名或水名出现,因为这是古人最早的命名习惯。所以华山的命名跟华崇拜或华人有直接的关系。当然,后来者也有继承前人的命名的习惯,如帝舜出生于姚虚,就继承姚墟的命名自己姓了姚。《说文解字·女部》:“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就是这个意思。
我已经写了十几篇关于华夏族形成于江汉的文章,说华夏族是古华人和古夏人在江汉地区融合而形成的,古华人就是西周时期所称的“夷人”,当然正确的说法是西周人所说的古夷人应该是古华人的后裔。古华人就是华尼尸人,华尼尸人也就是华尼夷人,华尼夷就是夷人。并且说了,华人最早的文明烙印是华和尼,由尼分化出夏和尸(夷)。所以我把华人最早的源头命名为华尼人,华尼人在末次冰期内生活于泛滇黔地区。末次冰期后,华尼人一支北上到渭水流域形成华尼夏,一部到湖南及湖北与古胡人融合形成了华尼尸(夷)。这两支在豫西豫南和鄂北、江汉地区融合成了最早的华夏族。
说了这些,问题就来了:华山和夏水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华夏族一旦形成,就肯定会有与华与夏有关的地名产生,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我的理论,华山夏水应该处于豫南、鄂北或者江汉平原之上。
夏水在《水经注》可以查到。说汉水下游称夏水,古代也有夏口的地名,现在也有江夏的地名,所以把夏水定在湖北并与汉水相联系,也说得过去。
考察华山的地名,可以发现华山的地名有一个东西扩展的趋势存在,中国西部有华山,中国的东部也有华山,还有九华山、少华山、东华山、西华山等地名存在,华山的地名的起源地似乎也应该在中部,在中部应该有中华山存在,因为华山的地名存在从中部向东西扩展的趋势。但在河南湖北反倒没有华山的地名,这就让人很迷茫。
从地形来看,如果史前的大洪水和海浸再现的话,一座山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凸显出来,这座山就是豫南、鄂北、江淮西的大别山。古人类活动遗迹众多的大洪山,也是大别山的余脉。大别山得名,据说是因为山的南北景观大不同而被命名为大别山的,具体我也没有考证。但是这个说法可以证明大别山的名称是后来获得的。如果发生史前大洪水,大别山就是中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居民的后撤交汇地,这一点当是肯定的,族群在此兼并融合也是合理的。从大别山的地理位置看,东江淮、南江汉、北中原、西巴秦,确实处于地理的中心位置,大别山还横亘在南北交通线上。所以大别山在史前一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史学界目前的观点来看,认为陕西的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但是学界也把夏水定位为汉水,这就让华夏族在北方有了一座祖山,在南方有了一条祖水,华夏族居于华山夏水之间的说法也就显得很离奇,因为祖山祖水不相连。与中国人常有的靠山临水的家乡观念大相径庭。
与华山相比较,大别山在华夏族的起源史上,应该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华山应该是大别山。
看来,史学界的观点这一次也是不能用的。
讨论华山夏水到底在哪里,就还要讨论——“中”。
什么是“中”呢?很多人谈到“中”,就认为是天地之中心位置。“中”与天地之中肯定有联系,但这是大概念,这个大概念是古华夏族群建立了天地观念之后对“中”的深化。“中”的起源,还可能跟地块有关。如在大洪水期间,处于海中的一块陆地,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口”,这个方块“口”就是一块水中之州,“口”中加一竖,要么表示占领,要么表示立木而居,也可能表示地块分割,也可能代表竖立华表,总之,“中”的原始意义可能就是“水环绕中的一块陆地”。大洪水消退之后,大荒显露,大荒也被河流分割成一块一块的陆地,这一块一块的陆地也是“中”。或者一大块陆地被一条河流从中分割成两块,也是“中”。所以“中”不是中心,而是一块被水环绕或者被河流分割的大地。也可能“中”中的一竖代表一列山,这列山把一大块大地从中分割,这块大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原。
以“中”中的一竖代表一列山,这列山把一大块大地从中分割,这块大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原的角度看,大别山就是把中原和江汉平原分割开来的一列山。而从地理位置看,大别山的确处于中原、江淮、江汉、巴秦环抱的中心位置。远古形成时期的华夏族的地理中心,的确在大别山。农业的大规发展也离不开平原,古人还要以渔猎作为生活资料的补充,渔猎离不开山和水,所以华夏族最理想的兴起地域,就是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域,这里山、水、平原具在。所以我非常倾向于大别山是华山。
目前说大别山是华山(中华山)的人,终于还是找到了一个。这个人就是马红光。对马红光不了解,但是在网上搜到了马红光的博客,博客名称是马红光2012,新浪博客。在马红光2012的博客中发现了一篇文展。叫做《石破天惊:华山和华山松真相_马红光2012_新浪博客》
马红光在《石破惊天:华山和华山松真相》一文中,就提出了大别山是华山的观点。
马红光根据《山海经.西山经》关于华山的记载,从华山松为切入点,考证出大别山五针松就是华山松,而华山松在现在的华山几乎绝迹,而在大别山很常见。这个考证很重要。如果大别山五针松就是华山松的话,证明华山松适宜的生长地点并不在现在的华山,而是在大别山,以此确定大别山是华山的道理还是很充分的。至于华山不是因为如花状的原因才被命名为华山的观点,与我是相同的。但是对于马红光关于华山是因为形状如篆文“华”而得名的观点,我不赞同。对于秦不在陕西而在大别山一带的观点,我也是不赞同的。【1】
远古时代的中原观,应该是以大别山为中心,包括河南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及巴秦大地。所以大别山在华夏族的形成时期,就是华夏族的祖山——华山(中华山)。
