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樊榭山房集》
人们学习和研究国学和清诗,厉鹗的《樊榭山房集》一定是必读之书。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屡被雕刻。《樊榭山房集》传世版本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乾隆本,只收十八卷。其二是道光蒋氏刻本,光绪徐刻本,都只收部分词作及游仙诗。其三是光绪甲申汪氏振绮堂本,此本有初刻本(现行的四部丛刊本及国学基本丛书本,都据此影印及排印)及补充本二种。我所阅读的《樊榭山房集》乃以初刻原版为底本,重印而增加集外诗自题郭云山日记真蹟以下二十九首,又集外文一卷二十一篇,又以乾隆本、蒋氏刻本、徐刻本对校,此为目前完善之版本。由陈九思先生校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樊榭山房集》是集因所居取唐皮日休句题曰樊榭山房,是以为名。作者,厉鹗,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是雍乾间著名诗人。全书共三十九卷,要籍补录。其中诗集八卷,词集二卷,续集诗八卷,词一卷,北乐府小令一卷,为鹗自编。文集八卷,为其门人汪沆编。还有集外诗四卷,集外词五卷,集外曲二卷,光绪间汪曾唯汇刻全集时编入。全书共收录1400多首诗。
厉鹗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生平博洽群书,尤熟於宋事,《四库全书》著录者就有七种,如《辽史拾遗》、《东城杂记》二卷、《诗纪事》、《南宋院画录》、《南宋杂事诗》七卷、《绝妙好词笺》、《樊榭山房集》等。尝撰《宋诗纪事》一百卷、《南宋院画录》八卷等,皆考证详明,足以传后。
厉鹗,崛起于“清初六大家”之后,“乾隆三大家”之前,在清诗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中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以一介寒士,主持江、浙吟社30余年。为诗他甚至放弃了政治前程,他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
通读《樊榭山房集》,有感厉鹗其诗,吐属娴雅,有修洁自喜之致,绝不染南宋江湖末派。诗以幽新清逸、刻琢研炼见胜,尤擅五言。汪师韩在樊榭集跋中写道“先生之诗,搜讨精博,蹊径幽微。取材新,则有独得之奇;使事切,则无寡情之采。自成情理之高,不关身世之感。至若典僻而意或晦;藻密而气为伤。一邱一壑之胜,登临少助于江山;一觞一咏之情,怀抱勿观于今古。”如《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灵隐寺月夜》、《晓登韬光绝顶》、《春湖夜泛歌》、《山阴舟中》、《泛舟鉴湖》等都堪称佳作,清新异常。而他的《悼亡姬》十二首,则写得悱恻缠绵,感情真挚。大型组诗《游仙百咏》又借仙境典故,寓意现实社会,想象力极为丰富。
厉鹗的诗也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首先,他虽然出身贫苦,但大半生过的是“食客”式的生活,入世不深,结交有限,诗的内容不够丰富。诗集中很少有反映社会问题、民生疾苦的作品,主要是模山范水,吟风弄月,这多少带有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厉鹗较之前辈们在这审美情致上更接近于理想境界。当然,这样的审美倾向,无疑又在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这一点上表现得更突出了。其次,他虽然最长于山水诗,但平生游踪不广,主要局限于江、浙,无名山大川之助,诗的格局狭小,力量薄弱,雕炼有余,雄浑不足。其三,他喜欢用生僻的典故和替代字,矜奇炫博,流于晦涩,大大影响了诗的艺术效果。
此外,厉鹗文集中多序、跋之作。他的文学主张、审美要求都在序、跋中得到论述,集中也有些品评之作,反映了他的艺术审美情趣。如《张今涪〈红螺词〉序》、《红兰阁词序》、《陆南香白蕉词序》等文。