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铃(无患子科无患子亚科倒地铃属植物)
倒地铃
倒地铃(学名: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L.)是无患子科倒地铃属植物,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米;茎、枝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叶,轮廓为三角形;叶柄长3-4厘米。圆锥花序少花,与叶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蒴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1]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北部较少,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均有栽培。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1][2]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治跌打外伤,疮疥,湿疹,蛇伤;根可止吐,缓泻;种子榨油可供工业用。[2]可地栽于墙垣之侧进行美化,亦可盆栽观赏。其果枝可以作为插花材料;新梢嫩叶能够作为蔬菜食用。(概述图参考来源:[3])
形态特征
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米;茎、枝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叶,轮廓为三角形;叶柄长3-4厘米;小叶近无柄,薄纸质,顶生的斜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渐尖,侧生的稍小,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或羽状分裂,腹面近无毛或有稀疏微柔毛,背面中脉和侧脉上被疏柔毛。
圆锥花序少花,与叶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卷须螺旋状;萼片4,被缘毛,外面2片圆卵形,长8-10毫米,内面2片长椭圆形,比外面2片约长1倍;花瓣乳白色,倒卵形;雄蕊(雄花)与花瓣近等长或稍长,花丝被疏而长的柔毛;子房(雌花)倒卵形或有时近球形,被短柔毛。蒴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高1.5-3厘米,宽2-4厘米,褐色,被短柔毛;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种脐心形,鲜时绿色,干时白色。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1]
生长环境
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1]倒地铃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其喜温暖,不耐寒,在18-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秋季温度降低时生长日趋衰弱,在降霜后植株死亡。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北部较少,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均有栽培。[1][2]
繁殖方法
倒地铃为篱栅攀生型植物。该种植物用播种法繁殖,可在每年春季4-6月进行。可先将所选的种子用温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将其置于湿布中催芽。在此期间,要经常淋水,等到大部分种子开始萌动时,即可进行播种。倒地铃的种子较大,因此通常采用点播法进行育苗。
栽培技术
栽植
地栽:宜选用排水良好、硫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盆养可使用由腐叶、粗砂、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1:1.5:1.5。倒地铃的定植多于每年4-6月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应选择地势较高、开阔向阳之地,注意避开风口。为了便于以后操作,最好先按东西走向设立好支架。然后在支架旁保持50厘米的株距挖穴,其直径约为30厘米、深度约为30厘米。如果土质不佳,可填入客土。通常先往穴中浇透水,然后投种2-3粒,覆土后略微压实即可。待齐苗后,每穴留下壮苗株,余者拔去。
盆栽:倒地铃多在4-6月进行直播。可以使用中型花盆作为容器。在操作时先往盆内加适量基质,然后放入种子数粒,覆土约2厘米,略加按压,注意留出沿口。接着浇透水即可。待齐苗后,每盆保留壮苗一株。
参考资料
- [1]倒地铃植物智2019-12-19[引]
- [2]倒地铃中国植物物种编目数据库2013-06-08[引]
- [3]倒地铃中国自然标本馆2019-06-22[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