《水经注》对于夏水有如下记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径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干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顶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2】
夏水按《水经》也是沔水支流。现在地图上可以与夏水相当的河流有大富水和溾水两条,都是北河支流,北河东流与涢水汇合,然后注入汉江。但郦道元的说法与《水经》不同,他说:“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又说:“自堵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所以郦道元之意,夏水只不过是沔水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而已。【3】
在《禹贡》中只有汉水而无夏水的记载,《诗经》中也可以看到汉水的记载而不见夏水的记载,郦道元认为夏水是江水分江而成,因夏季有水而冬季无水而称夏水,在湖北也有这条水存在,所以我以前也以此为理由否定夏水与华夏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屈原的《离骚》中也确有过夏水的记载,所以夏水当是存在的。夏水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水呢?很可能是一条小河流,这条小河流最后与汉江汇合。
我在《华夏江汉形成说》之五中说过,神农氏从豫西南下,经随枣走廊进入大澴川平原的时候,最早是在距今5500年的时候就到了大富水边的门板湾(孝感应城)建立了门板湾古城,以后向东进入澴水下游建立了叶家庙古城。我认为门板湾古城和叶家庙古城是姊妹城。而叶家庙就是神农氏南下建立的都城——寰都,孝感澴水的名称和澴川的地名由此而来。而神农氏又是神农族群与女娲族群联姻的后代。所以澴川这个古老的地名是神农氏文化留下的遗产,只是时间久远没有人认识而已。我认为我破解了这个历史密码。我已经说明了,以神农氏为核心的新族群,就是古华人和古夏人结合形成的新族群——最早的华夏族。这就说明,最早的华夏族的在江汉地区的第一个据点就是大富水边的门板湾城池。大富水是涢水的支流,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把资料汇合在一起,我认为夏水就是大富水。这个推论,也与《水经》一致。
到此我作出结论:华山是大别山,大别山就是华夏族的祖山,其他地方的华山名称是随着古人口的迁移而移植而来。夏水就是大富水,大富水就是华夏族的祖水夏水。所谓华夏族生活于华山和夏水之间,就是华夏族生活于大别山和大富水之间。
华夏族的文明起源与形成之地在大别山南的江汉地区,在《水经注》里也可以找到证据。
《水经注》说:汉水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4】这段记载就把帝舜的起源地——妫汭和姚墟定位在了汉水流域。
《水经注》说: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5】这段记载,尽管不知道华君为何人,但可以理解汉水流域也存在过华国,华君当是华国之君。只是历史久远而历史泯灭了。
《水经注》说: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南过安陆入于溳。【6】这段记载,证明了神农在湖北之随州。随州与孝感毗邻。随州孝感确为神农氏南归之生活地,这也与我的结论相呼应。
《水经注》说:溳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而乱流东北,径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子常欲之,弗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是也。【7】古代唐国的来历,就与陶唐氏帝尧有关,帝舜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于唐。所以最早的唐国也不一定就是在山西,而是在江汉地区的涢水流域,古涢国也在此地。
《水经注》说:淠水又西北径马亨城西,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矣。【8】这段记载,证明皋陶的起源地就在汉水流域。
所以华夏族的形成地的确在江汉地区。华夏族经过了古华人和古夏人的第一次融合形成了最早的华夏族,华夏族进入中原后,又与炎帝姜族和黄帝黄族融合,加上九黎、太昊族、少昊族、帝俊、帝江、帝鸿等,重新融合成了新的华夏族,黄帝取代了神农的天子地位,以后的历史就以黄帝为正统了。
神农是老华夏族的代表,黄帝是新华夏族的代表。华夏族起源于豫西、形成于江汉、壮大于中原。
问题是,大禹之子启改帝位的氏族流转公天下制度(禅让制度)为父子相继的家天下制度,导致了华夏族的分裂。华夏族的分裂也是以黄帝的儿子玄嚣和昌意为系分裂成东华西夏,就是玄嚣的后裔以华人自居占据中国的东部,昌意的后裔以夏人自居占据中国的西部,以后中国实际上分成西夏东华,有夏文明中心和华文明中心两个中心。夏人的主体昌意的后裔,代表人物就是昌意的后裔大禹的儿子启。夏人建立了夏朝,周人是夏朝的继承者,华人的主体是就是后来的周人所谓的东夷,代表人物是益。益的国家是江国。在历史上是以夏为正统,所以益建立的江国没有被称作江朝。殷商就是东夷。我在《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一文中有详细的阐述。华夏族的历史就是这样,在分分合合中一路前行。现代的中国诸族,也是在这种分化组合中形成的,他们只有一个源头,就是最早生活于泛滇黔地区的华胡原始群。
黄饮冰2016年12月5日星期一于孝感。
注释:
【1】《石破天惊:华山和华山松真相_马红光2012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c09206a01013ej9.html。
【2】到【8】水经注·漻水、蕲水、决水、沘水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
http://www.gushiwen.org/wen_45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